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开发彝族文化构想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二、开发彝族文化构想

1.与打造夜郎文化结合。

对于人类遗存相对较少的赫章,乃至贵州而言,夜郎文化是十分难得的。因而省内许多地方都在抢打夜郎牌,抢占夜郎文化。和这些地方相比,赫章人打夜郎牌有自己的优势,而构建彝族文化与打造夜郎文化相结合,也不是无稽之谈。其一,2000年可乐考古重大发现,被考古界确认为近年来夜郎考古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新进展,被评为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我们目前还不能断言可乐就是夜郎的都城,但至少这里曾是夜郎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点。其二,据《西南彝志》记载,可乐历史上曾是一个与成都、昆明并称的彝族聚居大城,是彝族默部的政治中心。专家考证,默部进入可乐始于东汉时期。默部进入之前,这里是夜郎氏族的一个重要聚居点。夜郎国生存年代为战国秦汉之际,默部进入时已是其晚期,默部的进入替代和延续了夜郎文化。其三,赫章籍彝族学者王子尧翻译的家传彝文古籍《夜郎史传》,记述了夜郎家支的谱系,夜郎君的族属源于古彝人部武僰支,始祖为武僰阿蒙,建都可乐。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夜郎史传》较为详尽系统地记载了汉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彝族先民建立的方国夜郎的历史,对其源流、谱系分支、地域、城池、法律、经济、军事、政治、战争都有详细具体的描述。即使我们不把它作为信史看待,也应当作为研究彝族古代史与古夜郎历史的参考和佐证。其四,在毕节地区,现在还遗存着许多以那的地名,与夜郎音相通,有学者言,以那就是夜郎的彝语音译。韭菜坪风景名胜所在地,过去属以那乡,即现在的珠市彝族乡以那片区。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彝族是古夜郎的主体民族,夜郎文化就是彝族文化,但古夜郎与彝族有着直接的关联,夜郎文化就是彝族文化相互渗透,彝族文化是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延续了夜郎文化,这应该是成立的。因而构建彝族文化和打造夜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打造夜郎文化的过程,也是对彝族文化进行发掘整理,重新构建的过程。搞旅游不同于学术,如果等到古夜郎有了定论再去打其牌子搞旅游,晚矣。因此,主打夜郎遗址和韭菜坪风景名胜两个品牌,自然景观、古夜郎文化和彝族文化并举,互相呼应,优势互补,是带动发展赫章旅游事业所必须的举措。

2.打造民俗精品,培养艺术人才。

彝族民俗中,古戏“撮泰吉”古朴原始,包含着精深的哲学和悠远的历史内涵。被学术界称之为“人之初,戏之始”。“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戏剧大师曹禺看了该戏后认为,中国戏剧史应该重新写,其渊源应是“撮泰吉”。作为彝族古老的民俗和民间艺术,解放前这个戏也存在于赫章的许多地方,解放后消失了。现在在与珠市妈姑毗邻的威宁板底,逢年过节时还常常演这个戏。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彝族文化瑰宝,开发彝族文化,首先应该把这笔遗失多年的文化瑰宝挖掘找寻回来,潜心研究,在保持其原质和精髓的基础上给予新的设计包装,下功夫把这一优秀传统节目打造成彝族文化精品,登上大雅之堂,为彝族文化写下浓墨重笔。

彝族风情习俗中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彝族婚俗,古仆而富有新意,精彩纷呈,内涵丰富。从雅确祖(彝语,吃定亲酒之意)、纣合(彝语,送彩礼之意)到嫁女礼仪的初初候(彝语,与接亲队对歌)、阿卖恳(彝语,为姑娘惜别亲人进行的歌舞)和娶亲仪式,每个仪式可以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婚礼的主要特点是歌舞贯穿于整个仪式过程中,初初候为歌的主旋律,阿卖恳则歌舞相伴,一次婚礼就是一场精彩的歌舞晚会,使观看者沉浸于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得到艺术享受。整个婚礼,体现了彝族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其歌词之才,曲调之情、舞蹈之美,如高山流水,通俗畅快,把人带入如痴如醉的美境。上个世纪“文化大革命”前,赫章威宁毗邻地带的板底、珠市、妈姑等地的彝族,还保存着这个习俗。“文化大革命”中被扫除后中断。目前,这一习俗还有熟识者,韭菜坪风景名胜的开发,给这一古老习俗带来恢复的机遇,把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展示给世人,这是韭菜坪风景名胜的幸事,也是来这里旅游观光者的幸事,更是彝族文化的幸事。

“撮泰吉”、初初候、阿卖恳和恳洪本(即铃铛舞),是彝族戏剧歌舞的经典力作,艺术性高、意蕴深远,一般人只能享受到其气氛,难进入其里,只有熟悉彝族习俗和具有一定的彝族文化艺术素养者才说得上真正的欣赏。这些节目,需要一定的场景和具备一定艺术素质的人才能完成。作为彝族地区的风景名胜,必须有这些高山流水的经典力作,在重大活动中作为王牌打出。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更多的还需要通俗,简洁明快,随时随地都可以表演,大众易学易懂,能激发游客参与欲望的歌舞。这方面《阿西里西》和《撒麻舞》等节庆歌舞较为适宜。这些歌舞曾唱响贵州跳到北京等地,可以说在彝族地区是耳熟能详,其音乐简洁明快,欢畅清新,韵律节奏一重三叠,初识者也易领会接受,且能邀发客人参与娱乐。培养一批艺术表演人才,做到随时随处都能大大方方地表演,真正体现彝族人的能歌善舞。这也是民族文化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对景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组织恢复传统节日。

彝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年、赛马节(端午节)、赛装节等,是彝族文化活的载体,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彝族年源于彝族太阳历,蕴含着精深的天文学内涵。火把节的来历,更多地源于神话传说,包含除祟除邪、祭神祭田、祈年丰收的民俗内容及英雄崇拜,火崇拜的深邃内涵。也有学者认为,火把节即星回节,也源于彝族太阳历。赛装节则是彝族服饰的展示。这些节E1在云南、四川的彝族地区得以传承下来,发展到现在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特别是火把节,发展成为荟萃彝族文化精华的盛会,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各种民俗现象及彝人风采的集中展示,举凡彝族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体育竞技、饮食服饰、恋爱婚姻、宗教祭祀等,应有尽有。因而火把节成为彝族文化的大会餐,在国内外有很大知名度,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对外有很大吸引力,那热烈的气氛,精彩纷呈的场面,燃烧的激情,对亲临现场者有很大的煽情功效。在彝族地区搞旅游开发,没有这些传统节日,确实显得苍白、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因此,韭菜坪风景名胜的开发,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和彝族文化传承宏扬的角度,都必须组织恢复起这些传统节日,搞红搞好火把节,过好彝族年,组织好赛马节和赛装节,即保持传统本色,又赋予新意,提升品位。使韭菜坪风景名胜旅游充实丰满活灵。

4.宏扬饮食文化。

彝族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彝族传统饮食文化中较为独特又有一定开发前景的是咂酒和砣砣肉,除展示了彝族的饮食文化风味外,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咂酒,彝族传统饮品,在四川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彝区称“杆杆酒”、“坛坛酒”,酒和饮料功能兼备,酿制方法独特,饮法别致,历史上是部分彝族常年必备饮品,一般家庭在节庆日子也常常酿用。是彝家人接人待客的佳品,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可以说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粹。清人余上泗以“看待官人惟咂酒,持杆开取两三坛。”的诗句对它进行描述。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亦低头,乌龙抱起擎天柱,吸得乌江水倒流。”的诗作,对咂酒进行赞颂,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咂酒酿制工艺至今还在县境沿袭。只是长期以来,生产处于零散状态,商品属性差,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价值未能得以体现。挖掘出这一民族瑰宝,提高科学技术含量,通过创意包装,使其成为既保持民族传统本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著名品牌,将这个古老的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丰富的经济效益。

砣砣肉是彝族人在节庆日子和平时接待宾客的首选菜肴。至今还在四川和云南的大小凉山盛行。其原料选用15公斤左右的山地小猪宰杀制作,俗以为小猪发育尚未成熟是圣洁的,用以待客才能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把猪肉切成块状下锅,一煮熟就捞起,拌以特制佐料,味鲜肉嫩而不腻,独具风味。肉汤煮以特制干酸菜,配以苦荞粑。目前在四川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彝区,砣砣肉已进入宾馆酒店,并发展派生成砣砣羊肉、牛肉、鸡肉等,深受欢迎。

咂酒和砣砣肉的经济效益我们在此姑且不说,但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说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但当其他民族以自己的独特饮食文化走天下时,我们在自己的故土搞旅游,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品牌,实在是有失“身份”,我们不能留下这个空白和遗憾。当然我们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品牌,砣砣肉既然历史上是我们的首选佳肴,如今在其他彝区还在流行,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发掘出来,经过打造而使其“闪亮登场”呢?我们相信,韭菜坪风景名胜变“热”之时,其周围将出现由砣砣肉、苦荞粑和咂酒组成的独特亮丽的彝族传统饮食文化风景。

5.建彝族村,荟萃彝族文化精品。

在风景区附近或珠市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建彝族村,房屋仿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及其保存是弱项,没有侗族鼓楼、苗族吊脚楼那样民族特点浓厚、规模宏大、至今还保护完好的原生态的民居建筑。彝族民居大多为3间、5间,土木结构为主,屋顶斜面,盖草或瓦。房子出檐较深。屋内格局为中央间为堂屋,设火坛,上立壁设神龛供奉祖灵。造型工艺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大门有门楣。大门、屋檐、门楣、窗棂和屋脊是装饰的重点,刻有龙、虎、竹等图腾和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怪兽。这样的民居在赫章县境基本消失。彝族村的房屋仿彝族民居建筑,是为了重视彝族传统民居特色。村内设两大内容:文化展示和风情表演。文化展示部分,陈列《西南彝志》、《彝族源流》、《指路经》等彝文典籍原本、汉文译著及彝学研究著述。设彝族祖灵。陈列文物、服饰和图片展示,进行布麾文化展示。民族风情表演设餐饮、民俗歌舞演出等内容。餐饮以砣砣肉为主菜,配以苦荞粑、咂酒,伴以敬酒歌进行。民俗歌舞根据不同情况,或安排《撮泰吉》、婚礼歌舞、铃铛舞等经典节目表演,或进行《阿西里西》、《撒麻舞》等通俗畅快的大众参与娱乐的节目。总之,让游客在彝族村领略到彝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灿烂的文化,融入彝族风情习俗的氛围中。看得过瘾、吃得舒服、玩得开心。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的开发对韭菜坪风景名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开发哪些内容和如何开发,本文只是一孔之见。更何况与实践相比,理论是苍白的,民族文化的建设重在实践。同时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我们今天讲传承和发展彝族文化,不仅仅是为了韭菜坪风景名胜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我们抓住历史给我们的机遇,挖掘提炼出彝族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成核心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