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在彝山
有朋友说过:喝三百碗烈性的酒仍然能撵山的是彝族,是真正的彝家男儿。这话虽然夸张至极,但彝家人确实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有着很深的酒肉文化,比如“转转酒”,“拦路酒”,表达热情厚意的“咂酒”及“坨坨肉”。
在那些山野的乡场上或路旁的哪家酒店前,亲朋好友相逢了,就在酒摊子边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叫来碗酒,你一口我一口的轮着畅饮,摆些庄稼收成,儿女婚事,邻里关系等等琐碎之事,彝家有个习惯就是相遇一声招呼为淡言,相逢一口酒是热情好客。因而在街头路边坐着喝酒,起先仅二三人,然后加进来一个又加进来一个,酒圈子越扯越大,一碗酒转不了两圈便完了、“不喝转转酒,没有三个寒朋友”,碗里没酒了不要紧,下一个接着去打,没有人会白饮他人酒的。当然也不会憨饮滥醉,至多微醉便退出了,尔后在暮色中沿那弯弯拐拐的山路回家,山风吹来,长衫飘飘,就感觉有些太白遗风了。“万颗明珠一瓷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龙抱起擎天柱,吸得乌江水倒流。”这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喝了消香爽口,回味悠甜的咂酒后赋的诗,就是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时喝的这种咂酒在兴发、松林等彝家村寨随时都能够喝到,但要真正了解它的内蕴,最好是在彝山遇到彝家青年男女结婚,因为在结婚拜堂的第二天下午主要即以咂酒盛情款待汇集的宾朋而祝贺新婚。首先在接待宾客的超戛前左上角置放两坛荞咂酒,每坛口上插两棵咂酒管,其间有一棵不通气,上堂坐超戛慕,下堂坐妇女老人,宾主按右左依辈分和长次排坐两边,形成了上下左右平辈相向而坐的场面。新郎新娘入场装烟斟酒。一青年舞姿翩跹,平举烟斗或酒盘进三步退三步,屈膝弓箭步,侧面敬向就坐的长者和左右主宾,然后邀稀客和贵宾进入场中排坐受敬。头一二巡如有人伸手取酒杯,那青年故意缩回酒盘不让得,从而引得哄堂大笑。三巡而至受敬者举杯用酒,但归还酒杯时不能空着,得给新郎馈赠一点针线钱,如手中不便而还不了酒杯,那青年就用酒盘触其胳膊再三催促,有意制造尴尬场面引得奚落哄笑,敬完酒就有数人上来跳舞了,他们表演挖地、整地、撒荞、薅荞、割荞、打养、运荞等生产劳动歌舞,表示以荞酿制醇美喜酒款待宾客,一通舞蹈之后主持人就发话了:“主家来两人,宾客来两人,各自去选用,不要相瞪眼”,主宾男对男,女陪女双双出场,边歌边舞,行至酒坛边,各自取管吸吮,若是抓到不通气的咂酒杆也不要紧,大不了吸吮得面红脖子粗,引来阵阵轰笑。当然这种款待方式不可能有拦路酒那么虔诚。拦路酒是彝家对远方人到来时为其洗尘的一种礼节,如果你是远方来的贵客,彝家将为你递上一杯洗尘的拦路酒,唱着“远方的朋友来哟来哟,请喝彝家一杯酒”,你接过那杯酒,当奠献三滴于地下之后一饮而尽,就是不能饮酒也要象征性的抿一下再递给身旁的人,其他那情那景,又怎可能不喝,怎可能不一饮而尽,“长长乌江,没有感情长,深深乌江,没有感情深”,一杯拦路酒暖了身暖了心,一路的风尘一路的疲惫早已踪影全无。
有酒就当有肉,在边远的彝寨,如是运气好一定能尝到风味独特的坨坨肉的。那坨坨肉以三岁牛、对岁羊、半岁猪、八月鸡为标准,将切好的肉坨坨放到烈火上沸水里保鲜,保鲜也就是不能煮出油质,捞出来后撒上盐面和五香粉簸匀即可食用,自然吃的时候还是要烙上几个苦荞粑。一手握苦荞粑一手抓肉,撕啃嚼食的样子极能让你感到人的本质原是那憨厚率直,不加任何修饰和色彩。其实再小一点的肉坨坨也可以烧吃的,用长签穿着搽上五香盐水后置于柴火上烧烤熟透,吃一口竟然有一种特别的鲜美香味。也许是彝人先民攀山打鸟就地烧食得到的启示,如今那些彝寨里订婚称为烧鸡吃。将鸡杀死后掏去肉脏,浑身糊满水混的黄泥再烧烤熟透之后,连泥带毛揭开整洁切成八大块,搽上五香盐水按礼节分配,吃完肉后看卦定婚。我想先民们在山间燃起一堆火,将鸟烤吃之后意犹未尽地翻来覆去端详那鸟的骨头,猜它们是雄鸟骨还是雌鸟骨,然后阴阳搭配地用一根红线捆挂在枪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