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及澳大利亚东北地区考察
第二十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和学术会议于1988年8月21—26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本人应会议邀请,经省政府办公厅黔府办出字[1988]43号及国家教委(88)教外出字60401号文件批准,于1988年8月19日赴澳出席会议。于会后安排赴澳大利亚东北地区考察,9月3日回国,前后共17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日程安排
8月19日 搭乘CA174号航班,于下午5点由北京起程。
8月20日 清晨6点半到达墨尔本机场,办理入境手续,休息1小时,7点半继续飞行,于9点半到达悉尼(实际飞行1小时,时差1小时)。
下午1点在悉尼大学卡斯莱大楼会议报到处报到,安排住圣约翰学院。
8月21日 下午3点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开幕式,5点举行鸡尾酒招待会。
8月22—25日 大会报告论文、分组宣读论文及壁报介绍论文,参观国际地理图书展览、地图展览及有关活动。
8月26日 上午继续开展分组论文宣读和壁报介绍。
下午3点举行闭幕式,闭幕招待会。
19点组成澳大利亚东北地区环境地理考察小组。
8月27日 8点半由悉尼大学地理系出发,考察新南威尔士东部海岸地貌、环境管理、沼泽红树林等,晚住天鹅海滨。
8月28日 8点出发,考察亨特河谷,海岸沙滩管理,巴林顿国家公园等,晚住温格特林地。
8月29日 8点出发,考察奇切斯特国家森林及其管理站,考察桉树林,假山毛榉林,人工美洲松林等,晚住汤姆渥斯市。
8月30日 8点出发,考察玛秀善澳大利亚动物保护公园、新英格兰国家公园、奥斯莱国家公园等,晚住格兰英纳镇。
8月31日 8点出发,考察瓦希普国家公园、湿润桉树林、暖温带雨林等,参观新英格兰地区博物馆,晚住格莱夫顿城。
9月1日 8点由格莱夫顿乘火车离队,同伴们送行依依不舍,晚8点返回悉尼。
9月2日 参观悉尼大学地理系,悉尼市皇家植物园。
9月3日 9点与同伴告别去悉尼国际机场,11点半搭乘CA173号航班回国,22点到达广州白云机场。
9月4日 凌晨1点半到达北京机场。
二、会议概况
第二十五届国际地理大会于1984年8月下旬在巴黎举行。由法国、西德、意大利、瑞士、奥地利5国地理学会联合主持,法国热尔诺(A.journaux)教授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我国方面,由中国科协指派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吴传钧教授代表我国参加,此外还有中科院地理所李文彦等4人,也先后到巴黎参加大会。大会开幕之前,国际地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吴传钧被邀列席,说明解决我国会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具体意见。他在发言中大致回顾了自1979年春季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致函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邀请我国重新参加联合会以来,我国曾多次和该会负责人进行了磋商,由于联合会会章中规定每一参加国都要组成统一的“国家委员会”,我方曾建议和台湾方面共同组成中国的国家委员会,由我方负责牵头,台湾参加。这一意见经联合会转达台北,台湾方面拒不接受,因而问题始终未能合理解决。为了避免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问题,我国认为必须修改联合会会章中有关“国家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条目,并强调这是我国重新入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吴传钧同志并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有一万多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理学术团体,许多国际知名的地理学家一再指出国际地理学会如不尽早恢复中国会籍,将是极大憾事。近年来,国际科联(ICSU)下属各有关国际学术团体,都已先后采取行动,合理解决了中国的会籍问题。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向国际地理联合会正式提出适当修改会章,将“国家委员会”中的“国家”字样取消,而改为其他合适的称呼,中国作为一个会员国可包括两个团体参加,第一个是中国地理学会,第二个是中国台北的地理学会。以上意见得到了联合会执委会的赞同。执委会向大会建议修改“国家委员会”为“对应国际地理联合会委员会”(Committee for IGU)。当执委会将这一议案交付讨论时,除极个别国家不同意修改外,绝大多数都是赞成的。最后表决时,到会的50多个国家以压倒性的多数赞成使会章成功修改,全场长时间热烈鼓掌。
吴传钧同志征得会议主席同意在大会上发言,首先对到会各国代表同意修改会章、热情支持中国恢复会籍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中国地理学会愿意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支持下,1990年在北京举办一次区域性会议,届时欢迎所有会员国都能派代表到中国参加会议。他的这一表态博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会主席在闭幕词中特别强调,这次会议最大的成功是合理解决了中国会籍问题。11月中国科协正式批准中国地理学会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参加198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国际地理大会。从此,我国地理界和国际地理界的学术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次第二十六届国际地理大会,是恢复我国会籍后的第一次会议,于1988年8月21—26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举行。会议内容包括有全体大会、一般会议、小组会议、座谈讨论会、工作会议、壁报展示、一日或半日旅行、会后考察、国际地理图书展览、国际地图展览等。会议共分为14个小组进行论文宣读,计为:
1组:地貌。包括河流、海岸、冰川、岩溶等9个方面。
2组:气象、水文。包括大气候、小气候、水文、海洋、应用等12个方面。
3组:生物地理、土壤。包括分类、生态模拟、应用、分布等9个方面。
4组:历史地理。包括城市变迁、地理学家传记、方法论等5个方面。
5组:经济地理。包括自然资源管理、国家发展、劳动市场、工业地理等12个方面。
6组:人口地理。包括人口增长、国际迁居、增殖趋势、人口政策等7个方面。
7组:社会地理。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公德等5个方面。
8组:文化地理。包括语言、宗教、民族等8个方面。
9组:农业地理。包括技术与劳动替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等5个方面。
10组:城市地理。包括城市计划、商业服务、城市规模、城市环境系统等9个方面。
11组:地理教育。包括地理课程发展、地理学思想、地理学技能技巧等5个方面。
12组: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地图、遥感方法、分析、信息系统应用等4个方面。
13组:环境管理与保护。包括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保护等7个方面。
14组:政治地理。包括选举地理、地区、地方与政府关系等5个方面。
会议主席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地理系主任托姆教授,副主席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主任华特教授。开幕式在悉尼有名的蚌壳形建筑物歌剧院举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代表参加,东道国澳大利亚参加的有195人,美国152人、加拿大70人、英国58人、日本64人、印度35人等。我国共40人参加,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人数最多,有10人,8个师范大学共11人(华东师范大学4人),4个综合大学有4人,省级地理研究所9人,科学、高教、测绘出版社3人,省级科委2人,北农大1人,科学中心1人。其中老教授有黄秉维、吴传钧、王乃梁、鲍觉民、钟功甫、程吉余等人,以中年人居多。本人论文宣读安排在13组环境管理与保护组,中国代表团团长由吴传钧教授担任,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国际地理联合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会议开得很隆重、很成功,充分交流了学术思想,广泛联系了专业同行,取得了重大收获,同时也是庆祝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活动内容之一。
三、考察概况
第二十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后,与会人员组成12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内容的地理考察小组,本人被通知参加澳大利亚东部环境地理小组,小组有丹麦、瑞典、芬兰、美国、巴西、比利时、中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8名地理学教授、副教授参加。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大卫卡普曼博士带队,主要考察东部海岸、山地森林类型、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行程安排共6天。由悉尼出发至昆士兰州黄金海岸结束,活动主要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地区。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中国这里是夏末时,那里是初春,桃李樱花盛开,杜鹃花艳丽,气候十分宜人。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23万平方千米,人口1500万人。澳大利亚内陆因受亚热带高压及东南信风控制和影响,沙漠、半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在自然地理上,由于地形与气候条件不同,使其水平地带性水热条件变化十分明显,由东向中或由西向中部趋向干旱,中部是维多利亚大沙漠。因而可明显地分出3个地区,即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农(小麦)-牧(绵羊)地区,干旱、半干旱放牧地区。
新南威尔士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纬28°10′~27°30′,东经141°~153°38′,属温带地区。全州面积80.16万平方千米,人口540万。首府悉尼,人口包括郊区288万人,占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该州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从东到西基本上也可划分出三个地区,与整个澳大利亚三地区相似,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小麦-绵羊区,西部干旱放牧区。
这次考察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地区进行,该地也是农林牧多种经营地区,主要包括新英格兰台地及堪培拉以东地区,大体上为大分水岭以东地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60~11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地带性植被以温带阔叶林为主,由于水热条件好,在谷地有世界特殊的温带雨林类型;次生及人工草地是多年生草本牧草,长势良好。英国殖民者最早在这个区域定居,农、林、牧各业发达,除小麦、棉花、甘蔗生产外,水果、蔬菜品种十分丰富,林业发达,木材生产加工多在本区,牧业为乳牛、肉牛、绵羊、猪、禽等多种生产,人工草地面积广大,划区放牧。总的来说,这个地区资源非常丰富,管理井井有条,经济发达,生活美好,人民安居乐业。
现将所了解的森林、草地、国家公园概况介绍如下。
(一)森林
新南威尔士州森林在全国所占面积最大,200年前时面积达4500万公顷,约占全州面积的50%,经200年来的砍伐破坏,现有面积为1500万公顷,占全州面积的19%,其中州辖森林300万公顷,国家公园700万公顷,私人所有500万公顷。铁路两旁多有制材厂,桉木坚硬为建筑良材。
森林大致可分为8种类型,主要由澳大利亚特有的桉树林组成,其次为阔叶杂木林、松柏林等。
1.高大桉树林
分布在东北部新英格兰台地,高者在60米以上,直径2米以上,十分壮观。主要树种有:腺桉、高桉、柳桉、斜叶桉、斑点桉、柳叶桉、榛桉、辛卡树(桃金娘科)、桉格树(桃金娘科)等。
2.高桉树林
分布在东北部及东南部低山,一般高30米,直径50~80厘米。主要树种有:摩鹿加桉、密集桉、椭圆桉、锡伯桉、斑点桉、球桉、白桉等。
3.低中桉树林
从北至南均有分布,多在山地中上部,一般高15~20米,直径30~50厘米,枝下高较矮。主要种类有:小果桉、密桉、红桉、铁木桉、大喙桉、红喉桉、总状桉、罗西桉、疏花桉等。
4.河岸桉林
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仅由一种康曼都桉组成,高可达20米,茎粗大,冠幅较大。
5.温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新英格兰山地低山河谷,一般高40~50米,大树直径1.5米,具有老茎生花、板根、缠绕绞杀现象,兰科、鸟巢蕨附生在大树上,林下棕榈科种类多,木本蕨、澳大利亚桫椤、大藏米亚极其繁茂,犹如热带雨林,仅乔木树、林下大型草本、藤本植物种类少而已。主要种类有澳大利亚椿、俄西猴欢喜、大叶榕、瓦肯榕、冠果榕、佛拉沙木、莫里假山毛榉、察
木等。
6.木麻黄、桉林
主要分布在东部偏西土壤较干燥的山地,林木生长稀疏,主要有肯宁汉木麻黄、密集桉、松白桉、铁木桉等。
7.澳大利亚柏林
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中部较干燥地区,由两种澳大利亚柏组成,即灰绿澳大利亚柏及安里澳大利亚柏,常与木麻黄桉林混生。
8.松林
主要在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栽培,系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引种,主要有曼西黄杉、辐射松、黄松、爱丽松等,栽培已有数十年,树高20米。
(二)草地
新南威尔士州的草地,多为英国殖民者大量破坏森林而产生。已利用的放牧草地有3100万公顷,人工改良草地500万公顷。肉牛550万头、奶牛50万头、绵羊6000万头、猪80万头,分别占全国养殖数的16%~35%,奶、肉、畜产品极为丰富。
1.天然草地
火烧或伐林迹地上生长的草地称为天然草地(实际是次生的),这种草地的牧草多为亚热带种类,建群种为南方黄背草,西比利早熟禾、林肯扁芒草、瘦弱孔颖草、伸长鼠尾粟等,覆盖度为85%以上,草层高30~45厘米,每公顷可产1250千克干草,可养2只绵羊,产毛8~9千克。
2.人工草地
由天然草地改良牧草而来,能获得较高的生产力,主要引进北半球温带优良牧草,如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鸭茅、紫花苜蓿等。牧草四季常青,覆盖度为90%~95%,每公顷可产4000~10000千克干草,能养8~15只绵羊,可获35~60千克羊毛。
3.逸生草地
人工草地后期未加管理,被野生草种侵入而成。草层高仅20~45厘米,生产力比天然草地高,介于上述两类之间。
各类草地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桉树稀疏生长,是为森林破坏后产生的草地。
(三)国家公园
新南威尔士州到目前为止,共建立国家公园66处,面积共287.2公顷,多分布在东部大分水岭以东山地,西部仅有6处。这些国家公园环境优美,森林密布,山清水秀,交通方便,是极好的教学、科研与旅游基地,值得我们借鉴,约举数处介绍如下。
1.瓦希普国家公园
位于东北部新英格兰台地东部,格来英勒至格采夫顿高速公路之间,吉伯来特国家公园西北部,面积27700公顷,1963年又重新改建,1967年建成,共分为6个区域:康巴哈休息区、柯锡伍野餐区、铃乌野餐区、花岗石野餐区、哈克尔野餐区、高木屋野餐区。区间道路宽广,坡度平缓,步行方便。瓦希普国家公园内有较大面积的温带雨林,约计300公顷,海拔450~800米,雨林中主要树种多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有多香木(虎耳草科)、别克木(山龙眼科)、柳叶桉、大叶榕、澳大利亚椿、假山毛榉等,完全具有热带雨林的各种特征,林下有多种棕榈科植物及木本蕨类、桫椤。
2.新英格兰国家公园
位于阿尔密底至柏林根之间,新英格兰台地上,喀斯德纳国家公园东部,海拔1200米,雨量丰富。年降水量达到1500~2200毫米,森林植被保存良好,主要类型有桉树林,假山毛榉—桫椤林,西特内河谷保存有亚热带雨林,植物区系具有印度—马来西亚及新几内亚成分,种类丰富。桉树林主要种类有:少花桉、亮叶桉、柳枝桉、舌状桉、帝状桉、辐射桉等。在低地东部桉树高达50米,主要种类为柳叶桉、腺状桉、小棒桉、高大桉、安德雷桉等,假山毛榉林种类单一,为莫里假山毛榉,常绿树种,高大挺直,木材坚硬。另一个种分布在塔斯马尼亚岛,澳大利亚假山毛榉属仅此2个种,均为优良种类。亚热带雨林主要种类为澳大利亚椿、大叶榕、瓦肯榕、俄西猴欢喜,此外还有一些澳大利亚特有的属种。
3.俄西纳国家公园
此系一深切河谷的国家公园,在新英格兰国家公园南部的玛克来河谷,山高谷深,蔚为壮观,岩石为花岗岩、玄武岩,下切有数百米,有很高但不宽大的瀑布。森林群落以桉树林为主,另有肯宁汉木麻黄与白干层为主的类型。植物种类有751种,其中29种较为珍贵,鸟类有174种,有些鸟不怕人,抛去食物会飞下来啄食,极为有趣;兽类有3科。群山边建有瞭望台,可观看壮丽的深切河谷景观与高高泻下的瀑布。
四、地理系概况
在会议与考察期中参观了两所大学的地理系、资源系。澳大利亚对水、土、地理、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是很重视的,也是从澳大利亚国土资源出发的。全澳大利亚20所大学,有13所大学设置这些专业,如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英格兰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格里芬大学、昆士兰大学、莫多克大学等。
(一)新英格兰大学
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新英格兰台地,在阿米德纳市西北部,校园面积264公顷,另有实验实习场所、农牧场4146公顷,有6个学院,即艺术学院、理学院、农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与资源管理学院,另有1所函授学院,教职工约500人,学生8800余人(包括函授生)。地理系称为地理与规划系,属资源管理学院,另有2个系为生态系统管理系、资源工程系。地理系侧重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全系教师26人,名誉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8人,讲师8人,助教(论文指导教师)4人,系主任霍布斯博士(J.E.Hobbs)。一般情况下,讲师以上人员平均每年要开2门课程,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生也参加活动。
生态系统管理系,包括生物资源与土地资源两个部分,生物资源教学与研究主要是野生动植物与草地资源。该系主要培养生态系统管理与开发利用人才,包括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全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3人,论文指导教师1人,研究助理1人,系主任克钦教授(R.Kitching)。
培养目标分为博士、硕士、学士及资格证书4个等级,学士学位4年,取得资格证书学习年限1~2年。四年制的课程设置,前2年为基础课,除数理化外,生物与地理课程并重,并讲授资源管理与规划设计课程,第三年开始,每年选5门不同方面的选修课,为完成论文做准备。学校对于两年制的资格证书人员的培养很重视,因为学生都是来自工作岗位,有实际经验,经过培养提高,是最有用、最重要的人才。
地理与规划系的课程有些与理学院、经济学院合开,由于侧重规划,此方面的课程有:规划导论、环境设计、城市土地发展、规划法规、行政管理,第三世界农村规划、区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等。
(二)悉尼大学
位于悉尼市南部,离市区不远,其东南方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学校前身圣约翰学院建立于1857年,校园面积共29.6平方千米。该校有7个学院19个系,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规模较大,设备先进。
地理系成立于1921年,是由科学系分开而成,侧重自然地理、环境管理。培养四年制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博士学位3个等级。教学大楼有2个尖塔,很壮观。全系教师职员有30人。
1.教师
教 授:
布鲁斯·托姆博士 地理系主任 海岸自然地理
莫里斯·达莱博士 亚洲与太平洋研究所所长 城市地理
副教授:
丹尼斯·琼博士 历史地理
罗宾·华纳博士 水文学、河口地貌
高级讲师:
大卫·卡普曼博士 海岸资源管理,海岸地貌
罗纳德·霍文博士 人文地理
约翰·康乃尔博士 第三世界发展(南太平洋),城市社会
德里·德拉哥博士(女) 农业地理 地貌学
安德里·苏特博士 海岸沉积、动力地貌
菲利普·地勒博士 气候学,历史地理(现代)
讲 师:
保尔·毕苏普博士 地貌学,景观演化
凯塞琳·吉普逊博士(女) 工业资源地理
拜束·俄罗克 旅游地理
菲利普·赫斯 农业发展(东南亚)
指导教师(相当于助教):
罗济里·拜耳,安德里·浪逊,柯拉·杨
教授办公室:
培德·柯威尔博士
研究联络:
培德·路博士
研究助理:
特里俄·斯密丝博士,约翰·福特博士,特德·惠尔里特
绘 图:
约翰·罗勃特
高级技术员:
格来汉,罗德
技术员:
阿兰·区格
系秘书:
吉赖特·勃林纳,温德·柯柏,凯·福斯特,莱·夏普
图书管理:
罗娜·依麦生
2.课程设置(大学本科课程及授课教师)
地理1:
自然地理导论——托姆教授,大卫·卡普曼
土地利用——德里·德拉哥,约翰·康乃尔
人文地理导论——凯塞琳·吉普逊
地理2:
地貌学原理——保尔·毕苏普,安德里·苏特
环境与资源管理——托姆教授、保尔·毕苏普
人文地理——丹尼斯·琼
地貌学原理——菲利普·地勒
环境资源管理——大卫·卡普曼,华纳付教授,托姆教授,德里·德拉哥
经济地理——罗纳德·霍文
水文学——罗宾·华纳
资源利用——菲利普·赫斯
地球结构——罗纳德·霍文
地理3:
第三世界发展——约翰·康乃尔
工业地理——凯塞琳·吉普逊
海岸动力地貌——安德里·苏特,培德·柯威尔
水文地貌——罗宾·华纳
地貌学——德里·德拉哥
土地管理——菲利普·赫斯
海岸管理——安德里·苏特,培德·路
景观历史——保尔·毕苏普
城市经济地理——莫里斯·达来
历史地理——丹尼斯·琼
海岸带环境管理——大卫·卡普曼
城市社会地理——罗纳德,霍文
热带生态地理——菲利普·地勒
地理4(为优等生开的提高课程):
地理学
地貌发生学
五、人员交往
在这次第26届地理大会及考察活动中,结识了不少国外同行朋友,他们态度十分友好,其中有不少是来我国访问过的,有些将要来参加1990年在中国召开的地区国际地理学大会,对中国均怀有友好感情,现将较密切的朋友列举如下。
大卫·卡普曼博士(David M.chapman),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地理系高级讲师,特长为海岸资源管理,对森林植物资源也十分熟悉,待人热情友好,曾邀请我到其家中享用丰盛的午餐,我将《贵州植被》《梵净山考察》赠送给他,将贵州蜡染、檀香扇送其夫人、小姐,他们均感到十分高兴,并一起拍照留念。大卫曾于去年到过中国广州,在中山大学、广州地理所访问过。
丹尼斯·隆来博士(Dennis B.Rumley),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地理系高级讲师,专长为政治地理学,在会议中主动与我交谈我国地理学情况及大学地理系情况。
马乌利·帕来博士(Maura Palomaki),芬兰瓦沙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教授,在野外考察中我俩经常住在一起并交谈,其性格温和友好。
海伦娜·柯德罗博士(女)(Helena K.Carcleiro),巴西圣保罗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副教授,为人热情友好。由于我们是植物地理学的同行,在野外考察时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采集标本,识别植物,相互照相。特别是谈到我有两个堂弟在巴西巴那州农场时,她非常高兴,并于回国后和他们联系。
苏菲·马廷森博士(女)(Solveg Martensson),瑞典路德大学社会与经济地理系副教授,特长为经济地理。1986年到过中国,曾在北京、南京访问,其态度和蔼。
罗依·海勒博士(Reijo K.Helle),丹麦赫尔辛基大学地理系教授,特长为经济地理,在菲律宾、印尼住过多年,善言谈,活泼幽默。
市川正已,日本筑波大学、兵库大学教授,特长为水资源开发利用。
廖淦标博士,美籍华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及人类学系副教授,特长为生物地理,在会议中曾主动与我联系,交流学习心得。
饶尚东博士,新加坡人,新加坡大学、文莱大学地理系高级讲师,特长为经济地理,对中国情况比较了解,态度友好,会议中主动与我联系,并希望来中国访问。他向我索取《贵州植被》《梵净山考察》等书,说对这些也很感兴趣。
在会议中我与台湾来的学者也专门进行了接触,台湾此次来参加第26届国际地理大学的学者共13人,另外20多人大多为中学地理教师,组团来旅游并参观会议,台湾学者多数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与副教授,我与他们交谈多无思想顾虑,不回避,言谈中一般未涉及有关祖国统一问题,主要就学术和大陆、台湾两边情况进行交流。接触较多者为:
王鑫,台湾大学地理系教授,教地貌学,我与其交谈次数较多,赠送他一本《梵净山考察集》,他愿意替我带至台北堂弟处。
陈国彦,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教气象学。
邓景衡(女),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华学月刊》总编辑。
邓国雄,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授。
六、几点建议
(1)此次参加会议,与会人员不具有什么身份,也未带有具体任务,因此未便进行有关方面具体协议。澳大利亚在资源管理方面和专业教育方面都有可取之处,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管理建设上尤为值得学习,建议今后可派人到那里吸取和学习他们的经验。
(2)出席国际会议,会后均有较短考察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比参加会议收获更大,时间一般为1周,费用一般为200~450美元,时间不多,费用不大,而受益匪浅。因此,希望领导对我省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且报有会后活动的同志,能批准其参加有关考察,这也是培养提高我省人才的办法之一。
(3)建议在国家教委或其他机构批准相关人员出国之后,出席会议的有关手续在我省有关单位办理,以免花费多余的时间和路费。如仅领取购机票的三联单就要跑北京一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