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丧葬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四节 丧葬

由于死亡观的豁达,侗族对族人死亡的处理也比较简单。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大类,其中正常的人老病死叫“bail laox”(老去了)或“laox lac”(老了)、“bail lax”(走了),他们是有灵魂的“dal dengv”(阴间人);非正常死亡叫“deil yax”(恶性死)或“deil xangl”(死于刀枪)、未成年死亡称为“jonv bail”(回去)。非正常死亡或死在他乡的灵魂是“juis”(鬼),不举办隆重的丧事。在侗族的丧葬仪式中,尽管免不了带有悲伤,但是没有渲染死亡世界的阴森可怕,哭丧的基调也并非死亡恐惧,而类似于人间别离的悲伤,具有某种人生的温情,认为哭丧是为逝者唱赞歌,欢送亡灵无牵无挂的离去,顺利到达“高顺牙安”的阴间福地。在“孝歌”中大多都历数逝者的勤奋、艰辛、节俭、友善、慈爱等优良品质,叹息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情感和心声。

一、程序

所谓正常死亡,也就是自然死亡。即在通常情况下,符合生命和疾病的自然发展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自然死亡,如生老病死。侗族对待正常死亡,有一整套独特的丧葬礼仪。

1.报丧。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去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寨里的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去报丧。

黎平侗族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叫“落气炮”。其意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牙安”(雁鹅村头——理想中的极好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然后请一位风水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派人到舅家报丧。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黎平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2.停尸。病人弥留之际,全家集待聆听遗言,不许死在床上,否则认为对死者和家人不利,视为不孝,须抬到神龛前或火塘旁边,烧“落气钱”方能寿终正寝。

死者尸骨未僵,家人即为死者洗理更衣,洗尸的水,在家汲取,或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或投钱币或茶米于水中,而后汲回加热,用新帕沾水擦身洗面。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一洗,抹一抹。有的孝子还用手指沾洗尸水,点在脸上,或滴进口中,表示孝敬。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髻。男剃下的头发用纸布包好,入棺时放在死者肩旁或墓穴中;女卸梳挽髻于脑侧或脑后。若死者牙齿尚全,须取掉门牙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取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死者口含碎银,或加茶叶白米,叫作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死者着普通装束,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衣料多是自织侗布,个别富户用绸缎。着衣以奇数为限,三五件不等。内衣为白色,外衣为蓝色青色,用香火在衣角上烧一小孔。用一青布带,或一束麻,或一束青蓝线拴腰。线的多少,依享年为度,一岁一根,也有固定为10根或12根。以纸钱盖面,手持糯米饭或纸、钱,表示死者“返回故地”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安置死尸。设有“神龛”者,架“梦床”于前,摆在正中,或男左女右,偏于一侧。“梦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尸体仰放,头朝里,脚朝外。在榕江县车江一带,有的家族与此相反,说是祖先循江而上,死在船中,头向前方,因以为俗。先用纸钱盖脸,然后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被面。“梦床”前挂白布垂帘,摆一方桌,上置灵牌供品,燃香点烛,通宵达旦。孝子守候两旁,烧香化纸,等候舅家人到来,选择吉时入殓。黎平、从江等县,有许多村寨,对死者处置简单,装束与日常无异,尸体仰放在“火塘”旁边,或在“火塘”上摆设“梦床”,燃香供糯米饭、腌鱼。

舅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下跪,请求舅家原谅他们做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3.入棺。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侗乡多栽杉木,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均以榫槽扣合,忌用铁钉。杉木要求枝条均匀,以寓子孙各房富贵均等,无参差不齐之别。又以用同一根杉木合成为佳,也有的用十栋杉合成,俗称“十合棺”,拉槽扣合,棺多不髹漆,少数地方兴用黑色漆棺。一般重约200公斤,需要八人方可抬起。死者在家入殓,子孙儿媳回避;若是女性,有的还要请舅家亲临验尸,而后入棺。

入殓和安葬都要请巫师(sanhg xeip)选择吉日良时。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棺底铺以纸钱,或一幅白布单,尸体仰面正放,有的还将男尸首抵棺头,女尸脚抵棺尾。用3片或7片青瓦或三角布袋,内装火化“落气钱”灰,或12本“皇历”为枕。头部摆正,以免偏袒子孙。榕江县车江,则由一男或一女,挑两篮衣服,绕棺三周,每绕一圈,换肩一次。换肩时,与正常相反,将扁担由面前绕过,向死者献衣,而后合紧棺盖。也有的将棺半开半合,便于瞻仰遗容。棺底垫砖头或木枕,不许着地,位置与“梦床”相同。黎平肇兴一带,亲属打伞将死者抬到鼓楼入棺、停柩,举行葬礼,连设宴待客也在鼓楼进行。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认为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

吊丧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到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停丧期间,黎平、从江、榕江等地,有许多地方,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或同地段居民到丧家治丧,甚至整寨不生火,全在丧家度过,众皆不歌不乐。在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上祭,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

同族晚辈,包白戴孝,忌荤吃素,但可吃鱼。有的老人年及六旬,特制腌鱼,等到去世,招待亲友,且以老腌鱼为贵。丧事由众亲或舅家料理,有的甚至回避到亲戚家用餐。亲朋临堂祭吊,送来米酒猪肉,至亲者向死者上香跪拜,孝子伏跪在棺材旁答谢,视来者亲疏,予以长短不一的孝帕。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但禁食米酒,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黎平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女儿哭爹娘,妻子哭丈夫,爹娘哭儿女,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诉说衷肠。

4.出殡。即把灵柩抬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出殡时,合族恸哭,向死者敬祭跪拜告别。灵柩要用白布牵引,称拖棺布,大多由女儿奉献。摆糯米饭腌鱼于棺旁,托棺出门,不得触及门槛。束棺绑杠就绪,由一长者将一只杂毛母鸡在棺上搭三下,往前掷去,为死者开路,叫作“搭棺鸡”。八人抬棺,以婿方的人抬前杠,送丧者簇拥,鸣炮发丧。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或晾白布,以示辟邪。一路鸣炮,边撒纸钱。每过一桥,都要在桥头插三炷香;逢“土地祠”焚纸烧香。途中休歇,不许棺材着地。有些地方,灵柩出门后,家里要留一至亲坐守火塘,称为“守家业”。

出殡之时,一般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黎平茅贡、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一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三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黎平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喊三声“到时喽”,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性,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龙额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辟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供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送给死者带到“地府”享用。

5.下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每个家族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不出男子,不利于传宗接代。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地理先生抱公鸡“唤龙”,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墓穴四角和中央,各埋一装有白米茶叶朱砂的“银窝”,作为奠棺石。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焚“暖井纸钱”。吊棺入坑,拨正方向。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意谓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落棺入土时亲儿子避开,孝子燃香化纸、跪拜。覆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盖土垒坟。

送葬者回归,先在放有茶米的水盆里洗手,而后进屋。将“搭棺鸡”以火去毛,煮成鸡稀饭,给族中孝子孝孙先吃,表示“开荤”,而后设宴招待亲友。次日,族中和亲戚的女眷携带供品香纸,登坟拜墓,叫作“扶山”。至亲者备办酒席,请合族孝子分别到家同餐共饮,叫作“论弄”(laens longl),意为“入冲、进林”。晚上,留出空屋,在堂中摆糯米饭酸鱼酒肉。大门留一隙缝,让死者回家,迎接同族亡人,叫作“接客”。成年人在外死亡或他村的死人,都不能进入寨内。

设灵牌之家,待亲戚走后,留一至亲在火塘边砌一小灶,将置在米升上的灵牌一起供在灶中,以供祭死者亡灵。一月后,由一位亲戚摘取三根芭茅草于半夜人静后去坟边“喊魂”,并将草带回放置灵牌上,表示亡魂已带回家中,并请巫师来祭祝一番。然后拆掉灵牌,将升里的米煮熟,合家同食。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至此丧事结束。

二、特殊丧葬

所谓“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力引起的死亡。包括水、火、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等人为事故致死。亡者不满18岁或未满36岁无子女者和非正常死亡者,侗族均另择地埋葬,决不让葬在祖茔。

1.火葬。非正常死亡者,如自缢、溺水、难产而死的,也包括生前患有麻风等顽疾的,要先火化。火化一般用木材焚烧。或直接火焚,或入殓后连棺火化两种。然后将骨灰装入棺内再实行土葬。侗族人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进行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行土葬。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

横死、暴死、溺死,须经火化,再入棺入土。或入棺以后,陈放荒野,停三五年,再择吉期,拣骨重新入殓,择地安葬,但不与族人同一墓地。

2.停棺待葬。侗族古有停棺待葬之俗。今黎平、从江等地有些村寨还保留此遗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尸体洗净装殓入棺后,移至郊外,停于选定的地点,放在木架上,用杉皮或草席盖住。停丧期(据鬼师推算决定)满后,将其焚化,骨灰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用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待与死者同庚或同辈的人死尽,或村内有人死逢吉日,再各自择地安埋。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①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②黎平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③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④黎平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