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植被研究
一、任务由来
(注: 在台湾阿里山考察植被,后为台湾铁杉(Tsuga taiwanensis))
1976年,中国科学院韶山会议决定要研究完成《中国植被》一书,以填补世界上这一空白。并决定由全国各省(区、市)相应配套完成各省(区、市)的植被研究任务,其中专门指出:“台湾植被也要完成研究,因为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缺少台湾部分,除学术外,将意味着政治上会产生影响。”为此中国科学院专门下达了研究任务书。
二、研究人员
1977年在桂林召开的南方各省植被会议上,由华南植物研究所专家推荐,成立了台湾植被研究小组,我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人员:云南林学院徐永椿教授、杭州植物园章绍尧高级工程师,后因二人任务较多,工作繁忙,遂由我一人全部承担此项研究任务。
三、研究内容
(1)台湾植被形成与分布的生态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及历史因素。
(2)台湾植被组成分布的区系特征。包括区系发展的地史因素、区系组成成分及区系与植被的关系。
(3)研究台湾的植物群落及其分布规律。包括群落外貌与结构、群落演替、群落分类、群落的分布规律。
(4)研究台湾的植被类型。包括本岛植被、附属岛屿植被、高山植被三大部分。本岛植被,从针叶林、阔叶林至水生植被分为3个类型108个群系。台湾岛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有62座,类型丰富,区系独特,因而专门作为一大部分加以研究。
(5)研究台湾的植被分区。包括分区的原则、单位系统、划分办法、各级区划及概述。
(6)研究台湾的植被资源及其利用、保护,农田基本建设及大地园林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以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依据。此外,还完成1∶2000000的台湾植被图及植被区划图。
四、预期成果
研究完成后我提出研究报告1份,为提供参考应用。《台湾植被》作为专著出版,论文完成5篇。现已完成《台湾植被》专著1本,共46万字。论文完成7篇,分别为
(1)《台湾玉山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贵阳师范学院学术论文集,1982;
(2)《台湾植物区系特征》,贵阳师范学院学术论文集,1982;
(3)《台湾的针叶林》,贵阳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1期,1986;
(4)《台湾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区》,中国植物学会50周年论文摘要汇编,1983;
(5)《台湾附属岛屿植被》,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学版1期,1986;
(6)《台湾自然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及其制图研究,1992;
(7)《台湾植被区划》,中山大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
此外,还提供《中国植被》研究成果中的台湾热带亚热带植被类型。
五、主要措施
由于台湾还未和平统一,不可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且当时两岸关系尚未改善,无从得到台湾的信息与图书资料,故而主要措施是:
(一)资料搜集
(1)国内搜集。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植物研究所、广东华南植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及有关单位。
(2)香港搜集。专程去香港各大书店、少数科研教学单位。
(3)台湾搜集。1987年两岸关系松动后,台湾大学以及有关亲属寄来一些资料图书等。
(4)国外搜集。利用出席国际会议的机会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收集。在澳大利亚得到1∶500000的台湾地形图,珍贵异常。
(二)完成初稿
打印180份分送全国各有关单位以及研究中国植被的专家教授审阅修改。
(三)台湾调查
曾两次提出申请去台湾实地调查,由于台湾当局认为项目负责人系中共党员,曾担任2届中共贵州省委委员并有其他党政职务,禁止入台。待研究成果完成后,1995年2月再申请时,台湾已解除某些禁令,同意赴台。
在台湾曾作环岛旅行调查,登阿里山、合欢山、太鲁阁大山观察冷杉林、红桧林、樟林等,结果证实《台湾植被》研究的总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仅有一些群系的资料陈旧,现已遭到破坏,无法弥补。
六、鉴定申请
为更好地明确《台湾植被》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贵州师范大学特提出申请鉴定。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1995)黔科鉴字第008号同意申请鉴定。鉴定形式:通讯与会议鉴定。
七、成果鉴定
1995年4月8日经省科委组织专家组鉴定,《台湾植被》鉴定意见如下:“《台湾植被》的研究成果,具有政治和学术的双重意义,本研究在植被垂直分布、水平分布的论述和资源利用方面均有所创新。在运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达到很高水平,是迄今有关台湾植被最系统最完整的专著。在科研、教学、生产、环保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上都将发挥它积极的应有作用,填补了中国植被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台湾部分,在学术上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另有15位专家的书面鉴定,不在此一一列举。
八、专家评价
经过与台湾方面的专家教授交换意见,薛人仰教授评价:“此书是五十年来他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专著。”台湾植物研究所所长周昌弘教授认为:“《台湾植被》研究成果是有贡献的,对台湾有参考价值,是一本极珍贵的参考书。”大陆专家吴征镒院士评价认为:“该书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整的专著,海峡两岸学术界当早已翘首以待,对国际植物学界都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尚有大陆的其他10位专家、教授参与评价,相关评价在此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