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毕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举步艰难。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人口素质和长期形成的产业基础等因素,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还不大。表现在:第一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较小,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没有形成一批种养业基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和畜禽产品加工等企业;矿产型企业的掠夺资源性经营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未来经济发展有危机隐患;以中成药为主的民族医药业的发展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新亮点,而中药材资源丰富的毕节民族地区动作迟缓,没有发挥优势。

2.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民族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极贫村寨因缺乏水源或水源很少,人畜饮水还相当困难,生存条件还没有改善;一些偏远民族村寨尚未通电;一些乡、村的公路标准低、质量差、通行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极大的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生态环境处在脆弱状态。

毕节地区多为岩溶山区,相当一部分地方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地下水埋藏很深,长期受干旱水涝交替袭击,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对自然条件的依附性很强,尚未改变靠天吃饭状态。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人口规模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导致资源滥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质量下降,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造成有一些极贫村组生产、生活条件仍很恶劣。

4.劳动者素质不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历史教育基础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大中专毕业生占人口的比例还相当低。受传统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很深,缺乏开放和流动意识,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种养技术接受缓慢。这在威宁、赫章两县的民族地区尤显突出,如富余劳动力输出极为困难。

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民营经济规模小,发展慢,既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6.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毫无疑问,这些年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据权威专家研究,乌蒙山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多民族杂散区,而且返贫率高,低于625元纯收入的贫困人口和纯收入低于625~865元的低收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很大,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民族地区的贫困,除了具有一般贫困地区的特点,如人口出生率高,人均收入低,劳动者素质差,社会基础设施落后之外,还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特征。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新阶段的扶贫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创新脱贫速度。

7.政策落实和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

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中央和省的要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一是在自治县一些干部群众中,把握区域自治的意识还不够强,认为自治就是落实“一个位子”的问题;在民族乡一些干部中,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够高。二是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有关办法和决定中,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各项专项资金和补助专款的分配使用、民族机动金的提取、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和毕业生的分配、在民族乡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待遇等,没有得到落实或落实得不好。金沙新化民族乡财政居全省民族乡之首,但优惠政策不到位,导致该乡所属的学校、医院设备仍很落后,部分少数民族仍在极贫状态中生活。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