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野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序
19世纪70年代,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喜悦中醒悟,检查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失,开创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伟大事业,宣告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诞生。
以后的100多年里,自然保护区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目的是保护自然界典型的生态系统和残存的原始风貌,保存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的环境和蓄备富足的自然资源。
在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当今,自然保护区作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已将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
地处贵州高原西部的六盘水市是贵州省新兴的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基地。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崛起,振兴了六盘水市的经济,改变了过去破旧落后的城市面貌。但是,由于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6%下降到目前的3.4%,为全省最低;水土流失面积达5893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59.4%;因抽取地下水使水城县长5千米、宽1千米的盆地内地面塌陷严重,塌洞达1000多个……举目四看,童山濯濯,满目疮痍。
沉痛的教训和严峻的现实,使六盘水市的领导对北盘江畔现存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生存环境十分重视,市政府从保护自然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于1987年5月批准建立了“六盘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这是六盘水市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六盘水市自然保护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而是开创了六盘水市的自然保护事业;这不仅仅是保护了一群黑叶猴的问题,而是起到了宣传教育人民的作用,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重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
同年9—10月,贵州省环保局和六盘水市环保局联合组织了16个单位的34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六盘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摸清了保护区的资源情况,掌握了黑叶猴的种群数量、活动规律和生态习性,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考察结束,六盘水市的领导接见了考察队员,召开了有区(乡)干部参加的政府办公会议,在听取了专家关于考察成果的汇报和建议后,立即解决了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以及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考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这在全省自然保护区考察活动中还是首次。
经过考察队和编委会全体同志的努力,《六盘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问世了。本书汇集了地质、气象、土壤、植被、植物、动物、黑叶猴生态及环境管理等19篇考察研究报告和实地考察的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学术性强,融科研、教学、保护、管理及经济建设为一体,是贵州省自然保护事业的又一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供环保、农业、林业、教学、生产、管理及决策等部门参考、运用。本书的问世对于促进当地环境、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促进贵州省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98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