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序言
生态经济学是近20年来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这一学科概念的提出,首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他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重要论文,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缺陷等,做了创见性的论述。鲍尔丁还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宇宙飞船经济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有分量的生态经济学著作不断涌现,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弗莱德·辛格和哈雷森·布朗分别发表3篇重要论文,从生产力方面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后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发表了生态经济名著《生存的蓝图》。1976年日本学者坂本藤良所著的世界第一部《生态经济学》专著问世,奠定了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由于这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普遍关注,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转入与其相近学科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来,并且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使这门新兴学科得以较快地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了这门学科的探索和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正逐步创立。1980年,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倡导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两大矛盾,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浪费、食物不足、人口剧增之间的矛盾,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两种矛盾不断加剧。前一矛盾体现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后一矛盾体现了两类世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两个矛盾相互影响,扭结在一起,都不能独立于国际经济关系之外。发达国家有其雄厚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实力,在全球加速资源开发,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并转嫁给不发达国家,同时这些国家自身的债台高筑、贸易出超、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经济后果。不发达国家人口迅速增长,食物不足,经济、科技、文化落后,虽有丰富的资源,却不能合理开发。面对如此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和棘手的各国内部经济形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开始关注世界的未来及其发展战略,兴起一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热,从而都要建立起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控制好这个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
贵州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干梅同志,是我国较早研究生态经济学的专家之一,他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近10年来发表了50多篇论文,为探讨解决上述有关问题,完成了《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①导论部分,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产生、发展过程;国外学者代表性的观点评述,我国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②基本理论部分,着重论述系统结构的基本成分及组合原理,主体网络结构形成,优化结构的原理、方法;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内容、表现形式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遵循和运用生态经济规律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③实践应用部分,是该书的主体内容,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建设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做了论述和探索,包括生态经济区的类型、特征、划分方法,区域的整治与开发;生态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建设生态农业的一般原理、方法,典型实例剖析;森林生态经济;庭院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人类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并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和农村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本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突出特色,在生态经济理论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在运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作者发表的有关论文曾引起同行学者的较大反响,被认为是具有创见性的理论研究。同时,又紧密联系经济建设实际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应用有关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实践,这在已经出版的生态经济学著作中尚不多见,实属难能可贵,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经济的研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因而不愧为一本好书。本书对于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生态学及有关学科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均有学习参考价值。
本人曾研究过植物生态、森林生态与草场生态,但对于生态经济学尚属门外汉,对于本书之著作有深切嘤鸣之感,今于即将刊印出版之际,乐致数语,以为之序,尚需同好者共为勉之。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