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嫁在彝山
有一首歌叫《抢亲》,其中有几句是“别把我挡在门外,别把我挡在门外,让我进来吧,姑娘你说过你爱我一生一世,让我带你走,主人家不要再叫阿妹阿姐无情的泼水”。如果以此来概括彝家嫁女的一些习俗,虽不尽完整,但也不为过,其实要完整地去感受一回这种婚俗文化也并不困难,到深山更深处的彝寨去,在那里,我们看到一支迎亲队伍从山丫口翻过来沿一条横山小路弯来绕去。这边院子里一幢小屋前站了许多人,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妹子迅速将早已准备好的细竹条拿在手里,那群迎亲的队伍刚到达院门口,她们就迎上去朝来者的衣服下摆拍打,说是拍掉邪秽和口舌,也阻拦来人不得接走她们的朋友。在一阵的鞭笞和玩笑中,接亲者将带来的半个猪头、一壶白酒、一升米等供礼挂上神壁,那群妹子便退回闺房与即将出嫁的新娘拥抱一团,泣不成声,以示依依惜别之情。到了晚饭时候,全部宾客吃完了,总管才提着一瓶酒到那群迎亲者住的地方恭请吃饭,而那群妹子又在来路上层层设卡了。她们在院门口置一长凳,在上面放插有杜鹃枝的水碗和两个水酒杯子,等迎亲人马来到面前她们就问“山山水水,风光多美好,花天酒地为何不享受,谁叫你们来,层层设卡,看你们如何能过来”。边问边用杜鹃枝蘸水洒向对方。对方自然是要作答的,大概意思是说:今天我们起身时,父母和哥嫂特意作嘱托,阿爸委托凤冠饰,阿妈凤衣饰,阿嫂委托凤裙饰,沿路山山水水,杜鹃花开山水映,再映不及凤饰美,特意带来扮阿嫂,接阿嫂回家。那群妹子便边问边退,答对了的来者自取所拦路之物前进,相继过了金门、银门、铜门而到接待者面前,然后唱着跳着向坐镇指挥的老人敬酒,又到主持下步歌舞的妇老们面前点交接亲的礼物,随后来到设宴的厅堂门前,继续答对上房屋的堂皇,门前青石阶梯的精致,大门完美才得以入席,可席面上独独一碗冷汤,必须再经过一番对答才能换上丰盛的宴酒菜,但尽管如此,那群妹子还是不依不饶,还要唱些盘歌给对方对,不对要被抢去筷子,只有答对了才交还。
好不容易等到阿媚恳,也就是嫁女歌舞的开场了。歌舞是从堂屋开始的,以歌声叙述供品的来历,劝嫁女尝尝父母与哥嫂为其准备的饯宴,然后嫁女由其哥背着插入姑妈和嫂子的行列中来到接待宾朋的地方,征得允许之后进入舞场。舞队面向熊熊篝火成孤形长队,邀请亲戚中的歌手排于两端,手执舞帕,双方同舞,互相帮腔,一问一答,手中舞帕时而从内向外,时而从外向内,循环往复而如白鹤翻飞,中间的陪舞人员随主角膝如磨转附声歌舞。如果两对人马旗鼓相当,则难分难舍,歌舞达旦。临到梳妆扮饰的时刻,就要跳《撒麻舞》了,在耳熟能详的“麻酥酥,酥麻果”的悠悠旋律中,撒、薅、砍、泡、剥、绩麻、纺线、织布、量布、裁剪制衣等一系列舞蹈动作便完成了。此时嫁女已妆饰成一只美丽的金凤。接下来以养羊、牧羊、洗羊、剪毛、擀毡等模拟舞蹈,给嫁女赠披毡。这是父母兄嫂的一片爱心,实在是“去到婆家后,背柴可垫背,背水可护身,爹娘爱闺女,哥嫂作周到,披毡表心意”。此时此刻父母之爱、兄嫂之情、邻里之谊统统涌上嫁女心头,于是怀着眷念插入舞队,边歌边舞,唱词情真意切,有人已潸然泪下了,出阁的时刻到了,在《金凤飞》的舞姿中,那群妹子将嫁女送回堂屋,然后由其哥背出门去。
在韭菜坪的千亩石林间,万亩草场上,在洵水悠悠的九龙山下,在云裹雾缠的结构梁子以及在众多青山绿水间,粗犷豪放或是绵柔温情的舞姿总是那般的招惹着人,那直揉胸臆的《三月会》以“三月会,三月会,还是好玩的呀,阿哥阿妹一起来,阿哥阿妹跳起来”抒缓的旋律引得夹杂于草中的花不住地颤动,而枝上的鸟竟然停止了歌唱,以一种姿势长久地立着,看来是呆住了。而《铃铛舞》黄钟大吕,冲杀之声铿锵作响,摇晃的马铃震耳欲聋,如是某位诗人写的“放马过来,一路的铃声是你的脆语或是我的狂笑,反正我已迎头赶上,惟留空谷回音,让他们伫望,神往”。还有那道山梁上长声天天的山歌“杜鹃花开阿惹妞,跟哥不回头”,甚至在皎皎明月下,提把月琴来到山中空闲草地里,弹拨着,直到夜露在草间儿上闪着光,如是燃起一堆篝火,那一定有很多的人手牵手向那火堆唱啊跳啊的,那种肌肤相亲,眉目传情已使自己不知身在何方,谁还思归呢,当然更多的景致是在绿树丛中,你看花边长衫的一角或半张粉脸蓦的一闪隐藏在树后去了。不用说你也知道那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彝家阿依美,于是就想入非非,就想去靠近一个人,靠近一个民族,靠近一种洁白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