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彝族节日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三、彝族节日

十月初一戴牛角粑,每年古历十月初一是彝族历史上的大年,根据彝族太阳历,以10个月为一年,每月36天,十月初一为岁首,故每年古历十月初一为彝族人民群众的“大年节”。过年时,家家户户除备办美酒佳肴等丰盛的年货外,还要打粑粑,打的粑粑以糯米糍粑为主,根据各人家种的粮食种类,也有的打高梁粑、小米粑、养粑、糯苞谷粑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彝家打粑粑过节一是秋收后用新粮食打粑粑供神,祭奉祖先,以示敬神和孝顺,祈保平安,二是春去秋来,耕牛任劳任怨,劳苦功高,人们趁过年之际,要牛的角上戴粑粑,并用好草料喂牛,让牛好好地休息,以示对牛的慰劳。为了使节日过得好,老人们早几个月就忙着准备打粑粑的糯米、养子、小米、高梁和蘸粑粑用的蜂糖等。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大半夜就起来蒸米,次日天一亮就开始打粑粑,全寨子只听到打粑粑的大槌声和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嘻闹声,男女老少,合家欢颜,气氛热烈。

粑粑打好后,由男老人或年长的儿子抬九个到堂屋中的神龛上供菩萨和祖先,然后全家老少围成一桌,吃粑粑过节。小娃儿们还拿着粑粑跑到院子里去和别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边吃一边唱“热糍粑,蘸蜂糖,味道美,甜又香。牛种田,马吃谷,娘辛苦,儿享福”的歌谣。一家人吃完粑粑后,老人们就吩咐儿女用适当的盐水拌好一大盆净包谷面饲料,从圈中把牛牵出来,同时在牛角上戴粑粑,粑粑拴成一个圆圈戴在牛角上,有的牛两支角都戴满,待牛吃完饲料,就把事先采摘的鲜花插在牛角粑上,大人小孩,青年男女赶着牛到河边去喝水,让牛看到自己在水中戴花的影子,心里欢喜。牛喝过水后,老年人回家,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在河沙坝中或田埂上看牛,玩“拾子子”、“走母猪”等游戏,妙趣无穷,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走亲访友,聚集于特定场合或岩洞对山歌,打鸡毛毽,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宗族人家则带上酒菜、鞭炮、纸钱以至猪、羊、鸡等牲畜家禽前往林中祠堂祭奠祖宗。

三月三献山。每年古历三月初三是彝家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从图腾文化的角度,彝族崇尚龙虎,三月是龙月,初三又属龙,因此从祭祀开始每年三月三就成为献山节日。彝语献山叫“米啥啥”,三月三叫“鲁红鲁尼”,也就是龙的月龙的日举行祭祀。祭祀的树林叫献山林,每年献山时就到献山林中的神树前举行。

献山一年一祭,有以一家一户或一族人集中献的,也有一方一境的村寨联合起来献的。一家一户的献山林较小,且多在房屋前后;一方一境的献山林较大,一般选择比较雄伟壮丽的大山。献山树多是合抱不拢的冬青、香樟等常绿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献山需用黑猪一头(一般为百斤以上)、红公鸡一只、白酒二至三缸,均由当年管山执勤的寨老事前筹办。献山时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男性都可以参加,每年三月三那天,上千人自动到山上聚集,充满节日的气氛,祭祀开始,祭师用彝语举行仪式。

祭天祭地,祭师在献山树前祷告:“开天辟地以来,每年三月三举行祭祀”。

交牲:杀一头猪,一只雄鸡献山,用鸡滴血定山界,随后用砍下的鸡头和一个鸡蛋埋在献山树脚,待来年献山时取出来看年景的好坏。

奠酒敬神:摆6碗饭,斟6碗酒,祭天祭地,保地方平安,随后吃鸡看卦。

献山仪式结束,所有献山人员就在山上吃饭,饭菜都摆在事前用松毛铺好的地上,管事用彝语宣布:

“塔哟哟啊给”(一人一张瓢);“偶错体哟”(人员四个,即每桌四个人);“木颗假阿喽”(每桌一簸饭);“乌以阿给,假塔木颗”(四个木碗,四张马匙,各人用各人的马匙舀汤,各人用各人的马匙舀饭)。

宣布结束,献山的人各自找与自己相好的亲友凑在一桌,席地而坐,一边喝酒,一边叙家常,直到夕阳西下方尽兴而归。

献山的人都走完了,祭师一人留在山上,天断黑,再给献山树奠酒,直到没有雀子的叫声才离山回家。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