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我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在人民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20年来,不少工业发达的国家,在膳食的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谷物类食品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肉类、蛋类、奶品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耗量却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如丹麦、新西兰约占90%,挪威、瑞典和芬兰约占80%,德国占74%,英国占70%,美国占60%,而我国在这方面则比较落后,仅占20%;我省则占22%。因此,在兴黔富民进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贵州的草坡和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产值,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在古代,贵州的养畜业比较发达。据记载,从唐初到元末,贵州地方政府向封建王朝进贡101次,其中进贡马匹就有12次,用羊毛制成的雨毡也是当时贵州的贡物之一。后来,随着耕作业的发展并在农业中取得支配地位,畜牧业便退居于次要地位,加上人们铲草皮、烧火土、开荒等,使牧地范围日趋缩小,草场发生退化。尽管这样,当前发展贵州畜牧业,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从理论方面讲,有以下4个好条件:一是我省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1~19摄氏度,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不仅温暖湿润,无霜期长,而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极有利于植物和牧草的生长。二是贵州有大面积的山地,分布着各类灌丛和草坡,草场的面积大。据初步估算,全省已利用的牧地仅3400万亩(1亩≈0.067公顷),尚未利用的还有草坡1982万亩,石山灌丛草坡2110万亩,疏林草坡1243万亩。三是在畜牧方面,全省按牛为单位换算,猪占39.4%,黄牛占34%,水牛占16%,羊占4%。牛的所占比重最大,居全国第9位,是我国耕牛和菜牛的产区之一。我省广大群众也有饲养牲畜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并培育出了一些良好畜种,如关岭牛、黔西马、威宁羊、沿河山羊、赫章可乐猪、榕江香猪等,为发展山区畜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是从牧草方面看,我省草场资源分布的广大山坡上,饲料植物的种类丰富而多样,草木不仅有多年生的、二年生的、一年生的,还有草质藤本的,其饲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利用率均较高。其中,又以多年生草本经济意义最大,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和杂类草五大类群,共有1500种以上。
就实际而言,贵州省发展畜牧业还有很多优越条件。首先是牧地面积大,全省到处都是草坡,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4%。此外,一部分疏林地和一部分轮歇耕地以及田边土角,都可以放牧,潜力很大。
其次,草本植被和灌丛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天然饲料资源既丰富又分布广,由于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草坡和灌丛。在黔南、黔东南海拔较低的地区多是蒿草型禾本草坡;在南北盘江河谷山地,多是稀树高草草坡;在黔中、黔北地区,根茎中生、中早生禾本草坡较多,而石山丘陵或低中山地区,多是山地灌丛草坡;在黔西北地区,以高原低中山矮草型禾本草坡和禾本草、菊科、豆科等杂类草坡为主。此外,全省还有大量疏林地,在河流沿岸、水塘、湖泊、山间集水洼地,有河滩旷地草坡和山地沼泽植被。因而天然饲料资源丰富,牧草质量较好,如果按平均每亩产鲜草500斤(1斤=0.5千克)计算,全省每年可产鲜草饲料400亿斤。假如能加以改良,充分利用,还可在现有牧业产值上翻一番。
再次,农林副产品数量丰富,人工栽培饲料种类多,产量大,为农牧结合,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我省无论是东南部的稻作区,西北部的旱作区,还是中部的水旱兼作区,一般农作物主产品的产量与副产品的产量之比为1∶(1~2),加上林木种类副产品数量也大,且农林副产品中还有淀粉、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养分,是牲畜的良好饲料。据粗略估算,全省每年可从农林副产品中获得代精饲料11.13亿斤,青饲料46.92亿斤,粗饲料97.7亿斤。除此之外,各地群众还用房前屋后、“五旁四坎”和零星分散的土地、部分耕地、水面;种植高产饲料作物、绿肥作物和水生饲料作物,高产饲料作物主要有黔南的佛手瓜,黔东南、黔西南的芭蕉芋、木薯,黔西北的天星米、昭通萝卜等。据贵州农学院畜牧系的估计,全省的种植面积约有50万亩,总产量达28亿斤,可满足60万头猪1年所需青饲料和代用精饲料。绿肥饲料和水生饲料近年发展也较快,全省的种植面积达百万亩以上,总产可达10亿斤左右。
综上所述,贵州草山草坡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潜力很大,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养殖牛、羊、猪、兔等牲畜,既合乎自然规律,不与人争粮,又合乎经济规律,活跃山区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市场供应和增加出口物资。真是顺天应人,意义深远!
但是,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由于贵州山高坡陡,存在着草场分散、草质不佳、水源困难和交通不便等不利条件。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要抓好草坡利用建设,进一步摸清资源,搞好利用规划,以便能发挥有利因素,稳步前进。当前,尤其要根据牧地零星分散,与耕地和林地相嵌交错的特点,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应以集约经营农业为主,做到农林牧结合,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发挥现有牧地的作用,提高牧地的利用率,为发展畜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威廉、陈永孝,原载于1986年4月23日《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