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尼能、实勺世代之后,有武焚分支世代,相当于汉文古籍记载的西周、东周至春秋末年。彝文古籍记载道孟尼后十三代阿武哺(僰)和十五代娄侏武,分出武僰各支。阿武哺(僰)次子哺阿于,传七代至支括阿鲁,是彝族先民中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娄侏武十二子,有十一个分支成各种不同图腾崇拜的氏族,发展为其后一些武支系彝族和其他彝语支的民族。只有武洛撮传为其后彝族“六祖”的先世。武洛撮,与汉文古籍记载的蜀王蚕丛同是一个人。
《彝族创世志》(一)、《物始纪略》卷四,均记有“武氏十六国(域)”,地跨滇、黔、川一带,知名度较高而在其他彝文书中常见的,有武色吞、武德本、武陀尼,武古笃、武濮所等。武陀尼部,即汉文书中记载的青衣国。(“陀尼”,彝语为青衣),其后裔有彝族,有白族。武德本在昆明,为西南夷中滇王,彝语称“德本武慕”。武古笃,其后为今彝族阿细一支。往后出现在西南夷中的夜郎国,仍出于武支系的武液哪,为彝族先民。《物始纪略》卷四,又记载有武蒂、武濮、武色吞、武陀尼、武德本、仇娄阿摩为“七勾则”,并说“武发祥于天,武僰同出现”。
武僰分支时期,彝族地区出现一批邑落。彝称“落姆”,义为“大城”。即在武氏十六国中:西部有舍池落姆、莫所洛姆;北部有费助落姆、岩古落姆、能沽落姆(成都)、那娄落姆;东部有古堵洛姆、尼知落姆、糯注落姆、各注落姆。在各地邑落中,常见有修庙、塑偶和打铜、织布的记载。除此武氏十六国中“十落姆”即十大邑落而外,其他彝文书还记载有点措落姆,即今云南大理;楚启落姆,即今四川重庆;柯乐落姆,在贵州赫章可乐。
在武僰分支发展后期,约当春秋末、战国初,彝文古籍有“六祖”分支的记载。“六祖”系笃慕(笃弭)之子六人,分别为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支系。以滇中楚吐落(彝语义为“管盐城”)为点,武、乍二长支向南分布,在滇西、滇南一带。糯、恒二次支向北,经昭通进入四川凉山地区。其中恒部又有从昭通分支人川南叙永、古蔺的。布、默二幺支原在滇中。其后有分向滇南、滇东北以至黔西北、黔中、黔西南、桂西北等地的。
从前一段武焚分支发展以至“六祖”分支,形成西南夷君长国林立时期。正如司马迁写《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西南夷君长以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