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浅谈赫章彝族聚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浅谈赫章彝族聚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向军

赫章县是一个边远、贫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3 245.11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7个行政村,2 841个村民组,总人口62.01万人。其中民族乡(镇)12个,少数民族30 274户,132 0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4%。彝族是全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8 429户82 93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分散居住于全县27个乡(镇),比较集中的是珠市、雉街、双坪、辅处、水塘等乡镇,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县境呈小聚居特点的彝族聚居区,大多分布在山高坡陡,平均海拔2 000米以上的深石山区,贫穷落后,文化不发达,教育发展滞后,总体发展水平十分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赫章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赫章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纵向上比较,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2年底止,全县民族乡镇、民族村寨的小学共有189所,12个民族乡开办了独立中学6所,县城寄宿制民族中学1所,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48人,2002年已开办了民族高中班。全县现有在校小学少数民族学生18 693人,初中生1990人,高中生142人,全县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为62%。从横向上比较,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与整体教育相比,民族教育显得滞后,特别是民族教育的发展与人口所占比例极不相称。目前少数民族的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与汉族学生在校生人数相比较就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4%,并且当中也包括了报名后未上学和中途辍学人数,实际上,实有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上报人数要少。据了解,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上报数达80%以上,高低平均起来,实际只达65%,因为有的地方达70%,有的地方才有40%左右。如在我县民族教育发展较好的珠市彝族乡与雉街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在75%,在这个比例当中,彝族学生的入学率占70%。尤其是珠市乡,民族教育发展得较好,全乡学生数2 699人,入学率小学为85%,初中为35%。少数民族学生数1 560人,入学率小学为83%,初中32%,其中彝族在校学生数是1 475人,占全乡学生数的54%,占少数民族学生数的94%,入学率小学为72%,初中为32%。在民族教育发展居中的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在63%,其中彝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的65%。在民族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双坪彝族苗族乡与河镇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3%,其中彝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只占到50%。

其次,由于教学布局的不够合理,造成了相当部分彝族聚居区适龄入学儿童就读困难甚至辍学。赫章县目前的乡镇教育布局,根据国家教育政策,乡镇的学校针对农民的居住状况要相对集中,因此目前乡镇的现有学校大都在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由于彝族聚居区基本上都在深石山区,绝大部分适龄入学儿童要么因路远不安全等因素辍学在家,要么就是入学的学生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去读书的路途上,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全县12个民族乡(镇),开办的独立中学才有6所,根本就达不到每乡(镇)1所的基本要求,这样又造成了相当部分彝族学生在读完小学后因无中学可读,就此辍学在家。

第三,由于彝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村民收入极低,支付学生书学费和生活费十分困难,彝族绝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地区,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大多在温饱线以下。在现有全县未脱贫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其中彝族又占绝大部分。一方面无经济来源,一方面学校收费高,现小学每学年收费160元,初中420元,高中1 060元。小学时在家生活尚可勉强支付,升初高中就无能为力了,高中生除书学费外,每月还需要150元的生活费。

除以上在彝族聚居区所存在的状况外,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在阻碍教育的发展,如学校设备落后,很多地方校舍破烂,桌凳缺乏,时至今日,民族村寨小学还有三四人挤一张课桌的,这种现象在彝族聚居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少数民族学生由本民族语言过渡到汉语语言还存在着一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推迟了正常的学习进程;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或者说无就业机会。由于毕业后无就业门路,部分有能力支付子女读书的也不愿让子女读书了。农村彝族学生能到高等院校深造的寥寥无几,能读中等专业学校的也为数甚少。

第四,彝族聚居区的相当一部分村民的教育意识还很低。由于历史原因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在相当部分彝族地区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认为女孩将来都是嫁给别人家的,所以没有必要读书或没有必要付多大的代价读书。同时,对于适龄入学男童,一些家长干脆就让其回家务农,认为男孩读书不如回家做农活,反正都是家里的劳动力,不如早些帮家。因此,就造成了彝族地区适龄入学儿童入学率十分低下,并且有相当部分已辍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另外,由于部分乡镇近几年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很多村民都参与了矿业开采和冶炼,因此,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相当部分彝族村民都让子女与自己一道做工挣钱,不再让子女读书,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彝族适龄入学儿童就读流失的状况。

第五,在彝族聚居区的学校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差的状况。首先是师资缺乏、素质低。民族村寨特别是彝族村寨学校,教师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后在该校任教,缺额时请代课教师。原任教师接受新知识少,教学方法陈旧,代课教师由于待遇低,缺乏积极性,因未经正规专业培训,无教学经验,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由于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不愿住校,课完即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由此而造成的,就是从小学开始学习质量不高,越到高一级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就越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3年来,全县无一少数民族学生在省外重点院校和军事院校读书,而考取一般院校和大中专学校的彝族学生也并不多,并且大部分还是县乡机关的彝族子弟。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彝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彝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如思想意识落后,居住地点偏僻;也有现实的,如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质量差等;既有主观上的,如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够,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优惠条件不足;也有客观上的,如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因教育落后,民族地区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些各个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就限制和阻碍了彝族聚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客观上积极分析和找出教育事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以便为将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找到良好的途径。

针对赫章县民族地区特别是彝族聚居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根据形成这些现状的种种因素,结合各个方面的条件,在彝族聚居区发展教育事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和巩固。

(1)改变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一是合理布局校点,做到方便就近入学。每个民族乡设立一所寄宿制小学,建立民族乡独立中学,开设县城民族中学高中部,面向全县招收少数民族高中生。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内使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得到入学就读,使民族地区的教育从基础上得到加强和巩固。二是加强民族地区危房改造,增加课桌凳及其他教学设施。在硬件设施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才能保障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具有顺利发展的条件。

(2)解决民族地区师资来源,稳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为使民族地区师资有来源,留得住,实行民族乡民族学生定点招生制,做到哪里来哪里去,对定点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分上给予特殊照顾,对在民族村寨教学的教师待遇上给予优惠。同时要加强对在校教师的业务和品德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投入和书学费生活补助,开设民族地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除县城民族中学生实行生活费书学费补助外,对县城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及民族乡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书学费生活费补助,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使其读完中学,从而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少数民族学生。

(4)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政策优惠。一是实行书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录取分上给予照顾,升初中和升高中均实行分数线照顾,县城民族中学开设高中部后,按招生名额单独划定分数线,不与其他普通高中划同等起分线。升大专院校的考生分数线照顾要在原来照顾分基础上增加照顾。三是实行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分配制政策,让少数民族大中专生到民族地区工作,为民族地区教育服务。

(5)实行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为解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时能过汉语言关,在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

(6)加强对彝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教育发展宣传,最大力度地使广大彝族群众转变和提高思想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量避免从主观上造成适龄入学儿童的辍学。

综上所述,在赫章这样一个民族聚居区所占比例大的多民族杂居县,只有民族教育得到发展,全县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发展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就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打好了基础,同时也为全县经济繁荣的实现奠定了基石。因此,抓好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占大多数的彝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一项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的工作。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己任,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力量。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