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水城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综述
水城彝族地区,多处在半凉山和凉山地带,地理条件上,属于水城立体气候中的温凉带,海拔一般在1 600 ~ 1 800m之间,其他各民族杂居地区、低海拔地区、亦间有相对集中的彝族聚居地,但总的来看,仍以温凉带居住地人户为多,既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聚居自然气候带,亦形成了相对悠久的历史民族风格和人文景观,从历史到自然,都已形成其经济发展的一种态势。
1.立体生态农业条件得到改观。
彝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均有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非常丰富的动物食物链结构,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面积毁林开荒之后,生物群落锐减、植被减小,大面积山地呈裸露、半裸露状态,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态条件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如20世纪40年代末,在水城玉舍区格秋梁子,仍有虎、豹、野猪等保护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对重建和恢复农业生态及流域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的20多年间,林地面积增大,其他梯级结构伴生林和灌木丛、乔木、草地亦相应恢复、小动物、鸟类回迁,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大力度地实施退耕还林,生态重建和农业生态条件的逐渐恢复,提升了彝族居住地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其潜力大,前景可观。
2.经济建设的基础环境投入得到增强。
水城彝族地区,大部分以种、养业为主,种养业及其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基础建设,水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包括彝族地区在内的农业基础工程的配套建设,沟、渠、人畜饮水、坡改梯等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种养业的生产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改善了彝族地区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3.粮食及经济作物,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彝族地区经济的重头戏和亮点。
水城彝族地区,同样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给彝族人民带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中得到了实惠,单是粮食生产这一项中的玉米生产,由于实施了玉米丰收工程,优质玉米生产示范工程以及地膜覆盖,营养坨定向移栽,新品种示范推广栽培,按全县彝族相对聚居地区耕地总面积估算,全县12万公顷耕地中彝族地区面积约占6.64万公顷(60%),从1980年到2001年22年间,玉米增加科技含量之后平均单产从150公斤增加到318公斤,玉米总产69.68亿公斤,经济价值(销售值)近76.64亿元,在保障了大部分地区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粮食生产带动了养猪、养鸡等其他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另一方面,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水城彝族地区人民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积极实施经济作物的栽培调制,跻身于不同领域的种植业经济发展地位。水城的种植业历史和生态条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然而,只囿于长期历史条件下的庭园式种植,没有规模,更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水城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县域经济上作文章,立足县情,借鉴异地经验,把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发展水城农村经济的一个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习惯于种植晾烟的彝族地区人民积极地投入到县乡计划安排的烟叶生产,在水城南部的龙场娱乐、期戛等村,在北部南开的保华、义忠,中部的盐井、勺米、铜厂等乡、村,广大的彝族地区人民靠党的政策、科技和各级的扶持,靠彝族人民的吃苦耐劳和勤于思考的灵性,把烟叶生产这项系统工程做得出类拔萃,从1986年到2001年间,水城种烟农民获得直接利益近5个多亿,彝族地区人民从中获益匪浅,同样为国家贡献了巨大的税收。使彝族地区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均获得大的提高。其次,水城茶、水城姜、水城魔芋、水城苦李等多种产业,亦在彝族地区日渐发展,形成初步规模和品牌。
4.以双水新县城为载体的县域经济结构已经顺利展开,成为前所未有的开拓壮举,启动了县域经济的腾飞。
水城县长期蜗居于市所在地和钟山区辖区内,既不符合行政规划和行政管理,又不适于经济发展,近两届县委县政府以一种令世人恭认的胆识和气魄,开辟了双水新区。新区的建立,在全国、全省占据了一定地位和信息,创造了新的招商引资环境,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水城特色的新城建设,集办公、商贸、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建筑上的简洁和寓意的深刻,本身就具有一种外召性的商业经济效应,小城镇建设以及县域内各行业系统展开的经济建设网络,必将成水城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促进水城彝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5.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乡镇经济收入的又一支点。
水城地藏丰富的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支撑着产煤乡(镇)的经济。煤炭资源的开采,既解决了彝族地区人民的燃料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地方运输,劳务和重点托起了地方工业企业的生产,极大地解决了彝族地区人民的就业问题和经济的发展,在水城经济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
6.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建成,对水城彝区经济开始起到积极作用。
“三线一站”的建成,给水城彝区人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建设良机,从新城到边远高山,从邻县四周到全县乡村,公路交通网,构成了交流物资和精神文明的立体网络,已经在水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