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前述从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彝、汉文古籍都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彝文书记载的哎哺世代,相当于汉文书记载的“三皇”至“五帝”初期。彝、汉文书中同样记载的传说人物,即天皇、地皇、人皇和东、南、西、北、中的青、红、白、黑、黄等“前五帝”,彝称希慕遮、希堵左、道孟尼和沽君尼、呢主能、额主吐、呗主哪、数舍乌够左等,他们生活时间至少在万年以至数十万年前。他们生活地点当在云贵高原。所以上述这批记载传说人物,他们不只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祖先。
2.上述彝、汉文书中记载的传说人物,他们的后裔至少在万年以至十几万年前,才从云贵高原,活动到黄土高原,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岸,形成古夷人、古苗人、古羌人、古蛮人、古濮人等部族,然后发展成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
3.从彝、汉文古籍记载刻画文字的产生,天文历算的创始,以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先天八卦、河图、洛书等论理的形成,同源于古夷人中最早产生的远古文明,而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内涵,却保留于彝文古籍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如果我们要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不仅从汉文古籍记载结合考证地下出土文物,还得从彝文古籍记载中提出有力佐证。
4.如前所述,彝、汉文古籍记载的哎哺世代即“三皇”至“五帝”初期,远古先民们就活动在云贵高原。尼能、实勺时代,古夷人活动在滇池地区和点苍山一带。武焚分支发展时期,仍然活动在滇、黔、川境内。彝族“六祖”分支,仍以滇中楚吐落为中心点,向四方分布。可见彝族人从古到今都在滇、川、黔、桂。是土著,不是“北来”或“东来”。要说“北来”,是先北去而后北来;要说“东来”,是先东去而后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