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台湾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8916字

台湾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主要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社会繁荣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增加和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利用自然资源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所以造成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保护自然就越来越成为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人类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在前言中提出“人类在谋求经济发展和享受自然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这一实际情况及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而且还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这是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宗旨。如果开发的目的是取得社会经济福利,那么保护的目的则是保证地球能够永续开发利用,并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

上述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对于台湾省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和必要。现就台湾的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论述如下。

一、自然保护

台湾地处热带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气候终年高温湿润,境内山峦重叠,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31座,垂直分化多样,因而自然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宝岛”之称。然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在地质构造上,台湾是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的组成部分,是强烈活动的断褶构造带,长期以来虽无火山喷发活动,但大屯火山区的硫气孔仍然活动。台湾地震频繁,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灾害。而且台湾又是我国沿海遭受台风侵袭最多的地区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危害极大,加之森林遭到砍伐,水土流失加剧,城市工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有鉴于此,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重视自然保护工作,在预防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森林资源保护

台湾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86.5万公顷,蓄积量3.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

然而台湾森林资源砍伐破坏较大,近40年来年伐量在70万~100万立方米,最高的1971年达176万立方米。1958年售给韩国57万根枕木,砍伐优材原木80万根之多。鉴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台湾农村复兴委员会邀请中外专家就森林现状、土地利用、林木砍伐等检讨林政之得失,于1959年制订《台湾林业政策及经营方针》,强调维护森林覆被率,加强水土保持,保护森林资源,实乃当务之急。其要点为森林资源应以国土保安为长远利益目标,不宜以开发森林赚取财源为目的,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保安林区域范围应再扩大,着重治山防洪,主要溪流两岸种植50米宽的防护林带,年伐木面积不超过1.2万公顷,造林面积3万公顷等,以后各年均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林业法规之制度与贯彻也比较得力,1966年拟定了《森林法修正草案》并颁布《森林法施行细则》《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公私有林采伐查验规则》等5种法规,以应林业管理及森林资源保护的需要。

(二)生物资源保护

台湾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台湾特有种。动物资源中淡水鱼类86种,其中50%为特有种;两栖类26种,特有种3种;蜥蝎类23种,特有种9种;鸟类394种,特有种16种;大型哺乳动物62种,特有种13种。目前,濒临绝种的大型哺乳类有云豹、台湾黑熊、台湾鬃羚、麝香猫等6种,鸟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有黑尾长雉(Syrmaicuc mikado)、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褐头凤鹛(Yuhinn brunelceps)、黄胸薮鹛(Liocichia steerii)等20种。植物资源中,蕨类植物15科95属537种,种子植物199科1251属3674种。台湾特有种达1600余种,占植物总数的38%。目前,蕨类濒危种类有兰屿桫椤(Alsophila fenicis)、南洋木桫椤(A.loheri)、台湾水韭(lsoates taiwanensis)、莎草蕨(Actionstachys digitata)等37种,种子植物濒危种类有台湾苏铁(Cycas taiwaniana)、兰屿罗汉松(Podoearpus costalis)、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兰屿肉豆蔻(Myristica cagayanensis)、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台湾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c)、台湾一叶兰(Pleione formosana)等100种。

鉴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珍稀特有生物资源的消失,现已建立阳明山、玉山、垦丁、太鲁阁等4处自然公园及50处自然保护区(详见后述),以保护特殊生态环境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

(三)水土流失和洪水防治

台湾多山,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地势陡峻,河流短急,平均比降为1/39。坡度为17.5度~27.5度的土地占41.9%,27.5度~37.5度的土地占22%,山体岩层脆弱,易于风化。加之雨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3582毫米,雨势强劲,每遇台风暴雨,不但水土流失严重,且易泛滥成灾。1959年8月7日发生的暴雨,损坏农田3.6万公顷,酿成60年来严重灾害。对此,台湾山地农牧局与林务局共同实施治山防洪计划。1965年,筑拦河坝2.5万平方米,护岸坝1.7万平方米,堤坝1.2万平方米,1965—1975年上游治理工程十年计划,治理浊水溪、大甲溪、大安溪等河流10条,以及八卦山、宜兰、花莲、台东等受灾区域,完成拦沙坝385座,堤坝318座,潜坝108座,崩山处理43处。1976—1985年又完成22个集水区中下游的治理。这些工程发挥了防护的功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配合工程措施还采取了生物措施,进行防护林的营造,以治山防洪,1976年前共营造防护林429处,面积36.72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9.6%。其中,水源涵养林113处25.27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76处10.05万公顷,海岸防护林等140处1.4万公顷。1977—1983年又营造5.5万公顷防护林,主要配置在横贯公路及八大水库集水区。现在台湾防护林面积已达42.2万公顷,占森林防护森面积的22.6%,对台湾的治山防洪、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台风与地震的防护

台湾是常遭台风侵袭的地区,又是常有强烈地震发生的地区。据台湾气象局资料记录,破坏性的台风和地震平均每年出现各有1次以上。两者所造成的灾害轻重各有不同,对于生命的危害,地震甚于台风;对于房屋的破坏,台风甚于地震。据1984年资料,台风共发生7次,仅2次造成直接危害,6月13日的“海尔”台风带来大暴雨,3人死亡,7人失踪,26人受伤,海堤冲毁250米,屏东地区35%的蕉林倒伏。1984年发生有感地震77次,其中规模较大者15次,但造成的损失较小。

现在的科学水平不断发展,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是行之有效的。台湾已建立台风警报发布中心。台北与日本东京合作租用国际通信卫星电站,可直接获取亚洲地区及北半球气象资料,得以提高天气预报及台风警报之准确性与时效。每日实施24小时作业,直接接收美国绕极轨道气象卫星及日本同步卫星所发的信号,将气象卫星观测天气现象之时空变化摄取影像,处理分析,充分运用于台风预报以及预先防范,并建立地震遥测系统。台湾现有地震观测站17处,其中台中、花莲、台东、恒春、玉山鞍部5站属于世界标准测站,参与苏格兰国际地震中心观测;阿里山、大武、宜兰、台北等12站,已建立最新地震遥测系统,仪器倍率大,精密度高,已于1983年7月开始作业。资料传输迅速而精确,并利用台北、东京的气象通讯电路,与日本交换有关地震资料,可及早预报防范。

(五)环境污染的防治

台湾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全省设有112站进行落尘量监测,有117站进行悬浮微粒监测,有33站进行煤尘浓度监测。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贯彻低硫燃料政策,全省不准使用含硫量超过2%的燃料油,全面普查钢铁工业及水泥业之防尘防烟设备,不合规定者按日连续处罚,电力公司均已增加高效率的静电集尘器,加高烟囱达250米的国际标准,在3个核能电站设置487个监测取样站,随时监测辐射量,成立大发、湾里2处废五金处理区,专门集中处理废五金,以防露天燃烧五金造成的空气污染。

水污染防治方面,在台湾69条河川设置202个监测站,87条灌溉渠道设102个监测站,地下水系设94个监测站,定时采样2201个进行水质检验,并划定台北市区的淡水河为水污染管理区。对沿岸工业废水排放进行五梯次查验,在后劲溪设监测站21个,进行26项重金属水质检定。

垃圾处理方面,已完成台湾区域性垃圾处理计划。在77个乡镇建立垃圾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有:建立垃圾处理档案资料,制订处理规范,建造焚化处理设施,示范卫生掩埋场等。计划建立卫生掩埋场57处,充实垃圾机械设备64处,购置密封式垃圾车184辆。台北市每日分早、中、晚三班收集当天垃圾,全年处理垃圾78.5万吨、污泥8.9万吨。高雄市划分122个清洁区,日收集垃圾1100吨,在西南海滨大林埔建立垃圾处理场,年处理60万吨,产生海滨新生地16公顷。

二、自然保护区

台湾省的自然保护区为保持自然之区域,经过有关单位的规定,有一定的范围及特定保护对象的区域。选定自然保护区的依据为:

(1)保护区内最好保持为完全自然状态。

(2)保护区位置选择与现行经营计划冲突至最低。

(3)保护区地形设置具完整性与独立性,最好以集水区为界限。

(4)交通方便,便于调查、监视与学术研究。

(5)可包含于国家公园之内,为国家公园之一部分。

由此可知,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不仅可保护珍稀动植物,同时台湾独特的生态环境,如高山湖泊,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如热带海岸林等,都可定为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对象,并将台湾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分子予以划定保护,除成为供研究、教学的场所外,也可作为保存特有生物的基因库,以免因继续遭受人为的干扰而使宝贵的资源遭到灭绝。

台湾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及拟建立的保护区,如表一所列,重要的保护区将加以说明。

(一)拉拉山(达观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桃园、宜兰、台北交界处,面积6390公顷。保护区以拉拉山为中心,由札孔溪海拔600米至塔曼山海拔2129米。周围包括夫妇山(1869米,海拔,下同)、北插天山(1727米)、芦平山(1924米)、南插天山(1925米)、桧木山(1443米)等(图一)。山地岩石由砂石、页岩、石灰岩组成,土壤以黄棕色森林土及灰化土为主,植被为本省北部中低海拔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林下蕨类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区内有重要的红桧(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巨木群、台湾水青冈(Fagus hayatae)纯林及珍稀植物台湾吊钟花(Enkianthus perulatus)、长梗花冬青(Ilex taiwaneneis)、矮茎紫金牛(Ardisia orericaulis)、台湾黄檗(Phellodendron amutense var.wilsonii)、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kanehirzi)等。

(二)清水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花莲县苏花公路小清水至清水山,面积3820公顷(图二)。其东面临太平洋险阻之地清水断岩,西侧较为平缓,由海岸面起,至清水山顶最高海拔2407米,包括右岸山(1148米,海拔)、千里眼山(1623米,海拔)等。山地岩石属大南澳片岩中之变质石灰岩,发育最好的变质石灰岩就在这一区域。植被在海拔500米以下为亚热带两林,多榕属植物;海拔500~2000米为壳斗科,占优势的常绿阔叶林,在山坡陡峭的石灰岩上多分布台湾梣(Fraxnus formosana)、阿里山千金榆(Ulmus uyematsui)、灰毛槭(Acer hypoleucum)、台湾榉(Zelkova serrata var.tarokoensis)等,海拔2000米以上为针阔叶混交林。石灰岩植被中最稀有的是清水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 var.sukusiensis)灌丛,生长在海拔2150~2350米的滴水山顶南坡,面积0.4公顷,为主要保护树种。此外,尚有20余种珍稀植物,如清水女贞(Liguastrum seisuiensis)、清水马兰(Aster chingshuiensis)、清水金丝桃(Hypericum nakamurai)、凤凰山茶(Camellia hoyanensis)、太鲁阁绣线菊(Spiraea tarokoensis)、花莲铁苋(Acalypha suirebiensis)等。

表一 台湾已建成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

(注: 序 号保护区名称位 置面积或长度主要保护对象划定日期1淡水河口自然保护区台北县竹园淡水河口76.4公顷秋茄(水笔仔)红树林1982年7月2拉拉山(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宜兰、桃园、台北、三县交界6390公顷红桧巨木群、台湾水青冈1983年7月3清水山自然保护区花莲县小清水至清水山3820公顷岩溶亚热带雨林、清水圆柏拟 建4南湖大山自然保护区宜兰、花莲、台中三县交界60000公顷高山珍稀植物25种拟 建5南仁山自然保护区屏东县东南部3200公顷热带雨林、台湾蝴蝶兰拟 建6香蕉湾自然保护区屏东县南部四海岸沿海岸10千米海芒果、莲叶桐热带海岸林1982年7月7台湾苏铁自然保护区台东县鹿野溪及海岸山脉西侧328.5公顷台湾苏铁1982年7月8兰屿自然保护区兰屿岛4500公顷珍稀动植物,蝴蝶兰、金凤蝶1983年7月9鸳鸯湖自然保护区新竹、桃园、宜兰三县交界347公顷鸳鸯、东亚黑三棱1983年7月10能高山自然保护区南投县仁爱乡7434公顷珍稀植物肖楠、乌心石拟 建11独立山自然保护区宜兰县大同乡31公顷台湾猴、台湾猕猴1983年7月12兰阳溪口自然保护区宜兰县壮围乡、五结乡450公顷苍鹫、白琵鹭、丹顶鹤、白鹭、中白鹭1983年7月13官渡宫自然保护区台北县基隆河淡水河交界55公顷白鹭、中白鹭1983年7月14清水岩自然保护区彰化县员林镇社头乡南部160公顷鸟类、台湾暗蓝鹊、褐头凤鹊1983年7月15清水溪自然保护区南投县鹿谷乡12公顷河段鲮鱼、鲩鱼、虾类1981年9月16苏花海岸自然保护区宜兰县苏澳至花莲港104.5千米沿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1982年9月17花东海自然保护区花莲至台东海岸183.6千米沿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1982年9月18彰云嘉沿海自然保护区彰化大渡溪至嘉义北海港口101千米沿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1982年9月19东北角沿海自然保护区台北县水南洞至宜兰北港口66千米沿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1982年9月20垦丁沿海自然保护区垦丁沿海象山至佳乐水南仁湾14 900公顷沿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1982年9月21垦丁国家公园屏东县垦丁,台湾南端17 731公顷热带生态环境、热带动植物1984年1月22阳明山国家公园台北县北投,大屯火山草山28 400公顷火山、野柳富贵角海岸生态1985年9月23玉山国家公园南投县、嘉义县、高雄县三县交界105 490公顷高山生态系统、云冷杉林、红桧1985年4月24太鲁阁国家公园花莲县秀林山立雾溪峡谷92000公顷大理石峡谷、锥鹿大断岩1985年12月25双鬼湖自然保护区高雄、屏东、台东交界,浊口溪源头36000公顷高山湖泊、台湾杉原始林拟 建)

续表

(注: 序 号保护区名称位 置面积或长度主要保护对象划定日期26哈盆自然保护区台北、宜兰交界处常绿阔叶林、野生动物未 详27坪林台湾油杉自然保护区台北县坪林37.7公顷台北油杉未 详28北插天山自然保护区桃园县北插天山350公顷台湾水青冈群落未 详29观雾台湾檫木自然保护区苗栗县观雾山20公顷台湾檫木群落未 详30大霸尖山自然保护区新竹苗栗交界大霸尖山100公顷台湾冷杉、帝雉未 详31火炎山自然保护区苗栗县火炎山60公顷马尾山原生林未 详32雪山自然保护区苗栗、台中交界处雪山2992公顷香枸、针阔叶原始林未 详33二水台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彰化县二水乡91公顷台湾猕猴未 详34普兴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彰化县田中镇普兴乡117.5公顷羊及其他野生动物未 详35水尾鹭鸶自然保护区台中县外埔乡水尾村5公顷黄头鹭、小白鹭、夜鹭未 详36武陵(梨山)自然保护区台中县武陵七家湾溪流400公顷樱花钩吻蛙未 详37阿里山自然保护区嘉义县阿里山1295.5公顷台湾花柏、台湾扁柏未 详38阿里山一叶兰自然保护区阿里山36林班46.7公顷台湾一叶兰未 详39八通关自然保护区玉山八通关5570公顷台湾云杉、野生动物未 详40出云山自然保护区台东高雄交界出云山5848.7公顷常绿林、鸟类、野生动物未 详41雾头山自然保护区屏东、台东交界雾头山9500公顷森林生态系统未 详42北大武山自然保护区屏东、台东交界北大武山390公顷针阔叶混交林未 详43浸水营自然保护区屏东、台东交界浸水营432公顷台湾杪椤、黑杪椤未 详44台东台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台东县关山林区管理处7林班368公顷台湾猕猴、老鹰未 详45关山自然保护区高雄、台东交界关山28公顷台湾核桃、台湾海棠未 详46大武山自然保护区屏东、台东交界大武山88公顷台湾穗花杉、台湾油杉未 详47海岸山脉自然保护区台东县海岸山脉1779公顷台湾长鬃山羊、朱丽、常绿林未 详48玉里自然保护区花莲县玉里350公顷台湾杉、野生动物未 详49南溪自然保护区宜兰县西澳乡460公顷湖泊水生物、鸟类未 详50乌石鼻自然保护区宜兰县南澳乡乌石鼻110公顷海岸林未 详51翠峰湖自然保护区宜兰县翠峰湖25公顷鸟类、蛙类、水鸭未 详52大屯、两面山自然保护区包括在阳明山国家公园内蝴 蝶未 详)

(注: 图一 拉拉山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三)南湖大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宜兰、花莲与台中三县交界的中央山脉北段,面积60000公顷(图三),包括多加屯山(2793米,海拔,下同)、中央尖山(3703米)、三池山(2918米)、西吉南山(2693米)、南湖东山(3637米)、南湖北山(3535米)等。山地岩石属第三纪中新世或古新世黏板岩,地貌上受冰川影响,遗留有冰斗及圈谷。南湖大山最高峰海拔3778米,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冬季降雪,积雪期达2个月。植被类型有冰亚高山针叶林、高山杜鹃林、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等。南湖大山是冰河时期许多寒带植物的庇护所,又因所处环境不同,地理间隔常与原种甚不相同,甚至成为新种。故本区珍稀种类特别多,计有25种定为南湖大山种名,如南湖大山柳叶菜(Epilobium nankotaizanensis)、南湖大山附地菜(Trigonotis nankotaizanensis)、南湖大山黄芪(Astragalus nankotaizanensis)、南湖大山猪殃殃(Galium nankotaizanensis)、南湖大山羊茅(Festuca nankotaizanensis)、南湖大山毛茛(Rarmnculus nankotaizanensis)等。此外,玉山圆柏林、高山流石滩植被、南湖杜鹃灌丛、原始的台湾冷杉、台湾云杉、台湾铁杉林都是极为珍贵的类型。

(注: 图二 清水山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注: 图三 南湖大山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四)南仁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屏东县南部东侧,面临太平洋的九棚至港口溪,面积3200公顷(图四)。包括九棚山(351米,海拔,下同)、万里得山(526米)、满州山(387米)、猪老束山(411米)、坤亦山(868米)。保护区内自海滨西向内陆,有纵横交错的低山及丘陵,其间散布少许湖沼及小溪流。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年降水量沿海1900毫米,内陆山地达36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干旱。土壤为轻黏性红壤,pH值5~6,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系台湾热带雨林保存最好的地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86科688属1179种,珍贵稀有植物有20余种,如恒春福木(Garcinia rnulgiflora)、恒春蒲桃(Syzygium kuskusense)、台湾灰木(Symplocos formosana)、台湾美蒂花(Medinilla formosana)、南仁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parxigemma)等。

(注: 图四 南仁山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五)双鬼湖自然保护区

“双鬼湖”系指大鬼湖(即他罗玛琳池)、小鬼湖(即巴油池)而言。前者位于中央山脉高雄与台东县交界之浊口溪源头,后者位于屏东与台东县交界之隘寮北溪源头。双鬼湖地处偏野深山,林木苍翠,湖水清澈,野生动物极多,景色极为秀丽。保护区范围(图五)包括大母母山(2424米,海拔,下同)、林怕拉怕拉山(2433米)、欢喜山(2326米)、遥拜山(2415米)、大浦山(2377米)、知本主山(2229米)、雾头山(2735米)等。区内雨量为全省最丰沛的山区之一,原始森林保存最为完好,海拔800~2400米全为原始森林覆盖,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类型,特别是巴油池东北部保存的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林最为珍贵。双鬼湖为拟建的自然保护区,设置的目的在于保护台湾最原始的高山湖泊生态环境及周围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以及稀有珍贵植物,如高雄灰木(Symplocos koshunensis)、蜜毛灰木 (S.trichoclada)、巨叶花远志(Polygala arcuata)、阿里山冬青(Ilex arisanensis),波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repandae folia)、柳叶石栎(Lithocarpus dodonaeifolia)、屏东花椒(Zanthoxylum pistacliflorum)等。

(注: 图五 拟建的双鬼湖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