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甲午纪念父亲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6495字

甲午纪念父亲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注: 黄国华教授1983年像)

黄国华教授,1894年,即清日战争战败割让台湾的甲午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关西镇贫苦农民家庭。他曾留学法国、德国获博士学位;是近代最早来大陆最贫穷的贵州省任教的台湾省籍人士;是我国蚕桑界的学术带头人;他投笔从戎,是“一二八”对日战争中参加抗战的老兵;是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同时在贵阳教大学、中学和小学的老教授。他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绿化荒山,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40年,工作上曾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及“五讲”“四美”劳动模范,曾受到前贵州省委书记周林的当面表彰。1985年1月病逝于南京,父亲一生为贵州省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割让台湾 苦难童年

(注: 1948年我与父母亲摄于贵阳)

今年正逢甲午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父亲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父亲黄国华1894年旧历10月24日生于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深坑乡,旧名红毛田,祖籍为广东省梅县丙村即叶剑英元帅的家乡。先祖于明末1661年4月参加郑成功队伍抗击荷兰人到台湾,胜利后定居下来,从事垦殖农业生产,在新竹父亲属第十七代。祖父黄锦荣,祖母为杜氏,父亲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四,原名清万,由于降生时清朝甲午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沦为殖民地。从小家境贫寒,自幼一边在关西国民小学读书,一边帮助家庭生产劳动,水田里种植稻谷,山坡丘陵栽培茶叶,从小就养成了爱好劳动的习惯。由于日本占领台湾时的剥削压迫,台湾人民过着清贫苦难的生活。父亲有着十分悲惨的童年,小学毕业后,由于有一个在日本轮船上当水手的舅父帮助设法带他往日本求生,寄人篱下,在爱知县碧海郡安城町大字安城上佃田一番地,帮人劳动打杂,以采摘苹果等为生。经过自学努力考入爱知县中学初中一年级,边读书边打工劳动,勤学奋进,于1914年毕业于爱知中学。随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饲蚕桑专业,经过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和劳动打工度过了困苦的四年光阴,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于父亲从初中就在日本读书,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成绩又优异,学校要留他任教,并赠他日本名“三浦坤吉”,但父亲因从小仇恨日本,决不留校,坚决要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大陆。

前来大陆 任教贵州

在东京帝国大学蚕桑专业学习时,有一同窗中国人是贵州省著名文学家姚茫父的公子姚天沃,两人在校交情甚笃。正值其时,贵州省财政厅厅长熊铁岩(号述之)到日本考察实业,姚父托其顺道看望在日本读书的儿子。其见到姚天沃时也见到家父,对父亲说:“贵州省地理位置边远,缺乏人才,决定聘请你到贵州工作如何?”父亲当即答复:“不怕任何困难,愿意去贵州省那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父回台湾省亲后,告别家人,于1918年10月起程来贵州省工作,经福建、广东、湖南,由湘西自治州经清水江乘船入黔,历时1个多月到达贵阳。见到熊厅长后,父亲被安排在贵阳油榨街农业学校任教,并兼任贵州省垦殖局顾问,在此期间除教植物学、农学外,还为贵州省发展蚕桑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垦殖局所在的图云关一带山坡地上,带领工友植树,造林绿化美化荒山,现今贵阳图云关森林公园的大部分森林树木都系那时种植的。父亲曾建议贵州省督军刘显世发展交通,修铁路、公路(当时认为破坏风水不予采纳)。不久贵州省政治局势混乱,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从四川率兵发动兵变夺权,俗称“民九事变”,将刘显世督军赶跑,并将介绍父亲来黔工作的财政厅厅长熊铁岩杀死在贵阳顺城街(即今护国路)的家中,人头挂在其庭园的桂花树上,家父担心遭到株连,遂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陈怀壁离开贵阳,逃离了工作2年的贵州。

勤工俭学 赴法攻读

(注: 家父大儿金其(中),三儿金学(左)小儿威廉1995年摄于新竹县新浦乡金其家)

1920年10月,父亲离开贵州,辗转到达广州,经中山大学农学院邓植仪院长介绍,到广东高等农林学校任教。不久国家在各地招收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于是父亲决定投考,经考试后录取,于1921年9月离开广州,从香港搭乘法国邮轮“阿芒伯西”号经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伊斯梅利亚地峡,进入地中海,到达法国马赛港登陆。先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当时里昂已有不少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共产党人周恩来、王若飞、蔡和森、聂荣臻、李维汉、邓希贤(小平)、陈毅、李富春、何长工等人,后来国民党的要人李石曾(系国民党元老)、诸明谊(后任行政院秘书长)、曾仲鸣(后任交通部部长,跟随汪精卫叛逃,在越南河内被刺杀)、张继(后任司法院副院长)、张静江(著名实业家)、王世杰(后任教育部部长、驻法大使),还有后来成为科学家的钱三强、何泽慧(女)、严济慈、熊庆来(云南大学校长)、林镕(植物分类学家),以及音乐家冼星海、美术家徐悲鸿等,还有后来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刘方岳等。家父出身贫苦,只想埋头用功读书。由于台湾被日本侵占,填写的籍贯是广东梅县,国民党的一些领导多半是广东人,所以希望家父参加国民党,并要委以他重任。父亲对政治不感兴趣,一心认定“科学救国”。为选好的专业,后来转学到地中海附近的蒙彼利埃大学蚕桑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法国蚕桑权威让·郎贝尔(Prof.K.Lembert)教授,硕士论文为《蚕体幼虫早期识别及其对丝业的影响》。毕业后,又赴德国柏林中央研究院攻读森林博士,于1925年暑期毕业后,返回祖国。受东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邹秉文之聘,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兼系主任,是我国蚕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助教为顾莹,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省湄潭任浙江大学学农学院蚕桑系主任;学生有陆星垣等人,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大学农学院任蚕桑专修科主任。不久又转聘任到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在中山大学《农声》杂志上发表有论文《台湾甘蔗糖业发展刍议》《广东蚕桑事业发展推广的我见》等。国民党建都南京后东南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父亲又受聘回中央大学任蚕桑系教授。

(注: 父亲两岸儿孙辈第一次在南京见面,1992年摄于南京珠江路饭店)

(注: 1996年父亲的孙儿与孙媳来贵阳探亲,贵州师范大学校长何才华(右)设宴招待)

(注: 父亲在大陆的部分后辈,1982年于北京小女儿伟衡(右5)家后勤学院大院)

投笔从戎 学习工兵

在教书岁月中,父亲感到“科学救国”只是句口号,不能为国民做点实事,国家仍受到日本的侵略。此时,父亲台湾的五弟黄公华及一同乡来到南京,父亲遂与他们商量去日本学军事,回来好报效祖国。于是呈请江苏督军齐燮元派赴日本学习军事。父亲改名黄启华,入日本工兵专门学校学工程兵,黄公华入日本士官学校学辎重兵,姓叶的同乡改名黄国书入日本士官学校学炮兵。历时2年,于1930年学成后回国,父亲被安排在南京光华门外陆军工兵学校任中校筑城教官,每月工资130元,比教授是少了许多,但为了报国,父亲干得很卖力。黄公华被安排在中华门外板桥陆军辎重兵学校任中校马术教官,黄国书被安排在南京汤山陆军炮兵学校任中校炮兵教官,共同为培养军事人才服务。

参加抗日 为国效劳

在工兵学校工作1年多后,1932年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从上海登陆,“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奋起抗战,以及张治中将军率第五军也加入抗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防止日军由长江水路攻击首都南京,军事委员会成立四路要塞司令部,以杨杰为司令,在上海、江阴、镇江、南京四城市布防。父亲得知情况后要求参加抗战为国效力,申请书呈报陆军工兵学校校长林伯森批准后,调任四路要塞司令部任上校工兵大队长驻守在南京,扼守江门外狮子山筑要塞炮台以及镇江、江阴、上海吴淞口筑城加固防守。与父亲同时调往四路要塞司令部的还有工兵学校中校教官郁仁治,江苏海门人,也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工兵专业回国,调四路要塞司令部不久,又派至上海十九路军翁照垣旅任上校参谋,“一·二八”停战后,工兵学校校长林伯森调其至江西省南城县某部任工兵营上校营长。淞沪众将士对日奋勇抵抗,日军不能得逞,战事遂告停止。

绿化园林 美化公园

“一·二八”战事暂告停止后,四路要塞司令部撤销,父亲被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南京园林管理处处长葛晓东聘任到五洲公园(即今玄武湖公园)任技正,当时公园里五大块地也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大利亚,故名五洲公园。父亲担任公园绿化美化工作,带领工作人员章自新等植树造林、种植花木、设计布景、人工造型以及在玄武湖中种植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还有划船游湖等,现在美丽的玄武湖公园就是当时奠定的基础。公园里种了许多樱桃,每年春夏之初,可用2角钱购买公园里的一个小篮子装的樱桃,红红的很可爱,也很好吃;此外,还去澳大利亚引进两只袋鼠供人参观。父亲在五洲公园一直工作到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之时。

教授工资 修建房屋

父亲在东南大学(或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并兼系主任,当时工资待遇很高,教授每月300银圆,兼系主任有60银圆(银圆当时俗称“袁大头”,银圆正面有袁世凯的头像),当时生活便宜,开销极少。父亲将钱积累起来,在南京汉口路徐府巷购置土地建造房屋,前后共建了5栋小洋楼。其中有一栋徐府巷二号是借用金陵大学教授戴芳澜(湖北人,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是我国真菌学权威)在平仓巷的房屋图样修建的。一栋三层楼较大较好,自己居住,其余的出租收取租金,每月租金55元。附1号租给行政院副院长彭学沛(江西人)住,后为金陵大学教授康瀚(福建人)住;附2号租给黄埔一期任旅长的徐中岳(安徽霍邱人)住;附3号租给一个无线电台用,后为姜毓管(四川简阳人)租用,他在南京太平门外开农场种草莓;徐府巷二号是租给军统局的一个办事组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房屋因靠近金陵大学(院系调整改为南京大学),被南京大学征用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家父因租房屋给军统局,在四路要塞司令部任国民党上校反动军官,又系台湾人,所以遭到了狠狠批斗,拨乱反正后落实了政策,这是后话。

逃难贵州 二次来黔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又从上海攻占南京。1937年11月,父母带着全家七口离开南京,逃难辗转经芜湖、汉口、长沙,于翌年第二次来到贵州。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也搬迁来到贵阳。校长杨希震在招生口试时,问到我们子弟:父亲是谁?答曰:黄国华。任什么工作?答:逃难来贵阳还没工作。杨校长是中央大学毕业的后又留学日本,知道父亲没有工作,遂聘请其来到中央大学实验中学任生物学教师并担任班级导师。后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改名为国立第十四中学,父亲一直在这所学校教书8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由于抗战8年生活艰苦,加上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银圆券大大贬值,我们无法维持生活,父亲便兼职他校以增加收入。抗日战争中贵州省办了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市私人又办了西南中学、伯群中学、南明中学、豫章中学,还有远征军的青年中学等。贵州大学校长张廷休、贵阳师范学院院长王克仁均系中央大学历史教育系毕业的学生,认识家父,家父又担任过中央大学教授,因此聘任他任生物学教授;有关中学慕名请他担任生物学教师;国立十四中学的附属小学南明小学缺人教自然课,也请父亲去上课,父亲也乐于帮助,所有学校都承担应聘。因此有学生戏称:“(父亲为)同时教大、中、小学的老教授,恐怕中国还是第一人。”

由于父亲对在贵州师范大学教书这所学校有感情,抗战胜利后,他没有返回南京,中山大学的张维校长请他去中山大学任教,他也没有去,贵州农学院院长张丕介(山东人)聘他续任贵州农学院院长他也极力推辞,后校长张廷休聘请浙江大学农化系教授罗登义(贵州遵义人)来担任校长职位才解决问题。父亲一直坚持在贵州师范大学任教,教书40年;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国立十四中学)教书8年,直到抗战胜利该校迁回南京。家父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并按学校提倡的“神圣劳动”,带领学生在学校荒山植树造林,深受学生爱戴。

植树造林 建设校园

父亲最后在德国学的森林学,因此也特别热爱这一行,每到一地都要带领工友、学生或同事,在空闲时上山植树造林,这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特别是第二次来到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国立十四中学)时,教生物课的同时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马鞍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学生们的印象十分深刻,在《马鞍山通讯》中有很多回忆文章,例如在蒋经国身边工作过、后来在中大实中读书的干部方庆延在《回忆中大实中二三事》一文中写道:“在教学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深关切之情,四十年来坎坷的生活也不能使我遗忘,黄国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黄老师教我们生物学,为了免遭日军的铁蹄,他携老扶幼,辗转来到贵阳中大实中,他先后到过不少国家留学,他热心教育,平易近人,关心青年成长,对教学十分认真,尤其重实践。我一回首往事,黄老师诚挚感人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注: 2000年台湾新竹江夏堂黄氏家族祭祖摄于关西深坑)

新中国成立后家父在贵阳师范学院除教学外,还担任学校的绿化工作。特别是1953年贵阳师范学院搬到照壁山下的新校址,急需绿化美化校园,院长康健十分重视绿化美化工作,成立了校绿化委员会,由总务长毛国琦教授任绿化委员会主任,父亲为副主任,专门负责绿化的具体工作。他起早贪黑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种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经过5年的时间,贵阳师范学院的校园大改面貌,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贵阳师范学院的校园在贵阳成了出了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市民都喜欢进来散步游玩。省委书记周林同志因此还特别召见了父亲,表彰他对师院绿化的功绩!贵州大学及贵阳工学院还聘请父亲作顾问,指导两校的绿化工作,可惜“文化大革命”时绿化遭到了不少破坏。对于绿化美化校园的事迹,师大毕业生、民进委员邱漱茵在政协报上发表有一篇文章《乘凉,不忘栽树人——忆黄国华教授》,文中写道:“进入贵州师大校园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排排、一片片的绿树,有侧柏、香樟、梓木、梧桐等,每到春季桃花、李花、樱花、玉兰红白相间,姹紫嫣红,使人赏心悦目;冬季青梅、蜡梅、红梅傲霜斗雪,美景动人。人们看到这样优美的环境,无不想起曾为师大美化绿化做过重大贡献的黄国华教授。开始我们以为他是绿化工人,觉得他勤劳踏实又和蔼可亲,可在交谈中发现他不仅经验丰富,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不像是普通工人。后来才了解到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生物系黄国华教授,是台湾新竹人,留学日本、法国和德国的博士和老教授,这样朴素勤劳,令我们惊叹不已。他理论结合实际,身教胜于言教;他踏踏实实带头苦干,坚持不懈,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我们;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可谓桃李满天下。黄国华教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的确能代表家父一生的写照。

未回家乡 遗憾终身

家父自1918年秋离开台湾回到祖国大陆工作,就一直没有回去过。抗日战争胜利他留在了贵州省,1946年暑期回到南京,本来是想处理南京的房产,当时抗日战争胜利,首都由陪都重庆搬回南京,南京的房屋急速增值变得很值钱,父亲原来在南京汉口路徐府巷建的房屋,地理位置很好,处于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之间,在有名的宁海路后面一条街上,不少商家都争相购买。我曾劝他卖掉一部分把资金带回老家台湾去置产,但终未能说服他出卖。他本想回台湾去,到了上海因病未能前往。因而回到了贵阳,新中国成立后两岸隔绝,更谈不上回老家台湾之事了。

(注: 1992年5月两岸亲人在南京相聚

一排左起:小妹伟衡,大哥金其,大姐伟惠,二哥大儿国忠

二排左起:女儿燕南,二哥三女春梅,二哥二儿国勇,二哥三儿国城,三哥大儿国瑞)

1985年1月30日,父亲在南京的家中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前他脑子已有些糊涂,但他念念不忘的是台湾。他吞吞吐吐地留下最后遗言:“这一生遗憾的是离开台湾后……就没有回去过,看不到台湾的现状,更无从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的实现,我盼望祖国的统一。”

家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60余年。安息吧,亲爱的父亲,你一路走好!

最后想以文天祥的诗《金陵驿》用作结语: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