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英梵净山植物地理考察小记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587字

中英梵净山植物地理考察小记

1985年9月中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地植物研究室陈伟烈来函通知,英国皇家邱植物园(简称“邱园”)专家将于10月中旬来贵州梵净山进行植物地理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希望由我负责主持考察队。英国来3位专家,北京植物所来3位专家(其中1位翻译),贵州省也派3位专家,共同组建成中英植物地理考察队。考察时间定在当月中旬,共计10天。费用全部由英国方面承担。当时,我除在地理系担任硕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外,并任贵州省科委主任。因此,我征得学校同意,即回信愿意办好此事。

请示校领导与省外事办后,便与省科学院商量,贵州省方面由科学院向应海副研究员(植物生态)、王培善副研究员(蕨类植物)以及我(植物地理)3人参加。并带上青年教师杨龙、生态地物方向研究生姜铭一同前往。

10月5日,英国邱园植物标本馆原馆长拉塞尔博士(园艺设计),现任正副标本馆长希蒙斯博士(草本分类)、佛列格勒博士(树木分类),由北京所陈伟烈副研究员(植物地理)、吉占和副研究员(兰科分类)、傅燕凤(翻译)陪同到贵州省,由省科委外事处接待后到达梵净山,住在省科学院所设的梵净山生态站。

考察团由江口黑湾河登山,经马漕河、鸡冠峰、鱼凹、茴香坪到达山峰金顶。一路上风景优美、气象万千。山坡上丛林密布,林中鸟语花香,山中群峰高耸、飞瀑下泻,巍峨壮观。

梵净山植被丰茂,森林乔灌木有70多科175属406种。樟、楠、栲、琼楠、木荷、青冈等常绿树高大挺直;崖豆、藤檀、瓜馥木、猕猴桃、藤本植物缠树爬崖;草本蕨类郁郁葱葱,真是植物宝库,名不虚传。

(注: 1985年在梵净山野外考察)

(注: 英国邱园专家来贵州省梵净山调查后,到贵州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

左起:希蒙斯、黄威廉、拉赛尔、向应海、佛列格勒)

此次考察大家相处融洽,有说有笑,十分开心。某天我们在林下看见贵州省有名的折耳根,又名蕺菜、鱼腥草,可以吃,是民间草药,能清热解毒、治肺病等。然而说不出拉丁名,英国专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大家正在着急,翻译也在一旁犯愁。我见状就帮忙翻译说:“That is a Houttuynia cordata(鱼腥草)。”英国喜欢草本植物的希蒙斯特别高兴地说:“太奇妙了,这就是鱼腥草,今天终于见到了!”

(注: 1985年10月与英国邱园专家西蒙斯(左二)、佛列格勒(右)交谈于贵州梵净山黑湾河生态站)

考察的10天很快过去了,大家要下山了。我即兴赠英国专家诗一首:

英国专家非常高兴,也即兴回送了他们的赠言。在梵净山相处的10天,中外科学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0月20日,贵州师范大学专门请英国专家来学校做学术交流。在数学楼的公共教室里,拉塞尔做了“英国邱植物园概况”,希蒙斯做了“英国邱园杜鹃花引种栽培”,佛列格勒做了“巴西热带植物”3场学术报告,生物系和地理系师生听了都感到收获颇丰。

1985年10月21日,《贵州日报》头版还做了《‘中英科学家联合考察梵净山野生植物’在师大做学术的报告会》报道。


[1] 1982年《梵净山综合考察集》出版后,英、德、澳等8国科学家纷纷要求来梵净山考察,贵州省科委最后批准英国邱园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来贵州省考察。

[2] 梵净山最高金顶海拔2452米,有九条河发于金顶,即牛尾河、太平河、黑湾河、闵孝河、映桃河、普觉河、松涛河、车坝河。

[3] 每当雨后放晴,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阳光从背后照射入前方投影中,就会见云雾之中自己的身影,身边绕着外红内紫的光环,即俗称的“佛光”。

[4] 梵净山有名的黔金丝猴(Rhinoplthecus rorelland brelichi

[5] 珙桐(Dividi involurota)又称鸽子树,梵净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梵净山有名的珍稀植物,较为少见,满山遍野似有夸张。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