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广大彝族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有口不能言”,于是,便凭借月琴这优雅动人的琴音,来诉说心中的悲苦,宣泄满腔的怨忿,抒发美好的情怀。上千年来,它在民间自由发展着,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积淀成一种厚重的彝族民间艺术。
在彝族传统文学里,常出现对月琴的赞美和讴歌,它是吉祥之物,喜庆之物。由于月琴在弹奏时紧贴着左胸,离心脏最近,认为它所发之音,所奏之曲,皆是彝家的心声。
月琴在彝族人民生活中,除了它自身的音乐表现功能和伴歌、伴舞的作用外,还常常是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时添趣助兴的宠物,在节日庆典和婚嫁喜庆中,也少不了用月琴来渲染气氛。在人际交往中,彝胞们常常以琴会友,于和谐、柔美、祥瑞、飘逸的琴音中陶冶情操,增进友情。这些,便是彝族月琴的社会属性。
经一代代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结果,彝族月琴无论从形体构造到演奏方法、音乐风格等等方面,都与汉族民间或京剧等戏曲中使用的月琴大相径庭,而彝族月琴的本身,又由于地域习惯之不同而各各不一。在四川凉山一带,八角琴体和圆体月琴都有,琴弦用子中老三根单弦的较多,这样,在四个“耳朵”(轸子)的老式琴上,常有一个轸子闲着。当然,也有些还保留内外双弦的情况;云南方面,八角琴体居多,且注重装饰,通常喜欢画上些彩色图案和贴上小镜片于琴面,或在木雕的龙头上加两朵红缨花,演奏起来闪闪悠悠。琴弦一般为内外双弦,柔性(较软)的多;贵州常见的是旧式圆体琴,也用内外双弦,也有改为子中老三根单弦的,一般不搞装饰。弹奏方法除用拨片外,还有的用右手留指甲的五个指头,近似演奏琵琶的方法来弹。
在乐曲上,各地都有一些不同风格的月琴调,有的可与口弦、二胡、唢呐等乐器协调配伍,有的与彝族民歌和舞蹈有着紧密联系,有的就纯粹只供月琴弹奏,在弹奏中发挥吟揉、推拉、轮、滑、扫拂等技巧,使曲调产生丰富的效果。历史上,各地都出过一些彝族月琴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四川凉山的沙玛乌芝,她曾以彝族月琴演奏的娴熟技巧和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同去莫斯科访问,向前苏联人民展现了中国彝族的风采,展现了彝族月琴演奏艺术中那诱人的神韵。由于历史长河中的不断积累,彝族月琴及其演奏艺术真可谓枝繁叶茂、异彩纷呈,在璀璨的彝族历史文化中,它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