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绿叶对根的情意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339字

绿叶对根的情意

2008年10月25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90期第一版上刊登了“全国校歌角逐 我校校歌《挺拔的香樟》力揽四项大奖”这样一则信息。我阅读之后,不胜兴奋。“……森林之城,思贤山下,一排排挺拔的香樟,胸怀高大的理想,誓做那社会的栋梁……”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激昂,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让我陷入久久的回忆中……

1953年春,原在雪涯路(今贵阳市文化路)的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决定搬迁到照壁山下新址。当时新校区盖起了办公楼、图书馆、两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寝室及一小间食堂。吃饭时,食堂往往容纳不了那么多师生,老师和同学们常常把饭打出来后站到旁边的小操场上吃。暑期结束后,绝大部分从四川招进来的新生入校,一切从新开始,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学校规模是有了,但是新校园一片荒凉,操场边仅有几棵皂角树、朴树稀疏地站在那里。院长康健立即决定组成校绿化美化委员会,负责新校园的美化工作。绿化委员会由外语系毛国琦教授担任总务长,我的父亲具体负责。组员有副总务长邹钟山副教授、黄威廉(我当时还只是个助教)及从永初中学过来的花匠谭详云师傅。这样全校师生员工为绿化美化校园的义务劳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父亲一大清早就带领师生们植树、造林、浇水、灌溉。他带领着地理系的朱义甫、何才华、安天惠、陈永孝、杨均平、王新诚、殷廷元、蔡德银等同学在乱石成堆的“思贤山”上挖大坑、挑客土,栽种了许多侧柏、刺柏树。我与谭师傅就在办公楼、图书馆、新宿舍的前面空地上构筑花坛,并种植上灌木和花草。

1954年春,父亲带着小赵赴茶店、甘荫塘等地购买了许多侧柏、柏木,并在市林业局联系到了大量的女贞、冬青、梓木、云南樟、楸树、泡桐等树苗。运回学校后,一排排、一片片地栽种在校园后山及“思贤山”上。我去花溪农学院、沙子哨农场、南明堂购得大株的海棠、桃树、李子树、柿子树、苹果树、梅树、蜡梅、月季的苗木栽种在校园的各个花圃中。经过大家的努力,到当年夏季,校园已大片绿化,景象十分喜人,枝叶繁茂,青翠婆娑,花儿开放,姹紫嫣红,使人赏心悦目。

我清楚地记得,1954年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在办公楼大楼(现在的行政大楼)后的右侧花圃中我栽种了一棵云南樟,当时小树苗还不到1米,经过近50年的风风雨雨,它不断成长,如今已长成高12.5米、胸径0.65米的大树,它应该算是我校现存的樟树中年龄最大的了。每次在校园内散步看到它,就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是如何艰难地走过;回顾几十年的光阴,学校是怎样一点一点地发展着;怀念着那些和我一起奋斗、拼搏、挣扎、坚持、守望的同事们,还有我的那些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学生们。他们好吗?他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家庭又是怎样呢?他们是否仍像曾经一样充满激情?他们的愿望与誓言都实现了吗?……往事历历在目,我不禁老泪纵横……驻足于我的“孩子”前,静静地凝视“它”。我俩之间的交流无须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已足矣。青春飞扬的学子们从我这个耄耋老人身旁嬉戏打闹而过,多么美好的青春啊!他们现在可能还无法解读人生中的孤独、忧愁、怀疑、选择、矛盾、痛苦……但我相信他们终究会明白绿叶对根的情意!

附:

(注: 贵州师范大学歌咏队)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