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东关乡金坪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罗显仁
大方县东关乡金坪民族村位于东关乡政府的东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海拔1 650米,年平均气温11.8℃,有耕地面积390.6公顷,无水田、河流、有荒小草坡275.6公顷,森林资源以混胶林为主,全村辖11个村民组,农户583户,2 212人。少数民族人口1 632人,人均收入310元,人均粮食140公斤,贫困户224户,843人,村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硫铁矿、原煤等。计划生育率达92.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本村有劳动力1 340人,其中外出务工158人,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达1 000元,农村经济人1 182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路9个组。通电11个组572户,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为主。全村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交通滞后,文化落后,远离城镇和市场。
就目前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来看,主要是紧紧抓住烤烟生产这棵经济支柱不放,除此之外,就是靠在邻近厂矿打工(如硫磺厂、水泥厂、砖厂等厂矿)和进行省内外劳务输出等。
金坪村的人口性别比例为:男性占46%左右,女性占54%。少数民族分布在各组,村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在全村的劳动力人口中,成年文盲占总人口的5%,青少年文盲占0.5%,文盲与半文盲比例极低;从学历结构上看,小学文化程度正在基本普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逐渐上升,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该村的劳动力人力资源仍然处于一个贫瘠的状况。由于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对科技接受力不高,新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化肥施用问题,由于部分农民没有掌握施用技术,造成化肥利用率得不到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再者是长期受计划经济及其传统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村民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差,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协调能力不高,缺乏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的方法,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难以摆脱小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方式,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对那些发展前景好的科技项目根本无人问津,普遍存在因循守旧的落后思想,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贫困因素,该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人数多达160人左右,年龄结构都在15~38岁之间,且85%以上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的则是初中未毕业就加入外出务工的队伍行列,但能寄钱回家的仅占10%左右,80%以上的只能在外自给自足。据调查,该村有一位到广东东莞打工的青年,从报到当保安起,就好像整个人都卖给了这家企业,厂家规定请假一天,扣当月工资的20%,应聘者的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失业保险等一概为零。该青年人明明知道这些条件苛刻刁难,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和接受委曲。因为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只是报着多少能挣点钱回家就不错了的思想。老板之所以这么凶狠和苛刻,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多而岗位少,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打工者素质低下,商家、厂家、企业就成为就业市场的施舍者,而许多应聘者和再就业者为了那好不容易到手的饭碗,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勉强维持暂时的生计,哪还有什么余钱剩米往家里送呢。
据调查,现在村里的群众对外出打工的看法有所改变,他们总结有两条:一是无专业技术不外出务工,二是文化程度低下不外出务工。人们逐渐转变观念,从知识上、技术上造就人,只要学好知识,能懂得一两门专业技术,何愁无用武之地。另外是村委会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帮助广泛开展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在群众中存在的等、要、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联系村的实际、多动脑筋、分析优势、理出致富门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及实施措施。特别是帮助群众找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路子,充分调动本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农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山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自觉按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拓宽致富门路。
金坪村是少数民族自然村寨,是省一类贫困村之一,更是一个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正规校舍,该村根据自身的环境位置设有私校两所,但两所私校覆盖面广,服务半径大,生源充足,现有355名在校学生,均在借用的民房内就读,金坪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村民以往受教育年限为6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科技的不断深入,村民已不满足现有的知识,为此,金坪村委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组织村民学习科技知识,主要学的内容有:《贵州省农作物常用新品种》、《农作物害虫防止技术》、《水土保持与土壤耕作技术》等。特别是2003年8月2 1日,大方县扶贫办、大方县畜牧局专门来人到金坪村培训了大牲畜养殖和绿肥栽培技术,各种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20多人,村民的科技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丁希环家每年喂猪的收入超过万元,这不仅与自身勤劳有关,而且和科技有大大的联系,她本人是个科技迷,村举办培训班次次都参加。她对仔猪、种猪的喂养有一套很成功的经验,很多村民都向她请教,并得到了实惠。她家也被大方县委、县政府评为2002年度十星文明户。当地村民流传一句口头语:“养儿不读书,犹如喂个猪。”现阶段金坪村群众已逐步尝到了知识的甜头,再苦再累再穷也要送子上学,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新环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增产、增收、增效。相反,不学科学文化知识,不提高自身素质,观念守旧,沿着传统的耕作方法,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但收入甚微,比如某块地缺钾,而他施氮,某块地缺氮,而他施钾,这样种庄稼怎么能致富。同样的投资、同一块地,有知识和无知识的人耕种,便成了两个样子。可见村民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从而强调科教兴农的重要作用。
通过整体调查分析,金坪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大多数贫困人家只有一份承包地而有四五口人吃饭,导致家庭贫穷,说到底这类人就是不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这些都是长期在外的“超生游击队”,这些人家徒四壁,认为儿子多了总有一个有出息,希望通过下一代创造奇迹来改变家庭命运,这可能吗?再者家庭人力资源数量取决于人口再生产的规范,速度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人力资源的质量则受人力自然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劳动者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逐渐下降,同等数量的劳动者,由于科技文化水平不同,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会产生极为悬殊的生产力,因此,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人力的数量上,而应该以更大的精力去从事智力开发和合理利用,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变为无限的人力资源资本,为该村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否则那些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源,由于人多地少,温饱问题都还未得到解决,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还谈什么智力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三产业结构大幅度增大,金坪村稍有经济头脑的人们已经开始觉醒,知道怎样才能赚钱,村内有硫磺厂一个,周边邻村有几个铁厂、水泥厂等厂矿,有很多家庭的剩余劳动力都到厂矿做工,这些家庭有承包地1至2份,孩子1至2个,农活由妻子在家承担,自己便在厂矿做工,经过调查走访这些到厂矿做工的人平均月薪都在400元左右,成为当地中等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加快了金坪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金坪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经济情况有两种:第一,是到省外务工的,尤其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家庭贫困而毅然外出谋生计,想创造奇迹发家致富。另一种是刚出校园的青年学生,这些人中有的外出目的是想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有的是有外出多年的亲朋好友引进而外出,在这一群体中,有找钱发家致富的,有亏本回来的,有一去渺无音讯的。第二,是在省内的,这些人是靠农闲时间到省城做工,农忙时回家帮妻子种地,相对来讲,在省内做工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来回的车旅费不过二三十元,也就是顶多花掉一天的工钱。通过调查分析对省外和省内务工人员的调查,省外打工发家致富的占40%,而贫困的占60%,省内务工的是属中等经济收入的家庭。
治穷先治愚,有经济头脑的人重视教育的发展,自身的整体素质就能够提高,特别是科技素质尤为明显,金坪村群众要致富必须走科技之路,在改革开放前夕,村里就成立了科普协会,号召群众,普遍推广杂交玉米营养移栽,烤烟营养袋假植,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村民组长勾朝学利用新的科技把自己的土地全部进行杂交玉米育苗移栽,利用科技兴烟,提高科技含量,烤烟实行营养假植,每年不仅吃饭不愁,还有万余元存款,这样的人家金坪村就有十几户。在科技兴农的实践活动中,金坪村党支部充分认识到:科技是广大村民们参与集体活动最强的兴奋剂,也是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只要把广大村民真正置身于科技阳光普照之下,他们的生活就会极少笼罩着愚昧的阴影,就会向小康户迈进,目前,就金坪村而言,称得上富裕的农户,都是那些优生优育,都是具有科技水平、敢为人先、对科技知识的欲望只有开始,没有尽头的人。该村的主要领导班子团体就是较好的范例。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施“西电东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村委会应抓住机遇,实现发展,并要清醒地认识到村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慢,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非常匮乏。要超常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在优势产业上重点突破,形成先导产业、主导产业乃至于支柱产业,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废弃阻碍经济发展的陈规陋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放开手脚大胆干、大胆试,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要着力创新体制和新机制,尽力做到“四个不论”,不论哪种形式搞活就行,不论为谁所有交税就行,不论公有私有发展就行,不论干部群众搞好就行,努力激活村域经济。
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适当缩小粮食种植面积,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一要大力推广杂交良种为龙头农业技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发展,积极展开新品种、新组合的试验示范,尽情清除目前种子推广中多、乱、杂、劣的现象。二要重视夏粮生产,特别要着力发展脱毒马铃薯,达到以夏促秋,全年丰收,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扎扎实实把畜牧业、林业培育成后续经济支柱产业。首先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金坪村农业总产值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支柱产业,以生猪改良和牛冻精输配改良为重点,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切实抓好本地良种选育,到20 10年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化,要大力推广绿肥加工养畜,人工种草和草山草坡改良技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结合本村实际建立优质饲料草生产基地,提高载畜量,要积极引进优质牧草,适应现阶段的畜牧业需要。“小规模、大群体”需要,强化配套服务,提高科技含量,建立疫情监测联防制度,提高防疫密度及质量。其次,积极利用国家林业政策、发展林业,力争2004年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和粮食收入,力争连片种植千亩以柳杉、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果林。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金坪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是直接影响该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解决该村的基础教育人手,而教育又离不开资金的扶持。所以,资金是否得到解决,教育的发展与否,是该村社会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建议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先从关心农村的基础教育人手,只有教育上去了,村民才会换脑筋,变观念,学技术;只有教育上去了,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只有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得到提高,才能推动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这样,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得到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