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难忘的教诲 深切地怀念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2284字

难忘的教诲 深切地怀念

毛国琦老师是安徽合肥市人,自幼好学上进。1929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外文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爱好体育运动,是校足球队的健将。他还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军阀混战,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3年学成毕业回到了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安庆、宣城等中学任教。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安庆相继沦陷,毛老师参加战地老师服务团,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贵州,受教育部的委派,筹办国立中山宁学班。当时仅招收初一、二年级和高一、二年级未完成学业的沦陷区学生,故称为中山班。他担任班主任并兼任高中英语教员,后转到贵阳马鞍山国立十四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仍然留在贵州省从事教育工作,受聘于贵阳师范学院担任英语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仍在贵阳师范学院任教,后担任外语系主任兼总务长。1958年贵州大学重建,他被调到贵州大学外语系任系主任,直到1984年去世,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50年。国琦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抗战时期为沦陷区流亡学生的教育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忱勤勤恳恳地工作,对“极左”时期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处理,他始终能乐观对待。毛老师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在外国语言文字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使我们学生深深地怀念和景仰。

抗日战争初期,大批学生逃难来到贵州省,当时我也随父母亲逃到贵阳,我读了本地办的正谊中学初中一年级,但感到学校不大令人满意。正好此时,战地教师服务团来到贵州省,组建战时国立中学,在清镇成立中山中学班,并在贵阳招生,我报考了初二上,张榜公布看到被录取后,心中非常高兴。2月底学校通知全体录取学生带好行李物品和一餐干粮到贵阳毓英小学集中,徒步到清镇入学。当日8点半准时整队出发,全体学生浩浩荡荡经三桥在狗场休息吃午餐,后又继续前行,下午4点过东门桥到达清镇东门广场集中,由班主任代表学校训话,这时大家才认识校领导毛国琦老师。毛老师讲话的大意是“日寇侵占我国大好河山,你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后方的贵州,抗战时期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要发奋努力,不辜负国家的期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我们学生听到此话感到的是亲切的教诲。学校校址在清镇城中的万寿宫庙里,经初步改建,进大门天井左右两边是教室,中厅是活动场所兼食堂,后进两侧为宿舍,宫后庭院为厨房、洗漱场所,上体育课在东门广场。学生到校后亲身体验到毛老师等为办学、招生、建校、教务、学习、后勤、生活管理等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创业的不易。学生绝大部分是从江苏、浙江、安徽来的,还有少量北京、河南、江西、湖南逃难流亡的学子,大家感到在离乡背井之后,又有学校读书还有国家贷金公费,实属不易。在老师的教导下,学生都很自觉,刻苦努力,读书风气很好,学校办得很出色。当时我的同班同学暴样鳞(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已经去世)等,都认为中山中学班能办得有声有色,毛国琦老师功不可没。

(注: 毛国琦老师百年诞辰纪念,摄于贵州大学外语系

一排左起:安瑞琮 毛健雄 姚淙 崔淑萍

二排左起:韩劲秋 范贤榜

三排左起:戴绍华 △△△ 杨德政 杨守达 黄威廉 毛健全)

国琦先生在创办中山中学班后2年,来到贵阳马鞍山国立十四中学担任英文教员,师母刘毓芳也来校担任英语老师。我因前年转到十四中学,毛老师、刘教师又成了我的老师。他们住在教师宿舍西河山庄(一座农家的庭院)三栋楼下,与韩金鉴、李汉澄老师为邻。抗战时期教师生活极为清苦,毛老师一家三代住在一起,上有老母亲,下有四个小孩。毛老师为教育事业不辞辛劳,培养人才,令人钦佩。毛老师教英文注重实际,教导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要能讲会说会听,这对我们以后的英文学习及练习讲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刘两位老师除教书育人外,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培养也很重视,抓得紧。我有时到西河山庄父亲处去,见到过毛老师子女。大儿子毛健雄清华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后为清华大学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热能专家,在洁净煤技术、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二儿子毛健为,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后就读于华西医学院,是外科医生,1993年作为援外医生,在非洲因公殉职;三子毛健全为贵州工业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在矿产地质、构造地质、地热地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很有建树;女儿毛健能,是贵州女排主力队员,后任贵州女排教练;五子毛健林,继承了毛老师的外语教学事业,是贵州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抗战胜利后,外省籍教师大都返回家乡,国琦老师一家仍留在贵阳,后受聘于贵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授,贵州解放后继续留校担任外语系主任、学院主任秘书、总务长,负责学校基建、后勤等工作,出力不少,贡献良多。尤其是新校址从选址到照壁山校区的基建,他几乎吃住在工地上。1953年暑期学校从河滨公园迁到照壁山新校区,极需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康健院长特别重视,成立了校绿化委员会,由毛国琦教授任主任委员,我的父亲任副主任委员。在康院长和毛老师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经过3年的努力植树造林,学校面貌大变样,照壁山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毛老师还布置采购些花木来种植,后来在沙子哨、南明堂、乌当、茶店买了不少大株梅花、蜡梅、海棠、桃、李等栽种在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学楼四周,更为学校增色不少。

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毛老师是在贵阳六广门前的马路上,他老人家是去体委宿舍看望女儿后出来遇见我的。想不到2个月后,敬爱的毛老师离开我们而去,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使人深感痛惜。

毛老师的在天之灵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