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1.思维超前的调整。

近几年来,乌蒙山区虽然提出了“以超常规思维、谋求超常规的发展”,但在实施行动上落实得不够深、不够广。我们认为真正的超常规思维最根本的就是早谋,其次就是创新。

早谋就是超常规的根本点,不早就无所谓“超常规”。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由落后而成为先进的地区之所以发展快、变化大,除政策原因外,无不是因为抓住中央的活政策和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超常规的思维早,算盘打得早的结果。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之一就是竞争,怎样去竞争,去拥有市场,早一步就能抢占先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任何时候都要设法比别人领先一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脑想未来,充分发挥想像,作出科学的预测,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超常规思维。

创新。超常规的思维要创新,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乌蒙山区的贫穷、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观念、方式陈旧,一看二等三模仿,缺乏独具创新的发展思路。只有创新,才会有活力,只有超常规的思维,才有超常规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信息量大、交流面广、跨越高商、情况变换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我们思维不断开拓,不断拓展视野,跳出事物看事物,跳出圈内看圈外,不断纵横开掘,做到运筹帷幄,不断想别人所未想、求别人所未求,做到人所未做的事,达到进一步十筹的思维。

2.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乌蒙山区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来,乌蒙山区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品化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农产品能否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起决定性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短缺经济的一去不复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更深层次和更大层度上取决于结构的优化,只有加强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商品化,在农村资源总量中提高技术要素的比重,才能形成1+1>2的经济模式,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发挥乌蒙山区优势,创造和实现最高生产力和最佳经济效益的方向来进行调理。从宏观上看,乌蒙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种植业方面,应长短结合,以短补长。在养殖业方面,重点利用荒坡、退耕还林还草的二耕地和可供利用的林植被以及在丰富的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重点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其次,要大力发展具有特点的加工业(如麻辣洋芋片和中草药加工等)。近年,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但加工业严重滞后,产、加、销脱节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从本地来看,农村这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极其明显,加工原料十分丰富,但加工业却十分匮乏和落后,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原有的一点加工业,基本上也是属于初级加工,致使许多优势产品不能成为优势商品,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山区的加工原料将更加丰富,优势和劣势将更加突出。为此加快农民致富还需大力扶持加工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扩大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立品牌农业。农、林、牧、渔内部结构调整,必须以改良品种,提高优质品率为中心,由过去只求数量转变到质量第一、数量第二的发展轨道,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格局。

种植业:一是在稳定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适量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加快品种更新,大力提高种植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的总体效益水平;二是立足退耕还林作文章,大力发展优质水果、中草药等高效经济作物为主。有效利用小区域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早熟蔬菜。

林业:重点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两大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主要在路、河、湖等周边山地建设生态防护林,通过天然林进行封禁保护,对残留林进行改造和25度以上的退耕还林,恢复森林和提高森林植被质量,经济林与建设重点是新建优质高效的经果林,在山地发展工业用林。

畜牧业:畜牧业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乌蒙山区的畜牧业一直都是口头畜牧业,而没有真正形成支柱产业,更谈不上在畜牧业方面体现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因此,根据乌蒙山区的实际,充分利用荒山、草场、草地、退耕还草的二耕地,重点突出发展品改牛、羊等草食畜禽,积极稳妥地发展家禽和特种畜禽的生产;要迎合市场对野味的需求,开辟山区畜牧业的野路子。采取由畜牧局和畜牧开发公司带头领办一批上规模的牛、羊生产基地,加大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打出具有山区特色的牛、羊肉干品牌。

(2)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重点,调整经营方式。乌蒙山区的乡镇企业主要是矿的开采。近来,由于在国家政策的指令下,把矿井通通炸得一干二净,群众靠山吃山而生存的条件得不到维护,导致干群关系日益恶化。为了正确处理群众生存和政策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矿井之间合并,即把形成一片的小矿井并列为一个大矿井形成股份制,在调集他们资金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政府集中在技术、人才、资金上加以扶持,达到符合开采的要求,这样既能解决农民的生存之路,又能增加财政税收,形成支柱产业。其次,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促销和税收征管,达到既利民又富国的目的。

3.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旅游是乌蒙山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年省、地、县的共同努力,旅游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如果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旅游收入排位滞后,优化产业结构达不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并进,还没有形成“吃、购、娱、行、住、游、育”七大要素相结合的综合旅游格局,还没有形成多日游,延长旅游时间,达不到规模效益。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着力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行业队伍。要使乌蒙山区旅游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高速发展,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才(从事行政管理的旅游部门领导和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经济人才)、陪同人才(导游与翻译人员)和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脚踏实地为旅游发展作出贡献的思想,形成一支为乌蒙山区旅游业贡献力量的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2)实施名牌精品战略,通过名牌精品推进特色旅游。名牌带来效应,精品才出效益。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与乌蒙山区的织金县洞、百里杜鹃、威宁草海和九洞天总溪河均是响亮的可以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精品,具有其他旅游景点无法企及和比拟的优势。在抓好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配套抓好东风湖峡谷风光、恐龙峪“一线三槽天险奇观、织金古城和民族休闲度假村”等建设,要着力解决绿化差、基础设施差、交通条件差、宣传促销差、景点单一、景区保护等问题。

(3)多渠道筹集资金。首先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等重点建设项目,争取国家以更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从体制和政策人手,引人外界旅游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引导外商向重点景区投资、兴办旅游业、承办游乐项目,开发旅游纪念品,建合资大酒店、民族饭店、民族旅游度假村等接待设施;再次,还可以把若干景区捆绑、包装上市,融资开发。

(4)挖掘彝族文化和包装苗族风情,组建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工队。国家级风景区,织金洞周边区域是水西文化腹地。著名的那威遗址就在织金洞旁,安邦彦率10万大军在这里举起了反明的起义大旗;吴三桂平水西的一个重大战役就发生在距织金洞7.2公里的木弄箐。通过对古彝文化的开发,弥补乌蒙山区旅游文化含量的不足,提升整个旅游景区的文化E1味。为此,完善奢香墓和纪念馆的修建,在那威遗址上修水西文化纪念馆,将省内对水西文化研究的成果及水西历史文化的文物进行陈列,运用美术手法描绘吴三桂剿水西战役场景,安邦彦与明军大战场景,并陈列于纪念馆内,经过陈列展示文物包括彝族音乐、服饰、饮食、咂酒等再现水西历史文化。

包装苗族风情。苗族风情非常丰富独特,织金苗族原始古朴的头饰,独具特色的乐器、三眼萧和长管芦笙扬名海内外,深受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的关注,是中国苗族中,被国外文化学者誉为“村落保持最完整,文化最丰富的少数民族”,其头饰、服饰、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旅游风景区域基本是苗族聚居区,这一带苗族及被誉为“中国射弩之乡”的实兴乡苗族射弩队组织进入旅游风景区域,将会最大丰富旅游,增添乌蒙山区旅游的光彩。

组建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工队。为了拉动旅游,满足旅客的需求,解决旅客乐的问题,必须组建一支能歌善舞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工队,通过演出活动再给游客增加旅游的风味。

乌蒙山区要真正走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的经济发展路子,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下力气调整好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处理好国家改革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在新世纪的宏伟征程上,推进乌蒙山区经济跨越式地发展,为实现乌蒙山区的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而不懈地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