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名誉轻实利
彝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名誉的民族,重名誉是彝族传统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早在三国的蜀汉年间,诸葛亮到贵州彝区时,彝族君长济火(即妥阿哲)曾助诸葛亮平定一方,受到蜀汉君主的封赠因而刻石立碑纪功,刻立于蜀汉建兴丙午年的《妥阿哲纪功碑》至今仍存于大方县。贵州境内的大多数彝文古代石刻碑铭,都明显地反映出了追求功名追求威荣的思想观念,这在《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第二辑)中都十分明显地反映出来。在彝族谚语中,有许多谚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鸡蛋一般大、彝族头人一般大”,反映了各家支头人都认为自己的威名荣誉是不会低于任何人的观点。又如:“一个人有志气,一族人跟着沾光;一个人不争气,一族人跟着丢脸”,“壮志男儿不卖剑、彝人饿死不讨饭”,“响雷不过一百里、英雄美名传千秋”,“生死是一时、耻辱是一生”,“宁忍三朝穷、不忍一时辱”等等。反映彝族重视名誉的谚语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但是反映彝人经济状况的思想观念谚语却很少,只有如“见人发财莫眼红,自家贫寒莫冷心”;“宁可忍饿,莫要欠债”等极少数虽然与钱财有关但却是以壮自家志气为主的谚语,而这些谚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仍然是轻视实际利益的。应该说,名誉当然比实利更为可贵,因为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彝谚也不乏这个方面的谚语,如:“孔雀比雄鸡好看,名声比金子珍贵”;“钱打岩石岩石垮,钱击水面水也枯”;“钱面一时,人面一生”等。但是因为名誉而怕欠债,怕去认真争取合法应得的利益,甚至因为抹不下面子而不去做生意,经商办企业等,则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难以发展民族经济。而这种思想观念如果与重视消费而轻视积累的思想观念结合在一起,其危害性就更大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彝谚及古籍中就有这样的反映,如“死人不吃饭,家产去一半”,丧礼中“打猪遍地黑、打羊遍地白、打牛遍地红”等的记载,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