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农耕节日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二节 农耕节日

侗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节日文化丰富。主要的农耕节日有下面几个。

一、活路节

活路节是流行于贵州镇远侗寨的传统节日,当地报京、报友、白岩、龙奔、平明、奶对、高坎、巴锁、高度沟等侗寨于春耕大忙前的一个节日,时间在每年除夕至正月上旬逢戊日的第二天举行,节期一天。

每年春节前夕,即除夕早饭后,活路头便登上报京大寨南北两边的山坳,鸣锣通知各家封存农具、纺车、碓窝,停止农事、纺织和舂碓活动。周围的侗家听到活路头的宣告,当天要把自家上述用具贴上火纸封条,表示即日起停止使用,直至活路节到来为止。

节日那天早饭后,人们汇集一处,参加节日活动。上午,场上发出铁炮三响,活路节仪式正式开始。首先,由活路头在田里扶犁赶牛犁铧田,再挥锄挖窝,栽上几棵事前准备好的嫩茅草,以象征茂盛的禾苗已经种好;接着人们围着田坝,在悠扬的芦笙乐曲中翩翩起舞,尽情表达节日的欢乐和预祝当年农业丰收。活路节仪式后,标志着封存的农具、纺车等用具已经解忌,春耕、春纺的工作已经到来。下午,家家撕掉封条,带着农具到菜园地去种几棵嫩茅草,表示动土春耕;晚上,妇女们开始纺线、织布。从第二天起,报京九寨都将热火朝天地投入紧张的春耕生产,用辛勤的劳动去夺取农业的丰收。

二、春社节

春社,侗家方言叫“过社”。玉屏等地的侗族人民每年春社节都异常隆重。

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逢“戊”日过。我国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起,至清代宣统(公元1911年)共二千六百多年都是用干支记日。如1989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丁酉”,头年立春(乙未)。则头一个戊日是正月初二日戊戌,第二个戊日,是正月十二日戊申,第三个戊日是正月二十二日戊午,第四个戊日是二月初二日戊辰,第五个戊日是二月十二日戊寅(即是春社)。五个戊日,各有忌讳:如头戊忌天,是忌讳对天有不合的地方,如天上打雷、下冰雹,不能责怪、乱骂,要烧香化纸表示顺天;二戊忌地,是忌讳不能撒播种粮,否则会腐烂不生,也不能随便开挖房前屋后,惊动地脉龙神,否则,会造成孕畜、孕妇流产;三忌阳春,即不能动土薅刨庄稼,否则将会减少收成;四戊忌本身,即在戊日这天,不吃荤,要吃素,同时还要将锅瓢碗筷等炊具洗净,禁荤一天;五戊是逢社。逢社这天(戊日),不能动土,即便是春耕时期,这天也要休息,在家煮社饭,敬社神,挂社坟或参加赶坳玩山、唱歌、赛马、斗画眉等活动。

三、开秧门

每年栽秧时节人们在秧田中扯第一把秧苗时所进行的祭礼,侗族称为“开秧门”。侗族认为秧门开得好,一年的禾苗就会茁壮成长,无灾无害,秋季就会有好的收成;要保证五谷丰收,每年的开秧门尤为重要。因此在开秧门时,必须进行祭礼。开秧门一般在芒种节前后,选在“公田”或者“活路头”家的田块上进行。人们在田埂上摆上酒菜香纸,焚香化纸敬秧神、田神,祈求神灵保佑。“活路头”要领众人唱《十二月种田歌》。道是:

唱完“种田歌”,“活路头”才下田扯秧。当第一把秧苗在手时,众人高呼:“开秧门啰!”便一起下田扯秧。从此,栽秧季节开始了。此后,一些出嫁而尚未落夫家的新媳妇,会被夫家人送来插秧礼,然后接到夫家栽秧,变成了夫家人。在黎平肇兴侗族社区,人们栽完秧之后,请来帮忙栽秧的男女青年,还要在水田中“打泥巴仗”,以解除劳动的疲劳。

四、吃新节

“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庆贺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有祭祖的内容。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

北部方言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粱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苞谷和瓜菜。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糯米饭,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祭奠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幼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享用。

南部方言区的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榕江县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区吃新节,一般选择“卯”、“酉”日吃新,有的寨子吃新节选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农历五月底至六月初);有的寨子选择六月第一个“卯”日或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而有的寨子选在农历七月初五、初七、十一、十四过吃新节。还有的村寨分别在六月初和稻谷成熟后过两次“吃新节”。

侗族吃新节中,祭祖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天早上,过吃新节的寨子,杀猪宰牛,杀鸡杀鸭,开田捕鱼,家家蒸糯米饭。在吃饭之前,全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由家长举行“斗煞苟美”(祭祀新谷)仪式,即在火炉正面摆放3张纸钱,3个酒杯,把已煮熟的糯米饭、猪肉、鸡、鱼等各取3点放在纸钱上烧化,把烧的香纸分成3份,各插在火塘边和神龛上;一边念《祭祖吉利词》,大意是:“尊敬的祖先,今天是吉日,我们家过吃新节,已备有酒、猪肉、鱼和糯米饭,请你们先来尝,我们再尝。你们生长在前,我们生长在后。我们晚辈喊你们,听到喊声后,你们要互相邀约,互相转告,老小都要来,一起到我们家过节。并望你们保佑我们全家安康,人丁兴旺,富贵发财,富贵得像千娘八妹,狠得像薛仁贵,雄得像包丞相;保佑我们种粮丰收,种棉成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千年万代,越吃越有,富贵长久。”祭祖词有长有短。念完祭祖词后,把敬的3杯酒,先倒一杯淋在已烧的纸钱灰里,剩下两杯拿给在场的人吃。敬祖用的3棵谷穗收藏起来,一棵放进仓库,意味着当年稻谷满仓,一棵放在火炕上,预祝糯禾满炕,一棵放进坛子,象征腌鱼,腌肉满坛。然后全家人统一面朝东方默默祝愿,这样就可开饭了。为啥要统一面朝东方呢?有一种传统说法,如果在吃饭之前,全家人东转西扭,这年田里的稻谷就会乱七八糟,会减产又不利收割。统一面朝东方,诸事就顺了。

举行吃新的寨子,杀猪宰牛,家家杀鸡杀鸭,开田捕鱼,准备烟酒糖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主动去请客人来家做客,四方八寨亲戚朋友前来做客,一来预祝当年粮食获得丰收,二来交谈生产经验,传递信息,从而密切关系、增进团结。吃新节还给男女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机会。白天斗牛,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借看斗牛机会去找姑娘,相互认识,对姑娘们评头论足,姑娘们也是如此。晚上,小伙子们弹着牛腿琴,来到姑娘窗前与姑娘对唱情歌,谈情说爱。

五、求雨节

也称“喊天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位于黎平县西南的双江乡黄岗侗寨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侗族求雨节。

求雨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明朝的时候,黄岗遇上了持续两年的大旱,草木焦枯,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遭此天灾,敬畏天地神明的侗民陷入了极度的恐慌。黄岗的寨老吴万想为解救乡亲们,就徒步千里,去寻找当时极有名气的天师吴为民前来为黄岗民众求雨。精诚所至,吴为民被吴万想的爱民之心深深感动,就答应定在农历的六月十五这天举行祭天礼仪,为黄岗人民求雨。求雨的那天凌晨,黄岗寨里人山人海,把“祭天坛”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吴为民叫寨老和精壮男子杀了一头大肥猪,他自己杀了一只大公鸡,摆了腌鱼,烧了香纸。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他抱起大圆鼓,飞身踏上高脚凳,猛击三下鼓,抬头朝天大吼几声,接着就随鼓点念祭天辞:“天呀!地呀!今日大吉大利,宰猪求雨益,待雷公哟而待神,平时干旱不收成,泉水不冒河断流,人民群众十个愁。拜天拜地求好雨,劳动人民个个喜。唤雨求露为人民,农民无雨心不平。给好雾,下好雨,禾苗棉地得适宜。”刚念完,就阴云密布,接着就噼噼啪啪地落起大雨来。从那以后,黄岗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红火。

后来,黄岗侗族人民为了感谢上天保佑和纪念吴为民,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大摆宴席,祭拜苍天,纪念吴为民,接待八方宾客。

六、杀龙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四,黎平县龙额、地坪一带侗族都要过杀龙节。杀龙节就是闹江“杀龙”,求天王爷和海龙王降雨,以滋润干枯的禾苗。杀龙节是怎样兴起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小龙,性情十分粗暴,到处兴风作浪祸害凡间百姓,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东海龙王为了取信于民,将小龙发配到小小的南江河来。南江河不大,它无法再给百姓造成水灾。可它恶性不改,又给本来风调雨顺的南江两岸带来了干旱,连年良田干裂,禾苗枯黄。当地人民非常气愤,定于七月初四这一天除掉恶龙。

这一天,全寨男女老少有的拿着铁叉,有的挑着油枯,有的拿着渔网、捞篼。连过路的行人都加入杀龙行列。杀龙由寨老主持,全寨人到齐后,一声令下,几十担油枯往水里一倒,清澈的河水顿时变成黄色,河里面的大小鱼、鳅鳝、虾子纷纷被油枯闹晕,浮出水面。人们接二连三地跳进河里,抢捉河鱼,追逐戏水,整一段河水浑浊不堪,把恶龙搅个晕头转向,不知逃往何处去了。据说这就是很久以前杀死恶龙的场面。

恶龙除掉后,参加杀龙的人们满载而归——都捉到了不少河鱼,那是恶龙麾下的残兵败将。晚上,人们与前来参加杀龙节的客人们一道,共进晚餐,欢度节日,歌声笑语,响彻侗寨。

七、泥人节

在贵州黎平县的肇兴乡厦格村,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泥人节,侗语称为“多玛道神”,即打泥巴仗和黄牛打斗。据说,这种活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厦格村300余户人家全是侗族,寨内分布着4座建于不同年代的式样不一的鼓楼;干栏木楼鳞次栉比。泥人节活动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侗族苗族同胞。

这天,当客人去到寨口,燃放鞭炮、吹起芦笙时,寨上人便也吹起芦笙迎宾曲,分列两排夹道欢迎。青年们首先对客人唱拦路歌,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客人也必须以歌作答。歌毕,主人列队把客人引进寨子,分别带到4座鼓楼里去,侗族称之为“接寨客”。到鼓楼坐定后,就会有各家各户主人热情地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每一家三个五个不等,寨上人争相请客,以能多请到客人为荣。客人无论来自哪个寨子,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到了鼓楼便都是客人,都会受到盛情款待。中饭过后,泥人节活动正式开始。

活动分为泥中和陆地两个部分,陆上活动主要是在鼓楼坪里踩歌堂,赛芦笙,晚上唱侗歌,演侗戏,有时通宵达旦。最具特色的是泥中部分。泥中活动的过程十分精彩,场地是位于寨脚的一口大鱼塘。秋收前村民们开田放鱼时,各家各户都把从稻田里捉来的鲤鱼选几尾放到塘里去。于是塘里便鲤鱼成群,五颜六色,十分好看。节日这天清早,寨上派人先把鱼塘的水放至七八成干,以可全部搅成泥浆为宜。活动开始,全寨男女青年便赤身裸体跳入塘中,先进行捉鱼比赛,每当有人捉到一尾鱼,都要举在头顶,做一个怪动作以示炫耀。同伴则以各种方式追逐嬉戏,动作古朴、滑稽,常引得鱼塘四周数千观众捧腹大笑,欢呼连天。

鱼越捉越少,水和泥被搅成了泥浆,鱼塘里的人们却越捉越起劲,动作也就越做越粗犷。或用脚拍打泥浆,或用泥浆在塘中追打,弄得泥浆四溅,“泥烟”弥漫,使整个塘中的人一个个变成泥人。有的刚抹干净,又被同伴敷成泥人……在变泥人过程中,人们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对天疾呼怪叫,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容易使人联想起蛮荒时代人类生活的情景。

“多玛”节也是有来历的:很早以前,厦格一带是深山老林,虎豹成群。寨上的老祖先到厦格开荒。有一天,先祖两兄弟正在开垦荒田,一群饿虎将他俩团团围住,一个个血口大张,吼声如雷,情况十分紧急。大哥急中生智,用泥巴往弟弟身上打,并发出怪叫,弟弟即明白哥哥的用意,也用泥巴往哥哥身上乱打,口中发出更可怕的声音,并且手舞足蹈。不一会两兄弟都变成了泥人。老虎不知是何怪物,吓得四处逃窜,躲进深山。兄弟俩保住了性命,回到寨上把事情告诉人们,人们感慨万分,认为泥巴不但能生出万物养育人,而且还能抵挡妖魔猛兽救人性命,应当受到崇拜。从此就有了“多玛”节。多玛之后举行黄牛斗角,据说是表示只有勇敢者才能战胜困难,表现了侗族对泥土的崇拜和热爱。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