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我省菌类资源的工具书
朋友,你见过“黄金银耳”吗?有一本书是这样描述这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银耳科的山珍的:担子表面橙黄或橙红色,呈脑髓状或不规则地缩成大肠状,基部狭窄,从栎、栗、小青冈等壳斗科树皮裂缝中长出,体较大,直径3~10厘米,厚2~5厘米,成熟时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白霜状物,产于贵州石阡、江口、雷山、绥阳等地;是高级宴会上的名贵佳肴,也是补益身心、延年益寿的名贵珍品。
这本书,便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大型真菌》,作者为贵州科学院长期从事真菌研究的助理研究员吴兴亮。
贵州高原隆起在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由于受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多湿凉,冬少严寒,极利于大量大型真菌生长滋衍,使我省成为全国野生真菌资源丰富且应用真菌资源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吴兴亮从1980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臧穆的指导下,在贵州科学院和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历时8年多,对我省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可贵的全面调查与研究,共采集到标本3000余号。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分类、整理和鉴定,撰写出了《贵州大型真菌》一书,收集了2亚门4纲47科180属,计802种大型真菌;其中,有食用菌240种,药用菌208种,毒菌86种,还有不少种类的木腐菌和菌根菌。作者对这些真菌,皆从形态、特征、习性、产地、用途和开发利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4月上旬,我国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真菌专家,已完成了对此书的鉴定,对它给予较高评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卯晓岚认为,该书是贵州省第一本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大型真菌专著,从它的内容、水平及实用性等方面看,属于我国领先水平。
该书对各类大型真菌的报道,既有利于大专院校生物系的教学,又有利于科研等单位开展研究和环境保护,是一本研究我省大型真菌的工具书,也是开发利用我省菌类资源的基础资料。
(原载1990年10月《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