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峻的生态形势
毕节地区是我省彝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毕节地区的彝族同胞在这片土地上与各族人民一道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大力开发,创造了较为灿烂的彝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是在长期的开发中,由于没有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等关系,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生态恶化,人口暴涨,这块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已不堪重负,各民族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贫困落后与他们相伴。截至198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林灌覆盖仅为8.9%和9.17%,农村贫困人口42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财政总收入3.02亿元,人口自增率21.29%,计划生育率36.98%。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是试验区的三大主题。这是当时全国各类农村改革试验区中惟一一个可以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世界环发大会1998年在墨西哥大会上提出的。当年胡锦涛同志的深谋远虑由此可见一斑。试验区建立以后,在中共毕节地委的领导下,在几届党政班子的努力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奋力拼搏下,通过积极实施“长防工程”、“长治工程”、“3352工程”、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全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12 7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4%,石漠化征兆明显,全区石山、半石山已达15.33万公顷,还在以每年1 333至2 000公顷的速度递增,全区30%左右的水源枯竭,尚有约100万人、66万头牲畜饮水越来越困难,自然灾害频发。毕节地区还是“三江”源头、“两江”屏障,生态建设任务繁重。严峻的形势、繁重的任务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显得十分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