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促进彝区经济发展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加快集镇建设步伐促进彝区经济发展

益智吉拖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西北部,东邻本省六盘水市、赫章县;北邻云南省的彝良县、昭通市;西邻云南省的鲁甸县、会泽县;南边与云南省宣威市接壤,全县总面积6 295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现有人口106万余;居住着汉、彝、回、苗等19个民族,2001年底彝族人口99 136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266 822人的37.2%,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居住较集中的乡镇有金钟镇、炉山镇、东风镇、二塘镇、猴场镇、龙场镇、新发乡、观风海镇、哈喇河乡、龙街镇、雪山镇、大街乡、盐仓镇、板底乡,县城常住400多户,2 000余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威宁自治县的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公路主干线G326国道和102省道贯通东西南北,在县城呈“十”字形交叉,内昆铁路126.8公里,途经13个乡镇,贯通南北,已开通运行;还有贵昆线、水大线,全县交通十分发达。目前102省道六盘水至威宁段已改造完毕,普通车辆不要2小时就可抵达六盘水,326国道毕节至威宁段改造工程也即将完工,并向西延伸了13公里。发达的交通条件给威宁的集镇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给威宁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近年来,威宁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在省、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和省、地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在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世纪以来,全县新建、改建城镇道路40.5万平方米,其中发展较快的草海镇:2 1.8万平方米;金钟镇:3.65万平方米;黑石头镇:3.2万平方米;哲觉镇:2.2万平方米;中水镇:2.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4 600万元。随着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由1990年的人均5.4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2平方米,且建筑质量也不断提高,新建的办公大楼和住宅都进行了内外装饰。小城镇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通讯事业的发展,全县99%的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已覆盖90%的乡镇,用户达1万多户。小城镇的建设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县的电视覆盖率已达70%,县城的电视已发展到35套节目的规模,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工程已完成250余座,农村供电、供水等设施也发展迅速,目前已完成了20个乡镇的农电网改造工程,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已达80%;小城镇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的市场。目前,县城基本达到了规范要求,建成了新光小区综合贸易市场、北门农贸市场、县车队综合市场、民享路农贸市场、欣兴批发市场,改变了过去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基本改变了县城“脏、乱、差”的环境面貌0326国道和102省道沿线的黑石头镇、哲觉镇、金钟镇、小海镇、观风海镇、迤那镇、中水镇也另建了市场,实行了路市分开,改变了过去每逢场天必堵车的状况。

小城镇的建设,进一步拓宽了经营空间,增大了市场交易额,既给国家增加了财政税收,又给城乡经营者提供了场所,同时增大了劳务市场,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年商业及饮食服务业的完成总量为35 302万元,是1991年(5 055.24万元)的6.98倍;交通运输业的完成总量为12 672万元,是1991年(2 259.54万元)的5.6倍。特别是金钟、黑石头、哲觉、中水、雪山等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的镇,以上行业的完成总量均是1991年的十多倍。

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激发了彝族人民的商品经济意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彝族人民的经商意识非常淡薄,基本上没有人经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彝族人民参与经商的越来越多,盐仓市场,彝族参与经商的达15%左右,营业额达10%,在金钟市场,经商的彝族达10%,营业额达8%~9%,还有彝族人口较多的炉山、龙场、龙街、雪山、大街等市场,彝族经商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目前参与经商的彝民比例还很小,规模也不太大,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经商的彝民在逐渐增加,相当大一部分还修建或租赁了固定门面,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形势喜人。

虽然威宁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确实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在彝族聚居的部分地区,小城镇的建设只有规划,没有动作或动作缓慢,当然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如哈喇河、大街、板底等乡是彝族人口最多的乡,但目前这些乡的小城镇建设才开始起步,其中的板底乡,连集市都没有,不要说为国家提供税收,就是老百姓最起码的牲畜和农产品的交易,都要到赫章县的妈姑市场。以上这些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对加快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在主观上没有尽到最大努力,要知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二是从客观上来讲,因这些乡镇都远离交通要道,人口居住较分散,外地客商不易到达,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彝民的经商意识比较淡薄,跳不出小农经济的圈子,认为经商风险大,以不挨冻受饿为标准,进取心不强;四是确因贫困,经营基础薄弱(如购地、建房及经营起动资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提高对加快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快边远、贫困地区的小镇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外宣传并地区的优质商品;如哈喇河的黄梨,大街、板底的农、畜产品等,方泛引进外商,扩大市声规模。板底乡还可利用每年的端阳节赶花声的时机向外专著沁风、民俗,宣传民族传统文华(如撮泰吉、阿买肯、罗外,还有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舞蹈阿西里西、撒麻舞,啃荷摆、刹史舒等),展示、展销民族传统服装。平时也可开几家彝族服装店,一是对外推销,二是有婚嫁喜事的也可购买,方便彝族人民,要让彝族服装作为一种商品畅销全世界。货源问题,起步时可组织民间加工,有了一定的市声后,可开办民族服装厂,实行产销结合。总之,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加快民族经济发展,促进这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脱贫致富。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