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亲爱的母校,我爱你,思念你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645字

亲爱的母校,我爱你,思念你

1944年12月,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是烽火连天的岁月。由于“黔南事变”,我从花溪贵州大学逃难到昆明,翌年2月借读于西南联大生物系。那时日机也已轰炸到昆明,云南大学坚固的会泽楼被轰去顶上一层,农学院被迫搬迁到呈贡上课。暑假后我来到呈贡,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二年级,正式成为云南大学的一名学子。

农学院当时有农艺系,森林系,蚕桑专修科,另设有先修班。农学院院长为张海秋(云南剑川人,森林专家),战时校舍设备虽简陋,但校园绿树成荫,清静适宜。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及教职工宿舍、食堂、篮球场、排球场等校设设施齐备。校园校风纯朴,老师教导有方,学生尊师重道,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校园弥漫着民主自由的气息。

(注: 1993年4月云南大学校友聚会于昆明学校大门前)

当时农学院师资阵容强大,就拿森林系来说,有院长张海秋教授、系主任郑万钧教授教树木学、秦仁昌教授教蕨类学和森林经理学、汪厥明教授教生物统计学,他们都属国内第一流的学术专家,就连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的吴中伦和西南林学院院长的徐永椿,当时也都是农学院森林系年青的讲师。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一如春风,永铭我心。亲爱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用智慧、豁达的人格,乐观的态度照亮我人生的旅途!别去经年,你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清晰地存留在我内心的深处。

(注: 1993年昆明云南大学农学院校友聚会于昆明公园

左起:陈绍奋、何弘德、杨弘光、陆元芳、马丽、伍杏芳、寇淑蕙、李维孝、马国生、张赣生)

难忘师恩,更难忘同窗情深。当时森林系二年级的同学仅有4位:李维孝、汪璞、董荣灿和我。我们4个人住在一间寝室,后来又加进了农艺系二年级的张兆昌和读先修班的1名学员,6人合住,大家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不仅如此,农学院也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般,大家情同家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晚上在图书馆的大阅览室中挂起两盏气灯,全院同学集中在一起上晚自习。静静的阅览室,静静的夜晚,深蓝色的天幕上,有星星静静地陪着我们。

学校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院有篮球、排球队,我担任男排队队长,遇有活动就去昆明校本部与其他学院比赛。有时还和李蜀生搭档,与植物病理讲师陆师义、事务员张性荣组成一队打桥牌。春假时,先修班的杨式珍约我们10多位同学去海源寺她家别墅做客……至今回想起来,往事都让人觉得十分愉快。

当时昆明的民主气氛很浓,呈贡校区也不例外。同学马丽常与校外来的地下党员进行联系,学生代表王育颐去昆明校本部开会,回来就在食堂吃饭时给大家传达要义。农艺系四年级的唐绍平和森林系四年级的郑琨以及低年级的几位同学组成读书会,星期天就去滇池、边划船、边在湖上开展地下读书活动。

(注: 与云南大学农学院老同学马丽(左)相会于昆明)

自习时,我们常会听到滇越路火车爬坡时的轰鸣声,就一阵风地逃出教室,追上火车跳上去,逃票到昆明。车上的查票员因为私收果农挑上车的桃子、梨子(呈贡的桃子、宝珠梨很出名)的货担钱,我们是知情的,因此不敢查我们学生的票,那时坐火车真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在联大,我四婶的妹妹,读经济系三年级的梁志英,她思想进步,常参加地下党的活动。1946年3月,吴达志约我参加联大进步学生组织的去路南圭山发动少数民族的活动,粱志英也在那里,她与学生干部李坚还教大家跳土风舞。林文彪是我的老学长,读历史系四年级,排球打得特好,我非常崇拜他,看他打球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回想与同学们相处的日日夜夜,总觉相遇相识是一种缘分。命运让我们相聚在这美丽的校园,靠近、靠紧、相识、相知。时间愈久,友情愈真。亲爱的同学们,如今我们已天涯相隔,要怎样,才能等到山长水远的回音?

抗战胜利后,我离开昆明,回到老家台湾,进入台湾大学森林系。台湾“二二八”事件之后,又转回到贵州大学农艺系读至毕业。我一直觉得能在母校云南大学读书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那份深深的依恋与怀念,在我内心百转千回,成为一生永不会变的情愫。千言万语,此时都只化为一句:“亲爱的母校,我爱你,思念你!”

(注: 1945年云大农学院篮球队,我(后排左一))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