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前缀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一、前缀

前缀又可以根据所依附的词根(或词干)的词性分为以下三类:

1.依附于名词的前缀。

彝语里有个词缀“ ”,常附着在名词前面起使名词双音化的作用,或者依附于人名或称呼前面,表示爱称或起双音化的作用。这个词缀有三个变读形式,即 三种不同声调的读音,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

(1)用于构成动植物、用具等的名称,起到使这些名称双音化或带亲近感的作用,如:

(注: )

这类词缀一般没有意义,与后面的词根共同组成事物的名称,并与后面的词根形成整体,不能拆开,使大部分带“ ”词根也失去原来的自由性或自由的程度减弱,不能独立使用。

(2)用于称呼(对称),与所依附的词根组成称呼词。盘县次方言彝语称呼大部分都带有“ ”。例如

(注: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的不同辈分之间称呼只用 的不同声调来区别。如上例中的“二姑妈”与“二姐”只是声调不同;有的称呼是由带 词缀的派生词和另外的实词构成的。上例中的“二哥”与“三姑妈”等。称呼也是很常用的词,构成称呼词的词根与词缀形成一个整体,现在已不能拆开,词根部分也失去了原来的自由性。

(3)用于人名前,命名人名带有亲切感。盘县次方言彝族地区的人,叫别人的名字时一般不带姓氏,而是在名字前加 ,用 占据姓氏的位置。例如:

(注: )

(注: )

在名字前加 最初是表示一种爱称,后来成了名字的一部分。该次方言区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现代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有的小孩名字前不是加 ,而是加汉语的“小”字,意义和用法都和 相同,但长大后不是改用 的多。

2.依附于形容词的前缀。

盘县次方言彝语表示状态或程度的部分积极形容词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词缀“K‘O 21”或“K‘O 21O 33”表示程度加深,或表示惊叹。例如:

(注: )

“K‘O 21O 33”这个词缀可能是从单音形式K‘U 21转变来的,表示物体的大、长、宽、高、深、厚等形容词,要表达程度加深,最初是在前面加“K‘U 21(所有)”这个词,后来逐渐虚化过程中,读音也变成K‘O 21,也就是用元音交替来表达词根与词缀之间的对立。这是发展变化的第一步。又因为增加这个成分后的这个派生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内容,有时在语句中还表示惊叹,这种意义增加要求读音也要读长音、读重音,读曲折调。这种读音的延长和曲折调加上读重音,很容易分化出一个独立的音节,慢慢地K‘O 21这个词缀就发展成K‘O 21O 33。例如:

(注: )

实际上在言语中,K‘O 21一般都不用单音的形式,都是用K‘O 21O 33这种形式。“K‘O 21O 33”这个词缀从最初的单音形式(实词)发展成现在的形式(词缀),经过了复杂的形式和意义变化。

能带“K‘O 21O 33”这个词缀的形容词不多,只有以上所举的几个能加这个词缀,与之相对的消极形容词则是在形容词词根前面加实词“ (小点)”。例如

(注: )

这两种形式,从意义来看,K‘O 21O 33是“所有大”,也就是“大”。 是“小点大”,也就是“小”或“不大”。其他例子都一样。K‘O 21O 33是从K‘0 21转变来的原意是“所有”,现在是个词缀,表示肯定或感叹证据,或表示程序加深等附加意义。 是个范围副词,加在以上这些形容词前面,可以把原来的积极形容词变成消极形容词, 本身也失去了副词的意义,变成了词缀。K‘O 21O 33相比,前一个词缀的虚化程度要深一些。因为从形式上看,从K‘O 21到K‘O 21再到K‘O 21O 33,经过了多次变化,形式与原来完全不同。从意义上看K‘U 21是能自由运用的词,而K‘O 21O 33则是个词缀,位置固定,没有实在意义。 的虚化程度要浅一些,虽然在形式上与副词的时候相比较,最后面一个音节的声调要上扬(作为副词时在语境中也可以有声调上扬的形式,但这种情况有其他意义),意义也成了副词,但有时不是和副词有联系,所以说 的虚化程度要浅一些。

这两个词缀与北部方言的形容词前缀“i”和“a”有共同的来源,只是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同,以致形式上和使用范围等都有所不同。

3.依附于动词的前缀。

彝语有部分表示处置的动词,在具体的言语过程中都要在前面加一个词缀“ ”。这种动词,前面加上 这个词缀后基本意义没有发生变化。例如

(注: )

(以上例子的汉译意义不能对等)

这个词缀是从代词转变来的,读间与代词“他”或“它”的宾格形式相同,意义也有联系。 的原义是“他(上面)坐”或“他(那里)坐”的意思,但现在只有“坐”的意思,相当于汉语贵州话的“坐倒”,也就是“坐下”或“坐着”的意思。 加在动词前面以后成了词缀,没有具体的意义。这个词缀其他方言也有,意义和盘县次方言相同,但适应范围不同,读音差别很大,滇黔方言读KO 33,北部方言也读KO 33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