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一、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

金石彝文是彝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制作而成的,因此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彝族地区。摩崖碑刻等大多数散存在荒郊野外,面临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毁坏,金属铭文也大多散失在民间,未能得到专门的妥善保管而面临丢失和毁坏的危险。因此,发掘、搜集整理是研究金石彝文的首要和重要任务。这项工作,解放前就有少数有远见的学者做过。例如,《爨文丛刻》的主编丁文江先生就曾找人把刻制在大方县原马场区白布乡洛启坡岩上的《新修千岁衢碑记》进行拓片后,收入《爨文丛刻》一书中。另外,贵州大方的《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明成化钟铭文》,云南禄劝的《镌字崖彝文石刻》等著名金石彝文,在当地的方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这说明曾经有学者对这些金石彝文进行过搜集整理。不过那时的搜集整理还仅仅是个人行为。只有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国家民委发出了关于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一系列指示后,各级政府才建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机构,把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开展起来。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工作也是在此之后才全面开展起来的。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民委的有关指示,不少彝族地区都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些地区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已经彻底查清了该地区金石彝文的现存情况。我省水西故地的大方县就是如此。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民委的指示,该县于1984年12月成立了大方县少数民族古籍文化抢救编译室,具体负责全县的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该室彝文编译组的同志不辞辛劳,冒严寒,战酷暑,翻山越岭,走村窜寨,走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和所有的彝族村寨,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对全县的彝文文献书籍和金石彝文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普查,彻底查清了该县彝文文献书籍和金石彝文的现存情况。他们查明该县现存的金石彝文有264块,并把其中较有价值的203块拓了片带回作资料收藏。然后又对其中最有价值的46块进行释读、修补和翻译,编辑成《金石彝文图录》(大方部分)一书,油印成册供内部使用。其后,由毕节地区民委牵头,以该书为基础,增收翻译出版了《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这是全国公开出版的金石彝文专辑。书中共辑录金石彝文拓片20幅,其中有15幅是从《金石彝文图录》(大方本)的油印本中精选的。

我省的金石彝文搜集整理工作,像大方县那样做得深入细致,对辖区内的金石彝文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普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搜集整理的地区虽然不多,但各彝族地区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如毕节地区在地区民委的直接领导下,由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抽出专业人员深入全区各县协助当地搞好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工作。通过地县两级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深入调查和搜集,在毕节、赫章、威宁、纳雍、织金和黔西等县(市)都搜集到了不少金石彝文资料,并通过认真精选,将其中的部分精品编译成《彝文金石图录》(第二辑、第三辑)公开出版。

我省的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彝族地区也投入了一定的力量抓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初步查明了该地区金石彝文的现存情况。现在,我省金石彝文的分布现存情况已基本摸清,其中有重大价值的珍品已经采取了妥善的保护措施。如目前在国内发现的字数最多的《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的碑文不仅收入《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整块石碑也已搬移到县城的奢香博物馆保存。

滇川桂等省区的金石彝文搜集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云南省禄劝县民委古籍办与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合作,将该县境内著名的彝文岩刻《镌字崖彝文石刻》整理翻译出来,连同数篇研究文章编辑成《镌字岩彝文摩崖释译》一书出版。 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建州四十周年的州庆之际编辑出版了《中国彝文书法选》一书,书中辑人了从全国各彝族地区搜集来的金石彝文数十幅,把金石彝文的众多佳作公诸于世。由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文古籍研究室的朱琚元先生编辑出版的《彝文石刻译选》一书,是云南省搜集整理金石彝文工作的重大成果。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文古籍研究室对楚雄州境内武定、元谋、双柏等县的金石彝文进行了实地普查,查明尚存彝文碑刻有500余块。《彝文石刻译选》一书就是从这500余块中将在年代、内容、书法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40幅精选出来翻译、整理、编辑而成的。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省现存金石彝文的概貌。在云南省的哀牢地区也搜集到了《昂氏迁徙碑》、《普沙岩书彝文碑》等重要的金石彝文。在四川省的凉山地区,也搜集到了刻制在普格县螺髻山海子边岩石上的彝文石刻。

总之,通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彝族地区相关部门的努力工作,金石彝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为金石彝文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