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与管理问题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0019字

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与管理问题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处于东经103°36′~109°39′,北纬24°37′~29°13′之间。东西长约570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土地面积174370平方千米,约与柬埔寨(181000平方千米)相近。由于区域构造的长期发展和多次活动,尤以燕山运动最为突出,复第三纪康藏高原隆起,地壳抬升,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现在较独特的地貌类型,属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除局部保存高原面外,河流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海拔180~2980米,相对高差2800米,山地和高原面积占89%,而岩溶面积又占72%以上,成为我国南方湿润副热带岩溶高原,一般称为贵州高原。特殊的垂直地理景观,反映在森林植被方面,表现为类型多样,区系古老,树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木本物种120科556属1526种)。由于常年受太平洋东南季风的控制,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兼有各具不同特征的偏湿性与偏干性常绿阔叶林,林内有多种珍贵动植物,如金丝猴、苏门羚、云豹、鹅掌楸、马尾树、珙桐等,引人注目。本省南部河谷深切,森林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中热带成分独具一格,与高原面又不相同。

新中国成立32年来,造林面积累积数达5000万亩,但由于重造轻营,成活面积为1100万亩,保存仅470万亩,占9.4%。本省生境与森林植被的上述特点,并不能反映目前森林植被的现状,尤其不能说明森林植被维护自然系统生态平衡的实况。由于本省地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上游,长江在向“第二黄河”的方向逆变,贵州森林植被对维护生态系统的作用,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现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与管理问题提出意见。

一、森林植被现状

(一)森林覆被率

现有森林面积3845万亩,森林覆被率为14.5%,加上次生灌木林2118万亩,则覆被率为22.5%。而亚洲面积相似的柬埔寨,其森林覆被率高达60%,岩溶发育较广的南斯拉夫 [1] ,其森林覆被率为43%。贵州仅为该两国的1/3和1/2,森林覆被率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显然太低。

(二)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分布极不均匀,大致边缘多于中部,高山多于中低山,阴坡多于阳坡。按行政区划分:黔东南自治州森林分布最广,达1260万亩,占全省森林的32.7%,覆被率为27.7%;其次为遵义地区,森林面积697万亩,占全省森林的18.1%,覆被率17.4%;最低是六盘水地区,森林仅66万亩,占全省的1.7%,覆被率4.4%。全省2/3的县覆被率不到20%,仅覆被率最高的黎平县,超过40%的标准,达40.7%。可见森林分布不均是极为突出的问题。

(三)森林植被的质量

就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而言,针叶林面积1999.5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0.4%,阔叶林面积1309.1万亩,仅占39.6%。针叶林中以马尾松分布最广,全省共有1094.2万亩,占针叶林的54.6%,其次为杉木534.7万亩,占针叶林的26.7%。常绿阔叶林属地带性典型植被,其种类组成主要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植物,而以壳斗科的栲属、青冈栎属、石栎属为主,并有樟属、桢楠属、楠木属、木荷属、木莲属等构成的常绿林或樟栲林。本带上部海拔1300米(东部)至1700米(西部)混生有落叶树种,形成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成分主要是响叶杨、光皮桦、鹅耳枥、水青冈、野樱等树种。

常绿阔叶林原在我省分布十分广泛,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过伐、垦荒、烧山、放牧等大量破坏,目前仅在边远深山保存,如梵净山、雷公山、月亮山等山地,是亚热带残存的宝贵森林,其余广大地区多沦为灌丛草坡或草坡,原始森林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防护效能极差。针叶林内的透光性强,林下植被稀疏,对削弱地表径流作用不大。南部季雨林因少数民族长期刀耕火种,山火频繁,已沦为稀疏草坡,对原生植被已无从进行生态质量评价。

综上可见,我省植被覆被率低,分布不均,质量较差,是本省森林植被的主要矛盾,也是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生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二、高原生态性灾难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生态性灾难的主要表现

1.水文状况恶化

乌江流经本省中部,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之一,在省境全长520千米,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38.8%,上源高差1169米,比降3.48%,由于山区河流两岸高山陡峻,河谷深切,水位变化幅度一般在20~38米,年径流总量1969年为548亿立方米/秒,1978年降为271.2亿立方米/秒,洪枯水期无一定规律,一般最大流量19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6立方米/秒,洪枯水位比率为60倍。又如西北部赤水河水位变幅12~13.5米,年径流总量1959年为91.9亿立方米/秒,1978年降为54.4亿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5.9立方米/秒,洪枯水位比率高达217倍。再如南部珠江上游之红水河水位变幅为23.58米,径流总量1959年为500亿立方米/秒,1978年降为372亿立方米/秒,最大径流量4260立方米/秒,最小径流量20.5立方米/秒,洪枯水位比率达208倍。上述数据虽为测站以上全都集水区的综合反映,但河流大部发源本省,对本省集水区有重大影响。乌江支流锦江水位也下降5米,30年前可通航5吨木船,现在涉足可以过河,可见森林植被大量破坏后径流极不稳定,水量已大大减少,水文状况日益恶化。

2.土壤侵蚀严重

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占34.4%,土壤每年流失的面积为3.5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泥沙量高达6100多万吨,即全省每平方千米每年向外流失泥土达351吨。各河流以红水河年输泄泥沙量最高,达2760万吨,其次乌江为1990万吨,赤水河为813万吨,三条河合计5563万吨,占全省的91%。由于每年流失肥土5000多万立方米,意味着38.5万亩土地的全部表土被冲走,损失氮11.6万吨,相当于近年施用化肥含氮量的3倍,损失磷8.7万吨,相当于近年施用化肥的含磷量。目前,我省耕地土层厚度往往小于20厘米,有机质含量小于2.5%,含磷量小于0.2%,因而土壤贫瘠、板结、石砾含量高。据乌江水文站资料,径流系数为0.56,即每年流失掉的水量达年降水量的56%。由此可见,我省水土流失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3.旱涝灾害频繁

由于大气环流和森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多年来各地雨量最多和最少之间相差都在5000毫米以上,雨季时最长和最短之间相差在70天以上,因此出现雨季的持久干旱和雨量的过分集中,往往造成频繁的旱涝灾害。

我省西部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频率达50%~70%,而夏旱多出现在东部地区,持久性干旱往往扩大到全省范围。夏季平均少雨日数以铜仁地区33.5天为最多,其次遵义地区28.5天。1957—1975年的19年中,大旱年计有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2年、1975年等,基本上每3年有一次大旱出现,瓮安县19年中,干旱出现14次之多。但在梵净山森林茂密的江口县兴隆公社凯楼大队,由于森林覆被率达到81.9%,因此水源丰富,粮食产量一直稳定,1972年连续干旱70天,粮食产量也只比常年减少15%,可见森林植被对维护农田生产的重要作用。

我省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占年暴雨日数的80%,暴雨日数超过3天的有睛隆等26县,织金、六枝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5~5天,年最多为8~9天。晴隆6小时最大暴雨量为238.0毫米(1976年7月9日),思南的1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12.6毫米(1959年6月10日)。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水冲刷力强,会导致山洪暴发,水库淤塞,田地、道路,桥梁、建筑冲毁,造成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环境疾病增多

森林植被不断破坏,加之山区矿藏开采,致病元素随水土流失污染环境,使某些环境疾病不断增多。西部地区玄武岩中含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风化壳含硫氧化物形成酸根进入水体,被黏土矿物吸附富集于土壤中。地方性氟病严重,织金县多吉公社患斑釉齿症人数达99.5%,氟骨症达28.7%。东部铜仁、丹寨汞矿地区,中毒时有发生,检查2176人,中毒有364人,占16.72%。在西南部兴仁巴铃废弃汞矿附近,汞、铀、铊等元素的含硫氧化物进入水体、土壤,特别是铊,从水—土—蔬菜、粮食—家畜这一套生态循环中,高倍富集进入人体,造成铊中毒症,罹病者发烧,精神恍惚,四肢疼痛,女同志往往一夜之间头发全部落光,俗称“鬼剃头”。近年来恶性肿瘤又不断增加,这与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亦大有关系。1975年死于癌症20人,1978年上升到40人。据1970—1973年抽样调查,62个公社40万自然人口中,3年内死亡10980人,其中死于癌症205人。癌症死亡率逐年增高,以1970年为100%,1971年为168.10%,1972年为226.4%,增加的幅度很大。近年在37个单位67631人的普查中,癌症发病率为0.882‰。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疾病不断增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5.妨碍“四化”起步

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有一个山清水秀、风调雨顺的生态环境。由于目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地冲刷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较低,人民生活相当贫困,有些地区林毁水枯,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不大力改变这一状况,对“四化”建设是不利的。目前我省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农业比重大,技术水平落后。据1978年统计,全省工业经济总收入仅及江苏省的一个常州市。集体经济基础亦十分薄弱,生产队收入分配平均每年每人才58.2元,势必大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生态性恶果形成的原因分析

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自然因素仅有构成生态性恶果的可能性,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貌、地质、气候与土壤。

1.地貌

高原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9%,平原、丘陵、盆地占11%。一般切割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千米为17平方千米。且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面崎岖不平,坡度多在25%~30%,地表径流随坡度坡长加大而增剧,峡谷陡坡基岩破碎,易造成严重侵蚀。

2.地质

在二叠纪玄武岩、中生代红土层、新生代泥砾黏土层以及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地区,冲沟甚多,冲刷严重。在黔中隆起范围内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出露广泛,煤系分布较多,由于长期遭受剥蚀,沉积厚度较薄,有害元素为氟、铊、镉等,由岩石圈通过土圈,进入生物圈,参与生物循环,影响生物有毒元素的平衡,进而形成氟、铊等的异常,成为产生地方环境疾病的主要病因。河流流经白垩纪、侏罗纪地层砂岩及紫色砂页岩地区,泥沙含量增加。碳酸盐岩石、基岩多裸露,植被演替恢复较慢。

3.气候

雨季降水量为旱季的4~5倍,各月降水量变化亦大,雨季的6月本为多雨月,但在许多年份都出现干旱,如1961年贵阳降水量仅为常年的30%,6月平均值为217.5毫米,该年仅42毫米。反之有时降水量特多,形成暴雨,如罗甸一日最大暴雨量达386.7毫米。地表径流加大,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4.土壤

农业土壤中下等占78.1%,林地土壤中下等占78.6%,主要是死黄泥、灰泡土、砂石土、紫色土及其他酸性薄层土壤,以及岩溶地区的薄层石灰土。一般土层薄,保水力弱,坡度又大,立地条件差,抗蚀力弱,易造成水土流失。

上述自然因素对维持生态平衡是不利的,特别是山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易遭破坏,如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无论自然因素如何不利,有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能向有利方向转化,不易造成生态性灾难。下述鲜明的事例可以说明:绥阳旺草场因宽阔水的森林保护较好,终年清水长流,水土不易流失,万亩水田得到灌溉保证,粮食年年丰产;邻县湄潭茅坪原为山清水秀之地,森林遭到破坏后,蓄水能力减弱一半,农田经常歉收;梵净山东西两坡的江口与印江两县,也是如此情况。

人为因素主要是乱伐、垦荒、劈山与放牧。

1.乱伐

我省森林资源少,蓄积量15796万立方米,人均面积不到2亩,蓄积不到6立方米,为世界的1/6及1/14,尚达不到我国平均每人2亩及10立方米之水平。由于无计划的乱砍滥伐,木材年生产量为340万立方米,而年伐量为500万立方米,大大超过了生产量;年伐面积387立方米/亩,而迹地更新仅10万亩,民间的砍伐数字更高,所以森林资源不断枯竭,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再就是燃料烧柴问题,我省虽产煤甚多,但山区交通不便,农户分散,运输困难,能源大部依靠木材。按年生产商品材70万立方米,耗材比估算为1∶3.8,每年需103万立方米,其中70%充作燃料,又无专营薪炭林,全砍用材林,故森林资源耗费惊人。

2.垦荒

耕地面积中,旱涝保收基本农田495万亩,仅占耕地的17.4%,梯田坡土2100万亩,占耕地的77%。由于田土“跑土、跑水、跑肥”情况严重,粮食产量低,平均每人601斤。不少地区毁林开荒,特别是陡坡开荒,靠广种薄收维持生产,越广种越薄收,越薄收越广种,造成恶性循环。我省耕地面积一般数字为2800万习惯亩,换算成标准亩为3640万亩,据1978年1∶500000万土壤资源图量算,耕地实为4860万亩,开荒地估计约为1220万亩。森林也逐年遭到破坏。

3.烧山

各地每年均有森林火灾发生,边远地区尚有放火烧山、刀耕火种的恶习,每年发生数百次乃至数千次森林火灾,烧毁森林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亩。如1972年发生2067次烧山,毁林497933亩;1974年发生2578次,毁林634700亩;1977年发生1716次,毁林1232300亩。西南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每年旱季林下干燥,均有森林火灾发生,稍有不慎就引起森林大火。1971年春,南盘江沿岸安龙巧马林场一带,云南松林大火烧了7天7夜,并越过南盘江对岸危及广西,森林损失达数十万亩之巨。

4.放牧

一般无固定牧场,牧民满山遍野放牧,村寨附近过度放牧,产草量及载畜量大大降低。如独山麦寨附近草层高43厘米,覆盖度为93%,产草量2495斤/亩,每8亩可养1头牛,过度放牧后,草场草层高27厘米,覆盖度87%(其中芒其占62%,禾草占25%),产草量480斤/亩,要40亩才养1头牛。西部威宁一带,牧地较多,但无划片放牧制度,牛、马、羊、猪一起上山,过度放牧使牧草退化,草高仅20多厘米。甚至云南昭通地区的羊群也赶过来食草。牧场不多,质量不高,不是造成牧畜死亡,就是扩大破坏森林。

总括上述两类原因,历史性的毁林未能制止,又添上新的种种毁林原因,不断重复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就指出的教训,重演历史,违反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亦不符合人民的意愿。

三、改善森林植被状况,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界不断在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能量贮存库,一方面能量通过森林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形成降雨、尘雾,再化作地表水、地下水流入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动物迁移,植物被采食或被人类取走,生物蒸腾、呼吸、排水、渗透等,又把能量从生态系统中带走。如果输入多于输出,物质和能量通过生物量积聚起来,生态系统发展;如果输出多于输入,则出现以下3种倾向:①生物种单纯化,②结构简单化,③生产力降低。如果能量和物质连续的输入和输出趋于相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大体保持相等,这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用于评价森林植被及利用状况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常说的乱砍滥伐的森林破坏,就是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结果。

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外力干扰时,自身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调节能力,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森林在砍伐后,经过一定年代的演替,又恢复到原来的面貌,说明森林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是可以恢复的。因此,在合理的利用下,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平衡,基本上可以处于周而复始的良好状态,周期性地提供木材、动物资源及林副产品。如果人类不断严重地干扰、破坏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就会导致生态系统处于难以恢复的状态,发生连锁反应,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或放牧建立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贵州人民在多次的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干扰破坏后产生的恶果,也在本省的自然界中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之后,才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森林植被状况,提高森林覆被率,根据我省自然环境,森林植被状况,遵循林业建设以营林为主的方针,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按照不同类型区进行合理布局,确立各地区最适宜的发展方向。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林副业产品的角度出发,积极发展林业,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森林覆盖面积的山区县一般达到40%以上。”据国内外资料及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的实践表明,森林恢复覆被率达到40%以上,且分布均匀,就能形成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能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环境和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我省森林覆被率尚需提高17.2%,合4569万亩才能达到40%的要求。其办法是:荒山造林2820万亩,封山育林1243万亩,抚育幼林326万亩。当全省森林覆被率达到40%时,森林植被将增加到8500万亩。

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砂页岩地区土层风化较厚,在人力、财力略有欠缺的现在,进行封山育林,保护森林是行之有效,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采用大规模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的办法,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的。马克思在论述林业生产特点时,曾经指出:“在森林自然生长时,不需要有人力和资本力。自然力的作用,可以不消耗任何人力的劳动而为我们提供富饶的森林宝藏。”只要掌握好封山育林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管理,严禁砍伐和放牧,杜绝山火,在一般正常情况下,经过15~20年便可郁闭成林,是多快好省扩大森林覆被率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的环境。

四、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

高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易遭破坏,要根据系统的演化规律与利弊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生态系统向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情况下,适宜的管理与改造措施不易办到,则应考虑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初步提出如下意见: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方针政策,制定我省森林保护条例,主要内容应包括: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等破坏森林的行为,严格执行25度以上山坡划为造林用地,已进行种植的要限期退耕还林等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已于1979年9月13日通过,其中第二章提出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意义,规定了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应据此制定具体法规,使环境保护逐步加强和完善。

2.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

建立本省农业的立体结构十分重要,使种植业、林业、牧业都有立体特点,建立合理农业结构,克服单一农业经济的不良后果,使农、林、牧业各得其所,地尽其利,协调发展,从而摆正林业的位置。落实林业规划,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必要,也是维护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此项工作需结合农业自然资源调查,通过农业区划系统解决。最好实行“三三制”,确定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不能也要求粮食自给,这对避免毁林开荒、陡坡逐渐退耕还林、促进林业的发展,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都十分必要。此外,妥善处理山林所有权的问题,迅速落实各项林业政策,目前山林纠纷很多,其结果是带来森林的破坏。一部分山林权可下放生产队来经营管理,谁种谁有,充分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森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使得营林和采伐正确结合起来,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达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作业”的目的。目前,实施合理利用的方法是降低采伐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章第二十九条“每年的森林采伐量不能超过生产量”的规定,年生产量340万立方米,造材率按65%计算,可出材220万立方米,平均耗材比1∶3.8,则每年可生产木材88.6万立方米,按70%作业,则年最高采伐量不应高于60万立方米。

我省森林资源少,而且利用率低,一株立木倒伐,只用原木的65%加工成板材,又用了板材的70%加工成制品,又有制品的50%变成边角废料,最后成品只用了原木的23%,有3/4被浪费掉了。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木材的综合利用,将树皮、枝丫、梢头、边角、木屑等利用起来,进行机器加工、化学加工,制造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纸、人造纤维及各种化工产品等。如按目的剩余物折算,每年可加工纤维板6.5万吨,刨花板10.8万立方米,相当于生产原木71.4万立方米之数。

此外,民用建筑少用木料,改砖木结构;燃料要降低烧柴,采用煤炭代替;注意森林火灾,采取安全措施等方法以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4.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原始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广,由于不断砍伐,常绿林大量减少,林中的珍贵树种如今有的已经绝灭,如橄榄科的方榄,林内栖息的珍贵动物华南虎、黑叶猴等,如今也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必须加以保护现存的常绿阔叶林,这些森林不仅具有中亚热带地区的多种特点,具有多种珍贵植物、兽类与鸟类、两栖爬虫,而且也是发展遗传工程,培养良种的丰富基因库,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应予永久性护存,把其划为自然保护区(包括禁猎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并作为发展国际旅游事业的基地。梵净山已划为国家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管理机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这对该山的常绿阔叶林、珍贵稀有动物的保护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我省还有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天然森林多处,都应建立自然保护区: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公山,海拔2015米,面积5万余亩。

(2)遵义地区绥阳县的宽阔水,海拔1700米,面积1万余亩。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榕江两县交界的月亮山,海拔1500米,面积10万余亩。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尧人山,海拔1365米,面积1万余亩。

(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川黎平县的桐乡岭,海拔1300米,面积1万余亩。

(6)兴义地区安龙县的龙头火山,海拔1700米,面积3万余亩。

(7)遵义地区习水河沿岸的常绿阔叶林,海拔300~500米,面积10万余亩。

(8)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兴义地区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沿岸的季雨林,海拔300~600米,面积6万余亩。

(9)毕节地区威宁自治县的草海,海拔2300米,水域面积6万亩。

(10)安顺地区清镇县的红枫湖,海拔1150米,水域面积9万亩。

以上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应组织综合考察,提出建立保护区的详细报告书,待上级机关研究审批。

目前,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较乱,有的属林业部门,有的属科委系统。今后保护区会陆续筹建,应由环境保护局大自然保护处统一管理,拟建立的国家森林公园由园林局管理,并恢复原有的水土保持研究站。

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的研究。目前,可在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建立生态系统研究室,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与复杂性的研究对象,必须同3个方面相结合:

(1)宏观与微观结合。宏观与微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宏观研究是微观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微观研究又是宏观研究的基础,只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对整体和个别细致地了解。

(2)综合分析与单项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的分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既要了解重大理论问题和生产问题,又要求高度的科学综合,特别是生态系统更需要高度综合的研究,否则会产生片面观点,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遥感技术和数学模拟相结合。遥感技术对生态系统能做全面综合的观察,提供整个系统的概况,以便研究者了解每一因素在系统中的位置与特征,便于利用数学方式定量反映出来。数学模拟可用电子计算机演算,很快得出结果,还可进一步预测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措施。目前相关科技手段不发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总会在不久的将来利用仪器管理、监测生态环境。

总之,高原生态系统的管理是一项新兴的事业,需要摸索经验,不断改进创新,并逐步达到完善的地步,从而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为工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1] 南斯拉夫已分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赛哥维那(波黑)、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6个主权国家。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