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引言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一、引言

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彝族支系较多,所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经济类型及发展各有差异。因此,在服饰质地、款式、装饰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不仅有性别、年龄、节日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祭司服、丧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黔西北既是彝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彝族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卷帙浩繁的彝族历史文献和众多现今保存的彝族民间传统工艺中,完全可以感受其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黔西北彝族服饰眩目、粗犷、饱满、奔放的艺术风格即是在这样一种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之上建立起来的。

纵观黔西北彝族区域服饰,明清时,男着短上衣,穿宽大灯笼裤,头包青帕;女着绣花短衣,穿青红白三节裙,包绣花盖头帕的传统装束。随着清初时的“改土归流”,后逐步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老年男子头包青白帕,身着长衫或对襟短衫,系青白腰带,穿宽脚灯笼裤的原有打扮,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渐趋大众化,只有头缠“人”字型青帕,方形绣帕盖顶,身穿大襟右衽绣花长衫,着绣花长裤,束白色腰带,系镶边围腰,脚穿布袜套小圆口绣花鞋的彝族妇女装束在黔西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

黔西北彝族服饰的款式,远不及它的装饰图案那样讲究,抽象的寓意符号,表意的吉祥纹样,精细的绣工,巧妙的图案组合,刻意的色彩搭配,无一不显示出彝家姑娘的心灵手巧。以涡旋纹为主的几何图案,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其中绣嵌在女装前后襟和前后摆上的虎纹、火纹、羊角纹、八卦纹等组合图案最富地域代表性。

黔西北彝族服饰传统纹样蕴含着深层的民俗内涵,服饰图案中还隐现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从一些彝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其原生、衍生、以及再衍生图形的演变过程。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缩影,通过研究,可以了解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习俗、艺术审美、伦理道德、心理性格等基本属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