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散记
(注: 1995年1月赴台湾考察植被地理,在赴阿里山途中见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大树)
1947年,我在台湾大学森林系读书时,发生了当时大部分学生都参加的“二二八”起义,我很害怕,在新竹县关西老家躲了3个月,又在台北板桥住了4个月,于9月初从基隆乘“中兴号”轮船离开台湾,屈指一算迄今已是55个年头了。
前几年也曾请在台亲属帮助申请赴台探亲,由于我是共产党员,还担任过两届省委委员、省科委党组书记等职,便被台湾当局视为“危险分子”,不得入境,因而也就没有继续申请。直到1995年条件放宽,侄儿国勇(二哥的次子)以大哥生病需要探亲为由帮我申请赴台,终于得到批准。随即寄来台湾地区旅行证副本以及委托有关旅行社安排香港住宿接待等事宜的通知信件,我即请省台联邱培声副会长帮助办理赴港台旅行证手续,很快一切就绪。我于1995年1月6日赴深圳转香港,当日下午3点在九龙火车站与香港接待人员麦小姐接上头,她带我前往华航台湾的办事处换取正本取得机票,并办妥一切手续。7日上午乘机到达台湾桃园机场。我在阔别48年后终于踏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在机场入关的通道上,忽见一位小姐高举一牌,上书“黄威廉先生,请到这边来”,小姐很有礼貌,叫我将返回机票及旅行证交入一窗口,带我走到出口处。大哥金其及侄儿国勇夫妇来接我,他们十分惊奇:“飞机刚到你就出来了,怎么这么快?”我也莫名其妙地说:“是一位不认识的小姐举着牌子带我出来的。”真想不到,而今进入台湾会这么容易、这么方便,连手续都不要办,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拜会亲人
回台湾后我的主要行程就是探望多年未见的亲属,由国勇夫妇驾车陪同,从台中沙鹿出发经新竹、石冈、深坑、关西、竹东、新丰、横山至台北永和、士林、新庄等,一路会见各处亲属计有100多人。大家相见十分高兴,情形难以言喻。只是相隔多年,老一辈的全都去世,令人伤感。特别是二伯父母、三伯父母、五叔父母、六叔等相继去世,小一辈中1947年那时最熟悉的侄女玉珍、侄儿国民也去世了,令人惋惜。在各地省亲,初步弄清了我们江夏堂家族情况,从祖父(16)代起系统如下:(仅标出男性)
之下第19代的属国字辈,第20代的属茂字辈,第21代属仁字辈。
(注: 1995年1月21日与堂弟孟陶(右)伟黔(左)摄于台湾大学校园内)
家庭情况
家父在台湾名清万,行四,1894年10月24日生,从小在日本爱知县勤工俭学苦读。家中务农,关西老家有童养媳,姓刘名凤妹,育有三男,此乃我在台湾同父异母的3个哥哥。大妈早年去世,父亲1918年来大陆后,就没有回过台湾,因此3个哥哥形同孤儿,生活十分凄苦。
大哥金其日据时代为流浪汉,光复后学土医为人治痔疮,家住新竹县新丰乡埔和村,有一儿一女,儿子国臣开拖拉机务农,文化只有高中学历,但在数十侄儿女中口才数其第一,能说会道,通情达理,与我畅谈动辄两三个小时滔滔不绝,倍受我称赞。女儿玉燕嫁到高雄,丈夫去世后个人建了一个大庙,经济上数其第一,但少与人往来,成天修仙拜佛。
二哥金焕被日寇拉壮丁在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海军陆战队当兵,战败后保住一命,返回台湾在横山乡内湾开碾米厂生活。1946年我回台时,二哥与我交情甚笃,只要我回关西,经常骑单车来接我。二哥育有四男四女,兄弟姊妹8人出资在父母住地盖了一栋三层楼房,作为大家聚会之所。长男国忠在内湾乡务农;二男国勇住台中县沙鹿镇,在台中港务局任职,已提前退职,自营优力智电唱公司小生意;三男国城也任职于台中港务局,在码头开起重机;四男国照住高雄县,经营安装艺锋消防器材公司;长女桂英家住关西石冈乡,务农;二女月桂家住竹东镇,开木材公司;三女春梅住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丈夫意大利人,经营餐馆;四女梅英住台北县新庄,在医院当护士。这次返乡,二哥二嫂均已去世,未能相见,甚为惋惜。
三哥金学日据时代被拉兵到海南岛,后回关西深坑老家务农,有三男三女。大男国端在深坑务农;二男国达经营商富公司汽车生意;三男国双有文化,在竹东义民中学教书;长女碧莲已去世;二女秋英、三女冬英在新竹均未见到。
此外,在大陆的家庭也交代一下,母亲陈怀壁,字锦屏,贵州贵阳人,原籍江西吉安,贵阳女师毕业,任小学教师,抗日战争时在马鞍山国立十四中雪耻楼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育有四女一男。大姐伟惠,贵阳马鞍山中大实中第一班遵义级,现住南京,原青岛路中学英语教师,有一男一女:女儿潘嘉梅,北京玻璃纤维研究所技工;儿子潘辑孚,南京新街口中学校办工厂职工。本人伟宁后改名威廉,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仅有一女,燕南,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标本室助理实验师。二妹伟强,中大实中祖愈级,原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后调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二秘,1956年在索菲亚难产去世,儿子现为上海公共汽车公司职工。三妹伟辉小时在南京去世。四妹伟衡,马鞍山十四中附小六年级毕业,1950年高中肄业参军,后转业在北京,任文物出版社人事处长,有二男一女:大男高俊林在澳大利亚办农场;二男高伟,北京全国台联会合肥部副部长;女高卉,任北京房屋装饰公司副总经理。
(注: 1995年1月三兄弟见面于台湾新竹县新埔乡大哥金其(中)家中三哥金学(左一),右我金陵))
花莲好友
这次赴台探亲兼有接受徐国士博士邀请去花莲东华大学访问任务。徐博士曾于1994年9月受新时代投资集团之下的三星集团公司委托来贵州省考察投资环境及有关事项,他当时又在大陆聘请了我很熟悉的王献溥、管仲天两位教授作顾问共同来考察,我因他们介绍与徐博士认识。徐博士回台湾来函约我去花莲东华大学访问,会见诸亲属后,与徐博士通了电话。
在花莲,受到徐博士盛情接待,安排我住在他府上。徐夫人也是一位植物学家,花莲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我参观了东华大学有关科系、实验设备及徐博士负责的资源管理研究所。第三天徐博士夫妇约我同游他曾担任过主任的太鲁阁公园,并赠送一件工作服。公园在台湾东北部,大理石奇山秀景,植被保存完好,地势高耸,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27座之多,立雾溪、木瓜溪河流深切,峡谷陡峭,地理景观奇美,令人叹为观止。最后到达太鲁阁公园西北部滑雪圣地合欢山海拔3145米处,在台湾冷杉林下合影留念,真是不虚此行。
勿忘恩师
我中学时代是在贵阳马鞍山下南明河畔的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度过的,班主任薛人仰老师对我的德、智、体、美、劳以及成长、个性、爱好等都有极大的影响,是我的恩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他被派去台湾工作,先后担任台北县民政局局长、教育厅主任秘书、“内政部”副部长、“驻外大使”直到“总统府”资政。
到台北后第二天,由堂弟孟陶陪我同往福州街一巷10号薛公馆,不巧薛老师到美国休假去了,甚为遗憾,我班人仰级10位同学送给老师的八十大寿祝寿镜屏,只有请侄儿国勇代送。镜屏上书:“人杰地灵,我作春风思化雨;仰观俯察,公蓄道德著文章。”
老师回来见到礼品,特来信称:“见到祝寿镜屏,如获至宝,这种代表半个世纪思念情怀的结晶品和卓越书法绝非一般礼品所可并提,我非常感谢你们的感情,也感谢你从万里之外带来的辛劳,望多加保重,时常通信,以图将来的重聚。”
游山玩水
(注: 1995年1月返乡 摄于台湾阿里山)
这次返台由侄儿国勇夫妇全程开车陪同,他是个驾车运动员,技术高超,除拜会各家外,还游了阿里山、日月潭。1947年我返回大陆前曾约台北县民政局社会课同事谭骏德一同上阿里山游了一次。记得当时由嘉义坐登山小火车9点出发经竹峙、水社寮到奋起湖,这里是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向前经十字路极险峻,火车要倒退又横向斜上,然后到神木站。“神木”系阿里山上最大的红桧树,高达30余米,直径8米,树龄3000年,是东亚第一大树。下午5点才到达终点站阿里山。第二天清晨由住宿地向北往塔山观日出,景致极美。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满山遍野的红桧与扁柏大树,直径数米,蔚然壮观,林中荫暗,令人望而生畏。阿里山森林游乐区风景点包括姊妹潭、樱花林、三代木、千岁桧、高山植物园、博物馆、眠月、探石猴等。其中尤以阿里山铁路、日出、云海、晚霞及大森林景致最为脍炙人口,有“阿里山五奇”之称。
(注: 1995年1月返乡探亲摄于台北市郊)
而今坐汽车向上到山顶都几乎看不到一棵大树,森林砍伐殆尽,就连“神木”也被火烧雷击成了一棵光杆木头,令我感慨良多。因此对我来说,阿里山的游玩也没有什么兴趣了。住了一夜即去日月潭。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天然湖泊,环湖名胜很多,涵碧楼最有名,即水中建的楼亭,还有慈恩塔、文武庙、光华岛等,食宿条件优良,是一处湖光山色游玩休闲的好地方。
拜会教授
(注: 1995年1月拜会台湾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黄增泉教授(右))
我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些会议中,我都非常重视与来自台湾岛内的教授学者接触联系,主动与他们建立友谊,在历次会议上结识了几十位台湾教授,这次返乡在台北停留期间,分2次见到了几位教授。
周昌弘:台湾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94年在英国召开的第6届国际生态会议认识。堂弟孟陶陪同我前往,在植物研究所会客厅的贵宾薄上留了名,照了相,我将《台湾植被》赠送他,他赠送给我许多台湾植物、植被的书籍。
黄增泉:台湾大学植物系主任兼植物研究所所长,植物分类和花粉专家,台湾大学森林系毕业。他在台湾大学植物系工作室会见了我,我赠送《台湾植被》给他,他送我《台湾植物志》《植物分类学》等书。
王鑫:台湾大学地理系地貌学教授,在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认识,与我通信最多,每年都有新年贺卡互赠,并时常赠我他主编的《台湾地景通讯》。
谢长富:台湾大学植物系教授,植物分类与花粉学博士,黄增泉教授的大弟子。
彭镜毅:台湾植物研究所菊科分类博士。他送我的《台湾生物资料研究现况》极有参考价值。
谢昱璋: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台湾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此外,我很想见的苏鸿杰、赖明洲和陈玉峰三位教授,可惜均拜访未遇,没能见到本人。
(注: 1995年1月拜会台湾植物研究所所长周昌弘(右)于植物研究所贵宾室,左为黄孟陶)
(原载于2002年《贵州台联成立20周年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