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区应该推广彝汉文化教学
刘明智
彝族是祖国大西南的世居民族,是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之一。彝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在语言文字方面更是独具魅力。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落后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抓住契机,努力推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早E1摆脱落后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西部大开发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国策,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结合目前彝族聚居区现状,应该在彝区推广彝汉文化教学。
彝族作为一个有悠久文明的民族,其文化对本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她涉及到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同文化内涵影响下形成的深层次的共同心理因素,这一因素使得在同一地域生长和生活的同一民族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具有不可变更性和共同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认识自身悠久文明的同时,更应该接受更先进的文化,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同其他民族和地区同步迈进。在理性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时,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我们推行彝汉双语教学就是要把先进的文化同悠久文明的彝族文化结合起来,互补长短,互通有无。
社会主义建设是百年大计,在艰难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坚持遵守“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西部大开发”在引进沿海资金和人才的同时,我们自身更是要培养后继人才。彝族地区教育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更是缺乏,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更有利于彝区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对外的沟通与引进,他将更全力以赴全身投入自己家乡和自己民族的建设事业,只有各民族实现繁荣,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复兴。
彝族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怎么说也与她的文化分割不开,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现已引起世界民族学者、专家和有志之士的重视。要让外界对彝族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必须靠大家努力,但更应靠彝族本身,彝族学者只有精通了汉语文,才可能把彝族介绍出去,把彝族文化传颂出去,这应是彝族有志之士的希望,而彝汉双修是必备条件。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和经营需要高素质人才,“西部大开发”中,针对的内陆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势必管理和经营方式就应有自身特色,管理者和建设者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善解民意,就应对该地区该民族自身状况有认识,在彝族地区,就应对彝族文化有充分了解,才能作出相应了解、符合当地建设的决策,这一点合乎《宪法》规定,合乎《区域自治法》规定,这些工作,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应该更能做好。
推行彝汉文化教学是多方面的需要,是合乎“西部大开发”,合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现今,贵州也推行了彝汉双语教学,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成绩,应积极推广这一教学,为培养自身的建设人才打好基础。
首先创造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彝族地区大多贫穷落后,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给予重视,采用扶贫形式,例如送书建校舍,解决和改善这些地区教学条件,作好宣传,确保适龄儿童不失学,教学不应只针对学生,对成年人也要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脱盲教学。
彝族文化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是辉煌的。但比之汉文化,有它落后的一面。它的教学体系不够系统,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不统一。彝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应该摒弃各种观念,在学者的努力下,统一表音表意的文字,使得统一的文化有统一的载体,这样便于学习,便于交流。通过各地彝学会、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协作会等组织的努力,我坚信能实现。
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会另一种语言,而是引导思维,学习另一种文化。从教育手段人手,完善教学体制,在一些彝族地区,列人贵州彝汉双语教学中,彝文课本小学六册一直用至大专。这一点跟不上形势,不能就识字而识字,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仅仅达到识字能力是不行的。这一点很影响学习者积极性,打击了学习者对民语的热爱,也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没了感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课本亟待改革。
推广彝汉双语教学范围应扩大,不仅仅是彝族同胞,其他民族也可推广学习,可谓之招贤纳士,我们不应该对其他兄弟民族学彝文化抱有逆反心理,要知道,他们在学习的同时,通过交流,我们也将学到很多东西,并且更容易融会贯通。奢香夫人尚且能够鼓励接受汉文化教育,我们怎么就不可向外传送本民族文化呢?何况传送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目的之一。
推广彝汉双语教学是“百年大计”,要常抓不懈,不要稍有起色,解决了目前的一些困难,就停止。例如:毕节地区双语中师班就如此,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应看得更远,多一个人受教育多一份好处,多一份建设军的力量。我们希望更多的“双语班”办起来、办好,不要让受初级双语教学的学生发生知识断层,跟不上形势需要。
推广双语教学任务固然艰巨,但我们应该努力,把这项工作同其他各项事业一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