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庭院经济的特点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一、庭院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以庭院为基地,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的的庭院经济,无需复杂的厂房设备,无需大规模的生产资金,无需占用很多空间,与大田和大生产相比,它独具很多的好处。

(1)投资少、见效快。庭院生产是利用房前屋后空散地进行,项目简单,有些项目可用生活用地作为生产场地,省去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设备不多,经营规模小,所需生产资金少。它的生产都以婚姻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家庭或是组织进行。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生产主持者及商品销售者,人际关系容易协调,管理方便,与大田和大机器生产相比,见效快得多。如水城县发箐乡大坡村的条件是很差的,五组的张文顺家住的房前后全是石旮旯,种植不了什么庄稼,更不能栽种大作物,他一家人就用刺条把四周围起来,在房前屋后的石旮旯中种核桃、花红、花椒、桃子,在果树林中放养40多只鸡,养了4头猪。本来是荒芜无用的一亩多石旮旯,每年果子收入可达约1 800元,鸡和猪的收入可达2 000元。如果他能采用一些科技方法,收入更可观。但其确实使荒芜型变成了创收型。

(2)广泛的适用性。以庭院作为生产基地的庭院经济,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条件,因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居住的环境(庭院),特别是西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房前屋后都比较宽,为发展庭院经济创造了条件。据有关调查,单就住房而言,一般情况下,农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可达4.18间,人均使用面积可达16.5平方米。如果再加上房前屋后的空隙地,面积就更宽了。可见,庭院经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项目的多样性。庭院生产是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在房前屋后的几分地上作文章,充分利用“空间差”和“时间差”及食用链的关系,尽量挖掘光、热、水、肥、土、气的潜力,形成禽、鱼、虫、花、果、菜、菌立体农业模式,并使其早熟、优质、丰产,使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药用、观赏用的动植物在小天地里产生较大的效益。如德坞白鹤二组的曹兴荣家就是利用房前屋后900平方米的面积空间作文章,在厕所边建猪圈,在猪圈边搞大棚蔬菜,利用人粪和猪粪搞沼气,又用沼气粪种蔬菜,同时解决了照明、燃料、肥料问题。用这些肥料在大棚里种的蔬菜不用打农药杀虫,又嫩又脆又香。1976年时她家只有两间破草房,全家人凑不齐10元钱;现在修建了两栋平房,每年养猪纯收入可达6 000元,蔬菜纯收入可达3万元,两个孩子在读大学也不愁供给了。庭院经济就是可以通过这种综合利用得到增值,通过立体开发变成日日月月的摇钱树。

(4)产品的商品性。现在的庭院生产已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向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品经济转化。庭院产品必须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受价值规律的制约,要求生产者逐步提高产品的商品率,故庭院产品具有很强的商品性。

(5)生产经营灵活性。庭院生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投资不多,市场供求情况时常变化时,产品可随行就市,经营生产者就会密切注意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项目及经营方向,发挥船小易调头的优势。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