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地区按原定规划,走出了一条符合黔西北山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即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人口、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积累经验,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培植支柱财源,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商品和现实财富,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强化计划生育,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入口总体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十多年来,毕节地区各族人民努力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不懈探索,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8年增长137.39%,年均增长9.0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从12.36亿元上升到52.26亿元,年均增长6.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从5.12亿元上升到45.76亿元,年均增长15.54%;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从5.93亿元上升到20.63亿元,年均增长5.5%。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从1988年的52.8:21.9:25.3调整为2002年的45.1:38.5:1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421元上升到2002年的1 872.1元,年均增长7.61%。财政总收入从1988年的3.0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7.24亿元,增长5.71倍,年均增长16.78%;全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从5.8亿元增加到49.05亿元,贷款从11.61亿元增加到79.76亿元。全地区基本形成以烟草为主要支柱,化工、电力、冶金、采矿、纺织、畜牧、旅游等产业初步发展的经济格局。
第二,城乡贫困面大幅度减少。2002年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万人减少到100万人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增加到2002年的1 3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795元增加到2002年的4 153元;威宁、赫章、纳雍、毕节、织金、大方6个贫困县(市)中毕节市于1993年率先越过温饱线;大方、织金两县分别于1997年、1998年完成基本解决温饱的任务;1999年,威宁、赫章、纳雍三县也基本解决温饱而公布为脱贫县。
第三,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全区粮食总产量从1988年的103.8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20.89万吨,自1991年以来连续10年创纪录,年均增长7.34%,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0.5公斤,比1988年增加156.56公斤。
第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据统计,十几年来全地区完成250多条小流域、100万公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坡改梯13.85万公顷,新建基本农田10.86万公顷,封山育林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9.03%上升到18.23%,林灌覆盖率由19.68%上升到27.17%。
第五,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到2002年,全地区总人口为695万人,比1988年增长11.8%,年平均人口增长率11.22‰,计划生育率从1988年的36.98%上升到80.19%,提高43.21个百分点,多孩率从39.77%下降到2.98%,下降36.79个百分点,节育率从48.17%上升到79.56%,提高31.39个百分点。
第六,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从1988年到2002年,全区批准立项开工建设投资在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2个,总投资127.63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9亿元。先后建成了头步火电厂、毕节棉纺厂、毕节麻纺厂、金沙黄磷厂、金沙油化厂、赫章冶炼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了毕节卷烟厂引进国外先进制丝、卷接包装设备、毕节化肥厂三次合成氨和二次尿素改造工程等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新修了北接四川的大纳公路、贵毕公路毕节出口段、安织公路以及总长4 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架设了通往8个县(市)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开通全区本地网程控电话12.7万门,数字移动通讯网,铺设光缆1 850千米。共完成新建和扩建重点项目45个。近年,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机遇,加强重点项目投资,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其中投资17亿元的金沙火电厂一期工程4×12.5万千瓦第一、二台机组建成营运,近2亿元的毕化有限责任公司“6改12”尿素工程项目,65亿元的洪家渡电站工程,41.5亿元的内昆铁路威宁段和19.92亿元的贵毕公路已全线通车。此外,还解决了100余个乡镇“三不通”即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的问题。
第七,科教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地区250个乡镇的科技副乡长已基本配齐,93%的村选配科技副主任,半数以上乡建立科技服务中心,并发展了村级科技服务2 000多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00多所,乡镇科普协会近3 000个,科技示范户5.8万多户,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万多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具雏形。在教育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88年的79.5%提高到2002年的96.8%,各类在校生从97.8万人增加到134万人;全区8个县市实现了“普六”,金沙县实现了“普九”,全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十几年中,共改造中小学危房75万平方米,危房率从3 1.5%下降到4%,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提高到25.5%。科教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口素质,推动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