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对策
民族地区无论从乡镇数量、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在毕节地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必须特别关注和重视民族地区,提高对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平均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毕节的民族地区,因历史和社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地下资源和非耕地资源丰厚,耕地资源潜力大,人力资源富集,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优势,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上具备有利的条件。为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超常规、高于同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才能缩小差距,适应发展要求。
2.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后来跟上、后来居上。首先,要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必须在领导精力、科技普及、项目投资、成果巩固、管理服务等方面真正做到向民族地区倾斜。第二,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第一主题来抓,高起点,严要求,发展高科技产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切实开展好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好封山育林、坡耕地退耕还林,停止天然林砍伐,加强营林管理,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坚决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第三,各级政府要按照以物质利益为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思路,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成果的管理,巩固项目实施的成果,同时积极推行“激利相容”措施,使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国家的社会目标相统一。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民族地区更要注重现时的经济效益,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考虑经济效益,以有利于成果的巩固提高和长期效益的发挥。
3.调整产业结构。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毕节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其共性,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在包产到户经营的基础上,要在优良品种、精耕细作、耕制改革、稳产高产上下功夫。在稳定持续解决温饱的同时,克服小农经济的弊端,通过集约型农业经营管理措施,达到发展效益农业的目标,以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实现农业产出的方式,走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及总要素生产率农业发展新路。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中药材、林果、养子、蘑芋等优势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通过深化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将农户经营中的许多经济活动分离出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市场牵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当前,要加大调整区域布局力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培育新的主柱产业上有大的突破。民族地区非耕地资源和地下资源较为富有,发展二、三产业条件丰厚、前景美好,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制定一个适合县情、乡情的发展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类指导政策和措施,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
4.提高劳动者经营管理素质。
高素质经营型的生产者应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民族地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很迫切的工作。要培养一批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的能人,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抢占市场先机,向新品种、新技术要效益,在商海里搏击取胜,用名牌产品开创市场、占领市场。搞好这项工作,应地、县民宗局牵头,财政拨出专款,有关部门配合,抓好培训、培养。同时,建立多专业的行业协会,吸引生产者在协会中对沿产业链,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给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服务,到产中的生产技术服务,直到产后的运销、加工、包装、贮存的经营经验进行交流。
5.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就毕节地区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低,而民族地区更低,因而要下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决策的指导和引导,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来抓。有关部门要加强条块协调统一,坚决克服只想管理、不愿服务的思想,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中心,由财政、非公有企业、对口(定点)帮扶单位提供资金组成,为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并协调银行部门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还要加强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公害,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合法权益。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医药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贫困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或分布在民族地区,这是毕节地区贫困人口的显著特点,也是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各族干部群众要克服封闭状况、保守思想、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创新观念,这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和开辟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渠道,制定吸引外资流入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强化科技扶贫,大力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小城镇,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延伸到村和村民组的乡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设施;总结织金、金沙经验,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采取特殊措施,对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极贫村组和极贫户,采取移民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7.认真落实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调节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在落实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还有很多不足,有些很重要的扶持政策的条款多年来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好,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为此,一是要加大和保证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其他固定或者临时专项资金时,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民族乡给予照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扶贫专项物资时,应当照顾贫困民族乡的需要”,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民族经济、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激活民族地区活力,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二是“民族乡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乡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的周转使用”。有的地方在下达财政收入任务时,不顾民族乡的实际,指标订得过高,使民族乡不能完成财政收入任务,这种做法应纠正。三是在有关大中专院校和中学中设立的民族班,应尽可能使自治县和民族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入学。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坚持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报考时,适当放宽年龄,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段的政策。四是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按有关规定,以上年财政支出的决算数扣除十三项支出后,在当年财政预算中安排5%的民族机动金,重点用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殊困难补助”,“再安排2~3万元机动金,由民族乡人民政府掌握使用”。五是要落实“长期在边远民族乡工作的干部、教师、医生、科技等各类人员,提高一级工资。分配到民族乡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提高一级工资,并从到职之日起,均为正式职工”的政策。
只要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各族农民增收为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毕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