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贵州水城彝区经济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思路
一是没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品牌;二是没有极其显著的系统产业;三是彝区人才开发利用有待加强;四是彝区经济基础仍很薄弱;五是彝区文化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六是具有彝族民族特性的服饰、语言、文化、建筑亟待保护和开发,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有待增强;七是水城彝族年祭场所和民族图腾的象征及其民族旅游业亟待建立和加强;八是水城彝族地区经济仍没有走出地方经济的圈子。基于这些情况,要加快水城彝区经济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对彝族地区经济范畴的认识。
“彝族地区”泛指有彝族人居住的地区,或指属于行政介定了的地区,或历史上彝族人民居住过的地区,如指行政介定区域,在水城其规模近似于县域经济。因为,在水城的乡镇中,都是彝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如果布戛苗族彝族乡以及自然村,不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一个硬性的介定,这是历史的自然形成,应当尊重这个历史,把彝族地区的概念向外延伸,因此,水城彝族地区经济应视作县域经济规模,再侧重于彝族聚居地区,仍然是“以点带面”,以“面”衬“点”互为依托。
2.明确长远目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构建彝族地区经济结构。
任何地方民族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政治特征和经济特征赋予的内容,当前,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给水城发展和建立彝族地区经济带来了特别优越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特点对建立和发展彝族地区经济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以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结合彝族地区特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一点上,应学习和引鉴其他先进彝族地区的经验,学习和弘扬双水开发区在经济发展构架上的新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尽力使用已经形成的各种有利条件,构建彝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按照加入WTO的规则,创立经济结构。这个机遇,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这个挑战,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不抓住这个机遇,对于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是一种失误,不敢接受加入WTO之后的挑战,地区民族经济也难于与时代接轨,在已经形成“时差”的同时,更加剧“时差”带来的落后,“落后民族”不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彝族人民的自尊心能容忍的,而冷漠的市场经济,却对彝族这个热血民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必须明确长远目标。
3.立足地区实际、构建支柱产业。
水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水城彝族地区,由于多处于相对稳定的气候带,因此,应针对区位实际创建独具区位优势和特点的彝族地区经济支柱产业。
水城彝族地区的地理条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培植其经济支柱产业。
(1)发展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主的产业。
①大力发展民族中草药业。中草药被视为我们国家的国宝,也是彝族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水城彝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大多在台地,缓坡和背倚奇山异峰,加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高原小气候及其温暖潮湿的环境,对于中草药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一旦成为规模,即可在医疗、保健等方面打开市场,尤其是经济价值,其产业效应将得到极大发挥,民族中草药在水城彝族地区仍是一个冷门经济,由于发展中草药在种销环节技术要求不高,可操作性极强。
②大力发展烟叶生产,提高烟叶生产的地区位置。烟叶生产在水城已形成一定基础,亦在广大的彝族地区实施,但远不能和同属彝族地区的云南许多市县的烟叶档次,知名度和生产效应相比。因此,发展彝族地区经济,必须在利用和开发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烟叶生产的可行性,增收效果已为实践所证实,只要在品种、生产技术,调制及销售中高标准实施,提高知信度,创造具有云贵中间型清香型水城烟叶的品牌,必将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增加彝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③大力发展茶、姜、果、辣。水城彝族地区,由于同属乌蒙气候,对生产茶叶极为有利,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中,品茗焙茅,烤小罐茶,已传久远,对种茶、采茶、制茶,具有一套独特的经验及技术;其次,水城盛产生姜,其生产、干制技术广为人知,其主要滞产原因一是质量品味,二是与外商的营销不畅,姜既可人食也可人药,特别是供给人们作佐料食用,面广量大;另外,水城山地较多,有些山地由于耕层薄,土壤熟化度不高,生产粮食作物产量极低,又不属于退耕还林区域。因此,调整为种植没有受到基因诱变的地方特色果品,如彝族地区独有的“羊桃”(猕猴桃),其味鲜美,甜中带酸、酸又回甜,又如山葡萄,汁鲜味底足,独具地方特色等等,不求大而全,只注重其具有显著的民族地方特色。其后,是发展水城小辣椒,水城当地辣椒、结椒密,椒肉紧凑,呈条筒状,且着色均匀,外观亮红,其味既有朝天椒的辛辣,也有肉质椒的口感,加上外观极好,极具市场潜力,在种植业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经济作物,进行产业培植。
(2)发展以民族特点为主要经济优势的产业。
水城彝族地区,既有平缓地带,亦有高山峻岭,独特的彝族居住地带,其人之厚、其山之奇,其水之清,其景之美为人倾慕,加上山有异洞,水有秀色,构成了彝族地区的独有资源,近些年的生态重建,给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①抓好生态旅游。在水城彝族地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山川河流,古迹洞穴极多,但突出的第一位次应开发的是阿勒河景区、营盘乡贵州第二高峰牛棚梁子,铁索桥、船渡,玉舍乡格秋梁子(玉舍林场)、坪寨乡野鸡坪等充分利用自然之美,加上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景区其他观光休闲场所的设置,吸引游人,增加经济收入。
②全力保护和开掘彝族特点的历史文化。彝族民俗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城彝族地区民居古迹建筑结构独具特色,其雕梁画栋,红墙青瓦,楼台合院,功能齐全,其宏大和壮观,令后人追史而振奋,但笔者几乎跑遍水城,均实地考察过彝族民居,大多仅剩精雕细琢的基石,柱子和极少的正房厢屋,深感遗憾,如果布戛歌凯村,红岩发棵村,玉舍钱家雕(尚存在),因此,必须重建彝族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不动的历史,从而凸现水城彝族地区民风民俗,衬托出地方民族特色,它既是象征,也是品牌,与生态旅游互相映衬,找回失落在历史中的一种人文价值。
③建立以火把节址为中心的开发性纯民居商贸区。建立以火把节址为中心的开发性纯民居商贸区,使其自己构建其人文价值,建立中心广场,塑造图腾物。突出一方彝族文化风情,而不是火把节一过,节址搁于一旁冷冷清清,给人以一种距离感,既然热情的火把节是一种吉祥的祭祀,是一种精神和寓意,除了那一天,在盛大的节日,在欢庆和聚会之时,他应该成为一种凝聚点,火把照样可以蓬勃燃烧,而这种凝聚、必将产生巨大效应。
④加强民族人才的培养选用。水城彝族地区的彝族人才可谓藏龙卧虎,因其自有的谦逊秉性、不善表露、不善外露,有或“土中明珠”有或“一方之鸟”,多随浩渺历史而流逝,没有更多提升他们的舞台,区域的局限,交流的局限,特别是经济文化的局限,抑制着彝族地区人才的才智发挥,加上民族交融,大气的彝族人民只有延伸自己的外延,而不是小气地囿予区域的狭小概念,如火把节拉手舞时那震撼民心的舞蹈荡涤了一切杂念,所有民族的人都加入进来,那一刻,一种以彝族为荣的精神文化渲染在天地之间,而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振兴彝族地区经济的首要任务,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则是当务之急。
⑤发挥区位优势抓好各项开发。水城彝族地区已迎逢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机遇,从实际出发,必须利用好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和已具规模的城市商业贸易,做好土地开发、矿产开发、水电开发,特别是招商引资,使农、工、商各业立体启动,做好、做活、做大彝族地区经济,让实事与声势同时成为一项轰轰烈烈的事业,振兴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