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我国国民消费的误区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三、我国国民消费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掀起了两次消费浪潮。进入新世纪,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范围更广,力度最强的第三次消费浪潮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面貌已大大改观,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蜕变。消费浪潮的勃兴,标志着中国人已日渐富裕起来。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强大的原动力。然而在这主流和健康的潮流之下也存在着光怪陆离的畸形消费行为。使一部分消费者置身于消费误区而不能自拔,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还对厂商产生一种消费倾向的误导,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可能导致若干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社会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等。

这些消费误区包括:

(1)炫耀型消费。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中最常见的“社会病”之一。炫耀型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其目的已不在于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以及正常的精神需要,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自身独有的标志和象征。他们购买和使用的消费品及其消费行为被异化,与实际需要无关,即所谓异类贵族。他们用消费的多少来显示其财富、身份、地位。“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权力和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凡勃伦语)

(2)时髦型消费。这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着重考虑的不是自身需要和购买力,而是周围的其他人买了什么,他们也必须买什么。支配制约他们消费行为的惟一因素是外部小环境。时髦是社会现代、开放的标志之一,但当一个人把物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看成是荣誉和地位的主要标志,追求时髦的消费方式就成为变态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为了借助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势必随着消费档次的升级和样式的翻新而不停地追逐和更新换代。一旦落后,就感到巨大的群体压力和精神痛苦。这种消费行为是危险的。

(3)人情型消费。这是人们在过度社会化环境中表现出的特征之一。人有时是环境的奴隶,所以当社会上刮起人情风时,人们便不顾一切地卷入其中,节衣缩食甚至举债去了却人情“债”,于是乎,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产生了。社会重于家庭、人情重于亲情,于是乎,亲缘让位于业缘、父母让位于领导、妻子让位于情人。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在冲击传统的礼俗伦理关系的同时,却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发生扭曲变形,情感关系被钱、权利等价化,钱成了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有不少针砭时弊的顺口溜,略举一二。其一是针对炫耀型消费的:“搂外国秘,打奔驰的,吸鬼子烟,喝威士忌,穿新潮服,哼流行曲,洗桑拿浴,得艾滋病,爆炒美元,生切港币。”其二是针对人情型消费的:“自己的工资基本不花,自己的饭菜基本不吃,自己的烟酒基本不用。自己的老婆基本不睡。”还有把钱财用到满足某种虚幻的寄托上,而不是去满足正常的现实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愚昧型消费;把钱财用到那些完全无益于身心健康,并将直接产生若干社会公害的项目上去的恶习型消费。

这些消费误区(或日畸形消费)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遏制和革除,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将使这种恶习无限膨胀,越演越烈。必将剥食我国二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和繁荣发展,危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