第二节 侗族大歌研究与“申遗”
一、侗族大歌研究
1981年,全国研究侗族的专家学者以及侗族的上层人士云集黎平,召开侗族简史学术讨论会,侗族音乐家张勇在大会上作了《嘎老——侗族大歌简介》的专题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次年,文章发表于《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1982年4月,中央文化部在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侗族音乐家杨林、吴定邦、陈国凡等出席会议,并提交了《侗族大歌浅谈》(杨林、王化民)、《侗族大歌复调研究》(董团、吴定邦)和《广西侗族二声部民歌》(陈国凡)等三篇学术论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侗族大歌及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2002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侗族大歌研讨会在侗族大歌之乡黎平召开,来自北京、内蒙古、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甘肃、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音乐学者、专家,集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和参观、访问、采风活动,加深了对侗族大歌及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
通过南宁、贵阳、黎平等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侗族音乐家与兄弟民族音乐家共同研究侗族音乐的局面已经打开,基本队伍已经形成,这一阶段发表的侗族大歌研究文章,无论是数量或是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侗族大歌的文章有:《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樊祖荫)、《侗族大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梁旺贵)、《从侗寨鼓楼坐唱管窥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伍国栋)、《分岔、分层说——试论侗歌多声部的产生与发展》(赵德义)、《侗族的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田联韬)、《寻求美的产物》(王承祖)、《侗族多声部民歌与吃相思》(杨秀昭)、《略论侗族大歌的生态保护》(邓敏文)、《真·善·和谐——论侗族大歌之美》(张中笑)、《侗族大歌复调研究》(董团、吴定邦)、《浅谈九洞男声大歌》(吴支柱)、《侗族大歌吟诵性风格小议》(谌贻佑)、《侗歌与侗家》(李文珍),《南侗“歌师”述论——以小黄侗寨为个案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杨晓)、《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张勇)等。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侗族大歌的专著有:
《侗歌教学演唱选曲一百首》,由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该书是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老师们的集体劳动结出的果实,现已成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侗歌班的专业课教材。
《侗歌在巴黎》,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编。1986年秋,中国侗歌合唱团应邀赴法国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该书汇集合唱团出国演出全部曲目,是第一本用五线谱记录出版侗族大歌的专集。
《AL LAOX·侗族大歌》,文学古籍本,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该书采用侗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对照的形式排版,并附有10首不同风格的谱例,是第一本从文学角度整理出版的侗族大歌古籍本。
《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杨秀昭、吴定国任主编。2002年10月上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侗族大歌研讨会”在贵州省黎平县召开,该书将会议收到的论文辑录成“侗族大歌及壮侗族群音乐专题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理论、创作、表演的新探索”、“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三大板块,其中侗族大歌和侗族音乐研究文章30余篇,并附有“侗族大歌研究回眸”(目录)。
《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贵州省音乐家协会、黎平县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编,张中笑、杨方刚任主编。该书辑录了五十年(1953-2003年)来研究侗族大歌的主要文章,分为概览、发现篇、研究篇、创演篇四大板块,是一本全面回顾侗族大歌研究的论文集。
《人与自然的和声·侗族大歌》(音乐本),普虹选编,邓敏文审定。该书是编者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侗族大歌的抢救、保护、继承与发展》项目组的委托选编的,汇集了侗族大歌的精华,为侗族地区民族音乐进课堂和农村青年学习侗族大歌提供了乡土教材。
《侗族大歌拾零》,吴定国、邓敏文编著。该书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侗族大歌的抢救、保护、继承与发展》项目组的委托选编,介绍了以歌养心的侗族,侗族大歌的传说,侗族大歌的发掘者、推介者、民间大歌之家以及侗族大歌走向世界的步伐等,为了解侗族大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和谐的密码——侗族大歌的文化人类学诠释》,由侗族文学分会秘书长、黎平县县志办主任、作家石干成著。
二、“申遗”成功
(一)震撼世界——从贵州黎平侗寨走出
1953年3月,黎平岩洞乡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即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热烈赞赏和欢迎,中国音协的专家给予了“幕落音犹在,回味有余音”的高度赞誉。9月,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吴培信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唱到了硝烟弥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营。
1957年7月,侗族歌手吴培信随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将侗族大歌唱到国际音乐的舞台。
之后,侗族大歌每次参加地区性、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民族音乐年会、座谈会和各类大赛都频频获奖。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之前,侗族大歌仍是真正的“曲高和寡”。虽然它在国内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但仍说不上征服国人,遑论震撼世界。
“好酒不怕巷子深”、“养在深闺有人识”,经过20世纪50~70年代的厚重积淀,侗族大歌终于引发了80年代的国际“大震撼”。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得到“在单调的东方民歌中,发现了和声”的信息后,不远万里两次来到黔东南的侗乡山寨,亲自鉴赏这株“高山奇葩”,并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他曾经说过:“这是对一个长期没有文字的民族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补偿。侗族是音乐的民族,侗乡是歌的海洋。”
1986年9月28日晚,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领队冀洲、杨林的率领下,作为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应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的邀请赴法演出。10月3日,演出开始时,剧院里静悄悄的。当这些佩耳环、戴项圈的侗族姑娘在叮叮当当的银饰碰撞声中,迈着平稳的步伐缓缓登场,那些看惯了飞旋舞步,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各界名流,意外地观赏到了纯正、朴素、雅致的“东方美”,全场立即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小陆姑娘几次报幕都被掌声淹没了,在持续了两三分钟的掌声后,姑娘们开始演唱第一首歌——《自己许配才称心》。这时,会场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到。巴黎观众惊奇地发现,侗歌的演唱不借助话筒,也不需要乐队伴奏,先由一个人领唱,然后合唱,不知不觉中,歌队又分成两部:低声部担任主旋律,高声部成为支声复调,巧妙地点缀滋润着主旋律。继而,低声部又派出一部分拖腔声部,不仅一直平稳地延续着,中间还加进模仿鸟叫、虫鸣和小河流水的音节。一时间,人类的情感和大自然的美妙旋律和谐地交融在一起……首场演出就获得了成功!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激动地对法国《世界报》、《解放日报》、法国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说:“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闪光的声乐艺术,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爱!”
在这次艺术节上,侗族大歌共演出了6场。不仅场场爆满,而且一场比一场热烈,一场比一场踊跃。最后一场,姑娘们一口气唱了20余首歌,赢得了长达15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并被鲜花簇拥包围着。看到此情此景,“慧眼识宝”的当德尔先生忘形地冲到姑娘们面前,用刚学会的侗话举臂欢呼:“洛缅(姑娘)、洛缅(姑娘),成功了!成功了!”
法国电台、电视台的音乐编辑们高声地宣布:“侗歌,是第一流的艺术,我们要向全世界播放!”法国《世界报》发表了题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的评介文章,称“精练优雅的侗歌,可以和意大利歌剧媲美。无疑,在秋季艺术节中,侗歌是最给人们启示的节目之一,也是秋季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解放日报》发表专题述评说:“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这种音乐要比纯粹遵循中国传统严格规则的音乐更能很快地为西方观众所接受。可以肯定,这些侗族歌唱家比起八、九世纪之前,西方复调音乐初期的任何专业音乐家都要高明!”
1988年7月26日-9月8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组成的“中国贵州民间艺术团”代表我国出访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参加世界民间艺术盛会——第一届奥地利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参加艺术节的还有意大利、瑞典、墨西哥、南斯拉夫、奥地利、匈牙利、英国、瑞士、苏联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艺术团先后到达5个国家,近40个城镇,演出54场,观众达167000多人次。侗族大歌再度以富有东方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震撼南欧观众。西方媒体盛赞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音乐形象鲜明,优美动听,极富感染力,是地道、纯正、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此后,侗族大歌数次参加国际性的民间音乐活动,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
2007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4月12日,“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在东京举行,参演节目从全国各地挑选,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国家文化部审定,从江县小黄侗族大歌是贵州省唯一入选的节目。吴秋月、潘运兰、潘麟玉、潘培转孟、吴姐兰、吴凤香、潘婢内、潘婢业、潘晓姐9名小歌手,大的15岁,小的才9岁,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好手。
开幕式《守望家园——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特别公演》时,小黄歌队演唱的侗族大歌作为第二个节目演出。当小演员们走上场时,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还未启口,场下已是掌声雷动。当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在演出大厅响起时,全场寂静、鸦雀无声,大歌终止时,雷鸣般的掌声持续在大厅里回响,经久不息。
次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他下榻的饭店大厅里接见侨胞代表、留学生代表、中国驻日大使馆全体成员及随他出访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团。温总理一进接见厅大门,就直奔唱侗族大歌的小演员,像爷爷一样非常慈祥地挨个亲吻她们,并对侗族大歌高度评价说:“一场成功的演出,胜过一个大的项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动了日本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不用伴奏,不用乐器,不用指挥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响,很高的声誉。”
2008年7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在奥地利联邦州施泰尔州州府格拉茨举行,93个国家的450个合唱团参赛。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充满激情的演唱,充分展现了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评委的好评,最终获得金奖。
60多年来,侗族大歌漂洋过海,既在东方国家,也在西方国家的音乐殿堂上留下了永久辉煌的记忆,侗族大歌唱响世界,誉满全球。
(二)“申遗”之路——“三个阶段”、“八年挑战”
2009年9月30日,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结束,会议主要是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单。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并批准,全球76个优秀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我国有22个项目,侗族大歌获第六名殊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评委们对侗族大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路,经历“三个阶段”、“八年挑战”的艰辛过程。
第一,以贵州黎平县为“申遗”主体的初级阶段。
2002年10月,在举办第二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期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在黎平县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暨侗族大歌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像侗族大歌这样的优秀文化遗产,理应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3月2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协议,共同开展侗族大歌申报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申报文本初稿完成。为使文本更完善,6月1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贵阳组织“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论证研讨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文本论证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与会专家从艺术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对侗族大歌文本提出了修改意见。
会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根据贵阳认证会的意见,于8月底完成了文本的修订稿。为让更多的国内专家学者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10月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邀请文化部对外联络局的官员、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到黎平参观考察。12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大歌表演队参加在北京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展示演出。黎平县人民政府发言人还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侗族大歌——人类和平的心声》的演讲。
2004年3月,侗族大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本上报文化部。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侗族大歌没有被选为当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候选代表作品。但是,通过侗族大歌申遗工作,使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评委的高度认同,达到了“借申遗之路,扬大歌之名”的效果。
第二,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目的的过渡阶段。
2005年在全国开展的“四级名录”(国家、省、市州地、县四级)体系建设中,黎平县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保护弘扬侗族大歌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使侗族大歌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黔东南侗乡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建立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肇兴生态保护区,开展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实施侗族文化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保护基地,扶持举办民间节日、开展侗族大歌普查、多次组织侗族大歌演唱团赴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等工作,使侗族大歌的保护、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其再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以贵州省省州县三级联合开展申报工作的冲刺成功阶段。
2008年初,当新一轮申报工作开始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开阔的视野跳出了县域区划的限制,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侗族大歌流传地集中捆绑进行申报。6月16~19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制订的《公约》实施细则,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者侧重于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彰显遗产的地位,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遗产;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保护申报列入名录的项目。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就为侗族大歌再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这一次,贵州省抓住机遇,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贵州省文化厅的努力下,在有关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下,侗族大歌作为贵州省唯一候选项目被文化部确定为2009年中国的15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初选项目之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
之后,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领导意见,贵州省文化厅组织了有黎平县、榕江县地方专业人士参与,有高校教授、省、州知名音乐专家组成的“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编写工作组”,同时还由贵州省电视台专业电视编导组成了“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音像宣传片和资料片制作组”,于2008年9月3日起在贵阳开始全封闭式的申报文本编写工作。
在贵州省文化厅组织下,文本编写组严格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要求,多次讨论、几经修改,较高质量地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写和音像资料的制作,并于规定时间上报至国家文化部外联局。9月29日,中国国家文化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的身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侗族大歌成为申报项目之一。
在历经了8年漫长申遗之路后,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四个特点——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
侗族大歌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成功,当之无愧。作为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最优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因为魅力独具,特色鲜明,而使其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艺术之树永葆青春。其显著特点主要是下面几个。
第一,历史悠久,艺术长青。侗族大歌不仅历经2500多年长盛不衰,而且愈发生机勃勃,走出山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第二,种类繁多,传唱人众。侗族大歌不仅种类繁多,有蝉之歌、琵琶歌等十多类,而且覆盖面广,遍及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面积达二三十万平方公里,参与传唱人数达几十万之众,并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进侗族同胞的血液骨髓,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这就是侗家人“歌养心,饭养身”的生活与艺术的哲理。
第三,特色鲜明,技艺精湛。侗族大歌的区域性、民族性、技巧性很强,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技艺精湛。两千多年来,她在民间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其音乐旋律与大自然高度统一,完美和谐。
第四,作用明显,保寨养心。侗家人世世代代唱大歌,能陶冶情操,滋养身心,传承文明,增进交往,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保寨安民。
侗族大歌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成功,是对侗族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回馈。侗族大歌的产生、传承、发展,是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的生动体现,也是侗族人民坚信理念、崇尚善良、敬畏自然、热爱艺术的具体体现,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9年10月31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学界及时在北京市召开了《侗族文化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司法部、国家安监总局、审计署出版社、中科院、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杂志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首都国际机场商贸公司、文化部中录音像总社、万国书城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驻京办等来自汉、苗、壮、满、布依、侗6个民族的领导和专家学者30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学会顾问、州政协主席粟多能、副主席黄明光分别讲了话。他们向与会的领导、专家亲临会议表示感谢,介绍了会议的目的:宣布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州六洞、九洞地区的侗族村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侗族上将杨至成为题材的《杨至成火线供给》的电影在国庆黄金周由央视三频道播出;侗族鼓楼建筑进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侗族青年的跨国婚姻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侗族文化的发展优势与巨大潜力,更是侗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侗族人民的骄傲,也是在座各位专家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东风,请各位领导、专家共就侗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弘扬,特别是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开发、侗族历史名人的文化宣传利用、侗族文化产品的整合打造、侗族文化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等课题,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整个侗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繁荣。
与会领导、专家积极发言,纷纷对侗族文化所取得的成就由衷高兴,表示侗族的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愿意建言献策,为侗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研究员发言说:侗族大歌已经申遗成功,肯定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未来,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藏在鼓楼里就谈不上发展。我们可以探索、创新,如二三人能不能唱?我作了试验,效果还可以。二人二声部,三人三声部,人少可唱就容易推广。再就是唱大歌用的语言人家听不懂,我在实验中用汉语、英语唱还是成功的。要在北京筹建侗歌队,以扩大影响,请北京的音乐家讨论大歌,促其发展。能不能在北京搞个侗族文化周,在民族文化宫搞,活动分为商品、文艺歌舞和论坛三个板块,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陈乐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少数民族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宗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志忠,壮族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国家审计署出版社杨岗总编,中央党校西藏班主任陈富,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杨胜勇等分别发言。大家的发言归结为以下几点。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没有这个根基。侗族大歌就是侗族的标志,侗族文化集中体现在大歌和建筑上。侗族人很文明,为什么?因为这个民族被了不起的侗款管理着。
侗族文化的宣传载体就在黔东南。要进学校,进课堂,进大、中小学,进社区,进景点,进宾馆等。进去了要有乡土教材,有服装,有学校,有一台节目,光拍电影不行。进宾馆也要有服务员,有服装,有特色的装饰,有歌舞。打造一批特色村寨。
发展侗族大歌要有创新,如举办侗族文化周,在饭店、景区建大歌队。如北京孩子到榕江侗胞家里住上一段时间,榕江孩子到北京家庭住一段时间,这不是最好的课堂么?要让北京人接受我们,比如我们吃木姜,不能按北京人的做法放点糖,我们要有本民族的特色,要让大家一听大歌,就知道是侗族,一讲侗族,就知道大歌。
侗族大歌在法国很有影响,人家很喜欢听,然而怎样整合资源,促进大歌的发展?可以听听大家的建议。
一是希望能办好文化周。搞文化周、表演队,这些都很好,拉萨就有专门的表演队,效益也很好。比如北京民族村、刘老根大舞台,都应有我们的表演队。
二是黔东南应该有一个艺术团,它可以是商业性的,可走到全国、全世界去演出。文化周的想法很好,里面要有表演,要有一个文化中心。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和政策,进行五至十年规划,规划好后,领导要按规划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确保规划的实施。
四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如文化周活动制度,民间艺人培养制度。要有开展民间活动的制度和场所。
专家们的发言,将对侗族大歌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