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所属图书:《贵州彝学》 出版日期:2004-07-01

彝族人民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首先,有与汉文同样辉煌的彝族文字,彝文虽然较汉文发展缓慢,但其字形、字音、字义方面,都反映了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次,有用文字记载的大量古籍,从彝族宗室流传下来的文物古籍,散存于滇、川、黔、桂的彝族地区,有一些流失到国外。第三,有用彝族文字镌刻的金石铭文。如云南省禄劝县的《凤氏碑》,贵州省大方县鸡场的《水西大渡河桥碑》,四川叙永无名山的彝文崖刻,在各地彝族居住区,尚存有众多彝文墓碑、祠堂、指路碑等。第四,在广大彝族人民居住区,流传着大量的彝族口头传诵的文史资料,包括诗歌、故事、格言、谚语、谜语、族谱、童谣等。此外,各地彝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古器物、古建筑、古墓等以及彝族人民的婚丧嫁娶礼仪制度,构成了彝族人民丰富灿烂的文化体系。解放后,彝学工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对彝族口头传说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毕节地区就翻译了《西南彝族志》、《宇宙人文论》、《泸祖论》、《洪水泛滥史》、《水西传》、《吴三桂人黔记》等文献。其他地区也有很多著作问世,为研究彝族文化起到较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彝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极高的成就。医学方面流传下来的彝文医学书籍有几十本,包括内、外、妇、儿、生理、针灸等科目,其中不少偏方和验方都有奇效,如用“蛇卡得”治疗毒蛇咬伤,用“肉已勃齐”治疗跌打损伤。《寻药找医》一书也收集了大量的药物和处方。除了彝文的医学书籍,在彝族地区还有广泛H传和家族继承的医药知识。民间医生遍布各地,他们运用各种动物、植物或矿物制成土药,能医治许多疾病。这些知识是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古代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当然带迷信色彩的那些东西,如有的地方“立筷子”、“驱鬼神”等方法应该抛弃。历史上人的迷信鬼神作怪的心理在现今的社会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人生病不靠药,而靠巫,这与现代医学的重要方法心理治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对旧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是怎样创新的问题。

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同样是十分丰富的,各个彝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史诗,长篇叙事诗、民谣和山歌。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彝族人民与自然、与洪水斗争的事迹,讴歌彝族先民在斗争中的创造力。文学创作不仅是在形式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语言上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如《西南彝志》中形容洪水:“蝌蚪在天边游泳,水獭在啃食松枝。”《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昆明人和叟人都是“论议好譬喻物”的。音乐和舞蹈更是我们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华,惟妙惟肖地模拟动物的各种动作,使用的乐器也很特别,如葫芦笙、马布、三弦、月琴等,在格调和情趣上都能反映出彝族人民愉快、明朗、乐观、好客的性格特征。

彝族文化,包罗万象,浩瀚无边,几千年来源远流传,反映了彝族人民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