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喀斯特植被及其环境保护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0137字

贵州喀斯特植被及其环境保护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省份之一,全省约有73%的地区有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由于石山基岩裸露,岩石透水、渗水作用强,保水、贮水力差,且土层多浅薄,有的地段仅在石隙、石缝中有少量土壤,因此形成了干旱、瘠薄的特殊环境。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称为喀斯特植被(或者熔岩植被、石灰岩植被)。

贵州省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多样,区系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是极为贵重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喀斯特植被多发育在岩石大量裸露、土层十分浅薄的丘陵、山地上,各种植被类型(喀斯特森林、喀斯特藤刺灌丛及喀斯特草坡)在地表的覆盖对于石质山地的水土保持、喀斯特地区水源涵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喀斯特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常常是重要的风景林、防护林,它们在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工矿企业的生产条件、减轻“三废”污染、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喀斯特植被,加强对喀斯特植被及其环境的保护,以促进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和发展,是喀斯特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拟就贵州省主要喀斯特植被类型,喀斯特植被发育的环境特点及喀斯特植被的保护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喀斯特植被的主要类型

贵州喀斯特植被主要有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半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藤刺灌丛、肉质灌丛及禾草草坡等类型。现简略概述如下:

(一)季雨林

主要分布在南部南、北盘江以及红水河、漕渡河一带石灰岩低山丘陵局部地区,海拔500~800米。环境特点是高温、阴湿,石灰岩上常年滴水,每年干湿季比较明显。群落外貌上林冠参差不齐,层次较多,杂草丛生,藤萝缠绕密布。林下灌木及草本稀少,岩石上多附寄生植物,而树干上较少。树根多露于岩石外部,呈网状分布;树种复杂,主要为常绿种类,落叶树种亦不少。一般乔木层高12~16米,胸径20~30厘米。因森林破坏较严重,故残存不多。常见的种类有榕树(Ficus retusa)、毛麻楝(Chukras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伊桐(Itoa orientalis)、琼楠(Beilschmiedia intermedia)、云南石梓(Gmelia arborea)等。林下灌木一般高1~3米,覆盖稀疏,覆盖度15%~20%,主要种类有交趾山黄皮(Randia cociachinensis)、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灰毛浆果栋(Cipadessa pcinerascens)及榕属多种。草本植物在岩隙间、石缝中生长较多,其余地段零星稀疏分布。藤木及附生、寄生植物多缠绕树上,有的附生在树皮上,偶尔在较大的树上,可见到附生的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巴岩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等大型附生蕨类,亦有多种兰科植物。

(二)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中、黔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海拔在700~1100米的山地上,一般以常绿阔叶树为主,亦夹有多种落叶树种分布。因多分布在人烟比较密集的地区,故遭到的破坏很大,原生林保存不多,仅在寺庙附近或村寨附近破坏较少之处有局部残存。环境特征是雨量充足,湿度较大,黑色石灰土表土肥厚松软。林冠呈波浪形,层次明显。一般高12~15米,胸径20~30厘米;林下灌木草木较多。常见的主要种类有:青冈栎、石斑木(Rhaphiobpis)、椤木石楠、细叶青冈、云南樟、贵州泡花树(Meliosma henryi)、虎皮楠(Daphniphylla moldhami)、女贞、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等,有时混生有喜钙的落叶树种,如黄连木、鹅耳枥多种、黄檀(Dalbargia hupeana)、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朴树、珊瑚朴、刺楸(Kalopanax pictus)等。林下灌木在局部地区覆盖度较大,可达50%的覆盖面积,局部灌木又很稀疏,一般高1~2米。草本植物多成丛生长,较稀疏,一般高仅30~60厘米。

(三)半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300米的石灰岩山地阴坡、村落或庙宇附近保护较好之地,以中部、北部及安顺、黔西一带较多。群落树种系常绿的壳斗科、樟科及落叶的桦木科、胡桃科、榆科等乔木。第一层乔木高达15米,因系石灰岩钙质土,林下灌木喜酸的种属特少,多是一些好钙的种类,常见到的常绿植物有青冈栎、细叶青冈、乌冈栎(Qucercus phillyraeoide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云南樟、红果楠(Actinodaphne cupular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落叶树种则以鹅耳枥、化香树、多种槭树、黄连木、梾木(Cornus macrophylla)、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灯台树(Cornus mdcrophylla)等较为常见。林下灌木一般高仅1米左右,覆盖度20%~30%。草本植物常呈小群聚生长,高仅30~40厘米。在林下裸露的岩石上,常有多种蕨类附生其上,缠绕攀缘的藤本植物较多。

(四)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中部、东北部一带的石灰岩山坡上,以贵阳附近、安顺、遵义、黄平、凯里等地较多,一般在海拔1100~1500米处。群落树种系由落叶阔叶树种组成,最多的是鹅耳枥、化香树,局部地区(如贵阳黔灵山、东山)鹅耳枥成纯林,常绿树较少。一般呈单株或一种优势占据一片地区。乔木层一般高10~12米,覆盖度为26%~35%。贵阳黔灵山以云贵鹅耳枥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乔木层中以鹅耳枥占绝对优势,林冠呈锯齿形,树冠开展如伞状略相衔接,平均高度18米,胸径28~60厘米,平均27厘米,覆盖度70%左右。此外,尚有化香树、灯台树、朴树、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岩生红豆树、椤木等,一般高8~10米。林下灌木稀疏分布,局部地段较为集中,一般高1米左右,覆盖度为30%~35%。草本植物覆盖度不大,有时成丛生长,高仅20~40厘米。

(五)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黔东北、黔北、黔中石灰岩山地上,一般多在海拔700~1000米处。土壤大多是黑色石灰岩土及中性棕色土,石灰岩露头较多,群落树种系由柏木组成。高度多在10~15米,亦有阔叶林混生。以柏木为主的针叶林多半系阔叶林破坏后,天然更新或由人工栽培养护而成。但在人为的破坏干扰下,林木多半稀疏,覆盖度25%~35%。常见的乔木有:柏木、光皮桦、黄连木、化香树、朴树、大叶女贞、珊瑚朴,铁仔叶栎(Quercus myrsinaefolia)、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常见的灌木高1~2米,覆盖度50%~60%,种类极多。林下植物以莎草科、菊科、禾本科植物为主,高50~100厘米,覆度20%~40%。藤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一般多细小,常为草质茎。

(六)藤刺灌丛

常见到的有3种:

1.龙须藤、樟叶荚蒾群落

本群落主要分布在三都、荔波、罗甸、紫云、望谟等气温较高地区,石灰岩露头多,人为破坏较大之地区,海拔在400~800米,环境特点是水分缺乏,土少石多,水分易渗透,石隙石缝普遍。群落的种类成分很复杂,多系一些灌木及具刺藤本,草本植物较少,以多汁种类占优势。常见的藤灌种类有: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樟叶荚蒾、老鸦豆(Mucuna bridwoodiana)、大果鸡血藤(Millettia oosperma)、心叶微花藤、榴枝微花藤、石苹婆(Slereulia euosma)、小叶莱江藤(Brandisia hancei)、莱江藤(B.discolor)、柄瓣木(Tirpitztia sinensis)、大叶紫珠(Calicarpa macrophylla)、翼核木(Ventila goleiocarpa)、纤齿罗伞(Brassaiopsis ailiata)等。在石灰岩上还附生有一些天南星科藤本与其他藤本植物。

2.仙人掌、量天尺群落

本群落主要分布在南部南、北盘江及红水河一带的支流石灰岩干热河谷,乱石露头较多,海拔400~700米之地,在册亨之冗渡、冗贝,罗甸之沫阳、荔波之茂兰,兴义之箐口、巴结,望谟之渡邑、昂武等地皆有分布。群落生境干热,旱季长,且有季风影响,石多土薄,以肉质和多汁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仙人掌最多,想系栽培而繁衍为野生者,尚有一些藤刺灌木混生其间。常见的种类有:仙人掌(Opuntia mlonacantha)、量天尺(Hylocercus undatus)、刺桐(Erythina indica)、霸王鞭(Euphortia royleana)、麻疯树(Jatropha curcus,多在村寨附近)、灰毛浆果楝、翼核木、大叶菝葜、蒴莲、柄瓣木等。多浆汁的草本植物常有:马齿苋、多种景天、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岩白菜、伽蓝菜、落地生根等。

3.悬钩子、小果蔷薇群落

本群落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北、黔东、黔西南等石灰岩地,系受到人力的破坏形成的。在石灰岩露头较多的石隙缝间,土层较薄之处普遍分布。群落系由有刺或攀缘的灌木以及许多石灰岩地区常见的好钙性灌木组成。结构杂乱,群众俗称“刺笼笼”,乔木极少,亦有些地区有以化香树、盐肤木等组成的萌生灌丛,刺灌木较少。常见的种类有:小果蔷薇(Rosa microcarpa)、金樱子、野蔷薇、多种悬钩子、红子、盐肤木、化香、铁仔、竹叶椒、兴山绣球、马桑、白背荚蒾、算盘珠、岩枣、南天竹等。草本植物常见到的多半与前者相同。

(七)禾草草坡

1.五节芒、荩草、蕨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黔中、黔东北等地石灰岩山中部和上部地区,海拔800~1500米,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肥厚。主要系禾本科及一些蕨类植物组成,亦杂有少量灌木。草类一般高1~1.5米,覆盖度一般在30%~50%。常见的种类有:五节芒、荩草、扭黄茅、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orum)、石珍芒(Arundinella nepalensis)、拟金茅(Euialia spiciose)、白茅、鸭嘴草、孔隐草、金丝草、野棉花、青蒿草、蕨、金星蕨、蜈蚣草、铁线蕨。在草丛中常伴生有少数灌木,主要种类有:大叶紫珠、圆叶乌桕、小雀花(Campylotropis polyantha)、算盘珠、山麻杆、竹叶椒、无刺鼠李(Rhamnus esguasolii)、铁仔、山胡椒、白马骨、老鼠刺。

2.细柄草、蕨、菅草群落

本群落分布的地区相当广泛,在黔中、黔南、黔西南、黔北、黔东北等全省各处的石灰岩山坡上均能见到。群落是经过强度砍伐烧山破坏后形成的,由于烧山的强度和次数不同,各地组成成分亦有一些差别。主要系由中生性草本植物组成,在多年遭到烧山的地方,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木本极少。破坏较弱之地,有灌木生长,其高度多不超过1米。一般将南方山地的此种草本植被称为“草坡”。常见的种类有:芒、蕨、四脉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菅草、扭黄茅、细柄草、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e)、白茅、孔隐草、荩草、鼠尾粟、马料草、毛蕨(Cyclosorus acurainatus)、肋毛蕨(Ctenitis rhodolepis)、蜈蚣草、镰狗脊、水龙骨、岩姜、铁角蕨、贯众、杜氏粉背蕨(Alcurttopteris duclouxii)。山地上还有一些灌木及小灌木,常见的有:盐肤木、铁仔、黑汉条(Viburnum utile)、冻绿、山楂、山绿柴(Rhamnus globosa)、岩枣、算盘珠、德氏柳(Salix delavayana)、小金丝桃、马棘、川榛、朝天罐、铁扫把等。

二、喀斯特植被的环境特点

贵州上述的喀斯特植被类型,由于发育在纬度低、海拔高、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高原山地,加之喀斯特化的深刻影响,致使其自热环境条件非常特殊,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水热条件的优裕性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高原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具有温度高、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省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南部罗甸及红水河一带,尚可达19摄氏度,≥10摄氏度积温在6000摄氏度以上,热量条件较好。年降水量多在1000~1200毫米,雨日较多(常在140~200天),相对湿度大,常在80%以上,而且降雨的80%都集中在每年的6~8月,形成水热同期的分布特点。由于水热条件的优裕,致使喀斯特植被在本省得到充分的发育,在南部发育成了热带性的喀斯特季雨林,其种类成分的丰富,群落结构的复杂,都充分反映了水热条件优裕之特点。南部以仙人掌、量天尺为主的肉质多浆灌丛的发育,也是热量条件良好的标志。在中部、东部发育了亚热带喀斯特常绿阔叶林,其群落的组成种类及其结构都明显地带有亚热带地带性特征。此外,尚有喀斯特半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及禾本草坡等多种类型。水热条件的优裕,是本省喀斯特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的重要原因。

(二)地貌形态的多样性

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多样,地表的石芽、漏斗、竖井、干谷、坟丘、孤峰、槽谷、峰林、峰丛、喀斯特悬谷、盆地、坡立谷、洼地等各种形态应有尽有。但是,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夷平面和不同性质的阶地上,由于光照条件好,土层较厚,水源充足,引用便利,农业利用条件较为优越,故多开辟为农耕地。而在地势较陡的峰林、峰丛、孤峰及坟丘等地貌形态上,则是各类喀斯特植被发育的环境。如本省常见的石灰岩孤峰上的风景林,就是喀斯特常绿林或半常绿林;在南部的喀斯特低丘,多发育为季雨林;干热河谷形成喀斯特肉质藤刺灌丛;各类性质不同的喀斯特灌丛、草坡,多发育在喀斯特山丘之上。由于喀斯特植被生境的地貌形态多是各种不同性质的正地形——山和丘,这种地貌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地热较高,坡度较陡,土壤侵蚀强烈,土壤物质易受到淋溶,地下水埋藏较深,地表径流较大,温度与光照的空间差异明显等特征,导致了喀斯特植被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使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和更新更为困难。

(三)土壤的富钙性

喀斯特这一自然现象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类岩石与侵蚀性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在发育过程中,也必然受碳酸盐类基岩及其风化母质的影响,从而形成含有大量碳酸钙的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及红色石灰土等)。黑色石灰土及黄色石灰土主要在喀斯特高原面,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林或半常绿林下;红色石灰土主要在南部河谷季雨林下;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及西部海拔1400~1900米的大娄山、乌蒙山的常绿落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在黑色石灰土等土壤的表层,碳酸钙可占23.87%,底层占73.92%。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游离的碳酸钙,故代换性盐基组成中以钙离子为主,其质量分数为0.01~0.25,盐基饱和度常达60%以上,土壤溶液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由于土壤富含钙离子,所以,使喀斯特植被的种类组成中以钙质土植物占明显优势。长江流域的钙质土植物有柏木、南天竹、马桑、鹅耳枥、花香、月月青,以及蜈蚣草、贯众、石韦等蕨类植物。喀斯特地区土壤富钙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选择绿化造林树种时,必须注意树种的生态特性,尤其应注意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适应能力,应该选择那些喜钙或适钙性较强的种类。

(四)喀斯特的干旱性

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气候条件下,溶蚀作用非常强烈,在喀斯特化过程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同时,还在碳酸盐类岩石表面,沿节理形成石缝、石隙和石沟等,在碳酸盐岩石内,又形成许多溶洞。降雨时,地表水常很快沿石缝、石隙、石沟形成地表径流,并沿石灰岩节理渗漏,或由大小不等的溶洞、落水洞流入地下,形成伏流。加之山岭、丘陵、石峰等正地形本身所具有的土层浅薄、地下水埋藏较深、基岩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等特点,从而形成喀斯特植被环境中特殊的“喀斯特干旱”现象。此外,在喀斯特地貌和基质的作用下,局部气候的昼夜温差较大,地表蒸发较强烈,这更加强化了植被生境的干旱情况,使喀斯特植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旱生性。植被则多具有耐旱的适应特征,有的叶小而硬,角质层加厚,如铁仔、岩枣;有的茎叶具刺,如竹叶椒、悬钩子;有的茎或叶内质肥厚,形成贮水组织,如仙人掌、岩豇豆;有的为硬叶具刺藤木,如小果蔷薇、雀梅藤等。

三、喀斯特植被的环境保护

喀斯特植被是喀斯特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它对于喀斯特地区水土的保持,水源的涵养,气候的调节,生态平衡的维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城镇及工矿附近的喀斯特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还具有减轻“三废”污染、减弱噪音干扰、改善和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等作用。因此,对喀斯特植被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因素,要扬长避短,目前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各种类型的喀斯特植被及植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维持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平衡,提高喀斯特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喀斯特植被的保护,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在喀斯特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或有其他特殊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存在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我省边远喀斯特地区,由于山岭重重,交通不便,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小,致使一些喀斯森林植被至今仍保存完好。如荔波县的茂兰,在喀斯特山地上发育了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主要种属有青冈栎(Cyclobalanopsis)、栲(Castanopsis)、润楠(Machilus)、楠木(Phoebe)、黄肉楠(Aetinodaphne)、琼楠(Beilschmiedia)、樟(Cinnamomum)、木莲(Manglietia)等,此外还有许多珍稀植物生长,如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铁杉(Tsuga chinensis)、短叶黄杉(Pseudotsaga brebifolia)、贵州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 var. guizhouensis)、广东五针松(Pinus kwangtongensis)等。其区系成分的复杂与种类的丰富,在国内都是少见的,因此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此外,在黔南罗甸、册亨尚有残存的季雨林,黔中贵阳黔灵山残存的常绿阔叶林,以及在黄平飞云洞、镇远青龙洞附近残存的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加上奇妙的石灰岩溶洞,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因而均可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边界,加强对喀斯特森林及其自然环境的保护。

除森林植被外,一些其他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在我省分布较少,形成较为特殊的喀斯特景观。如罗甸、望谟一带喀斯特丘陵以仙人掌、量天尺为主的肉质多浆灌木群落,兴义箐口等地的贵州苏铁群落等,也都具有保护价值,也宜建立小型自然保护区。对于十分典型的部分普遍分布的喀斯特植被,如火棘、小果蔷薇、悬钩子等为主的藤刺灌丛,也可选择局部生境典型、植被发育良好的地段,作为典型的喀斯特环境加以保护。

(二)在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的喀斯特山地,宜采用封山育林措施,以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在我省喀斯特地区,多数丘陵山地由于长期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植被严重地遭到破坏,处处呈现出“童山濯濯”、岩石裸露的现象,仅在石隙、石缝中有少数耐旱性的灌木和禾草生长。然而,地处亚热带的贵州喀斯特山地,水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根据植被演替的规律,在无人为活动的干扰下,现存的喀斯特灌丛、灌草丛可顺向演替为不同类型的喀斯特森林。当然,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据调查:黔东的黄平、凯里、麻江等地白云质石灰岩山地,在无人、畜破坏和山林火灾的情况下,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由草坡演替为藤刺灌丛,8~10年,再由藤刺灌丛演替为萌生灌丛,约7年时间,由萌生灌丛演替到疏林防护林需7~10年,进而长成喀斯特森林大约需9年时间,即由灌丛草坡演替为森林,前后共需30~35年时间 [1] 。在贵阳地区的十一洞,封山前的石质次生裸地,经过20年的封禁,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复,主要灌木月月青、化香树,每亩达240株,月月青平均高4米,胸径4厘米,并且开始出现栎类、杨树等乔木树种,植被的总覆盖率达95%。南岳山在石质次生裸地上,只经过4年就已恢复为灌丛,主要有月月青、火棘、马桑、野花椒、铁仔等,每亩约400丛,总覆盖率达60% [2] 。贵阳市从1980年以来,先后在两城区封山育林8000余亩,凡是已封山育林的山头,如三桥、改茶、雅关、偏坡、安井、四方河、交椅山筹,仅几年时间,就恢复为月月青、化香树、野花椒、火棘、构树等比较耐旱性的阳性灌丛,如果在石质山地的下部土层较深厚的地方,植被的恢复可以更快。可见,只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终止外界(人为因素)的破坏,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得到自然恢复的。所以,封山育林是喀斯特地区促进植被自然恢复,进而改变喀斯特环境的重要措施,宜在喀斯特地区普遍采用。

(三)合理利用喀斯特植被资源

由于喀斯特丘陵山地在贵州省分布十分广泛,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全部采取封禁措施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是如此。但是在利用喀斯特丘陵、山地时,必须杜绝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式”利用,而应强调合理利用。为此,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控制采薪、割草、放牧等农事活动的频度,使喀斯特植被有自然更新的可能

贵州省喀斯特丘陵山地常常是农村采薪的基地,农民称之为“柴山”,尤其在缺煤地区,频繁地采薪严重地破坏了植被天然更新,使植被发生逆向演替。在黔东、黔南的凯里、麻江、黄平、独山等地的白云质石灰岩下,生长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龙须草,是良好的造纸原料,是附近造纸厂收购的对象。部分农民大量强度刈割,严重影响龙须草更新。此外,在部分地区也有放牧山羊、牛、马等大牲畜过度的现象。上述采薪、割草、放牧等农事活动的过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喀斯特植被的更新,严重的地区还会出现植被衰退,发生逆向演替的情况。因此,控制釆薪、割草与放牧的频度,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划出一定比例的喀斯特丘陵山地作为植被恢复区,在一定时间内不准进行上述农事活动,以促进植被的自然更新,从而保证喀斯特植被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2.严禁盲目垦荒及放火烧山

贵州省的喀斯特丘陵山地,在多数情况下土层都十分浅薄,仅在少数地段的石隙、石缝中发育有黑色石灰土,群众称为“石旮旯土”。这类土壤虽有一定的肥力,可以农耕、栽培作物。但是从环境学的观点来看,垦荒农耕是得不偿失、弊多利少的。因为在喀斯特丘陵山地进行垦荒,就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进而破坏喀斯特环境的生态平衡。而且这种失调的现象一旦发生,几乎就很难逆转,而且是恶性循环,使这种生态性灾难更趋严重。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应严禁盲目垦荒扩大耕地,而应多提倡在原有耕地上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此外,黔南、黔西南地区,在盲目垦荒的同时,还常伴随放火烧山的情况发生。放火烧山往往造成山外火灾,使喀斯特植被遭到更为严重破坏,因此,也应严加禁止。

3.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树种,植树造林,加快喀斯特荒山的绿化

在部分宜林的喀斯特山地,应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首先应考虑其成活率并顺利生长的概率,为此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能忍耐土壤瘠薄、干旱和热量变化,适应性强。幼苗期间既能在土壤湿润条件下生长,也能顺利度过土壤超期的干旱,并能抵抗夏季昼夜温差较大的不良条件,在高温干燥的影响下,能正常进行生理活动。

(2)根系要特别发达,主根能向岩石间下扎,侧根能向水平方向伸展,趋水趋肥性显著。

(3)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冠幅大。

(4)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以增加无性天然更新能力。

(5)具有好钙性或适宜生长于中性、微碱性的土壤。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一般在纯石灰岩重壤质黑色石灰土及黄色石灰土的山地,宜选用滇柏、柏木、麻栎、白栎、鹅耳枥、化香树、皂荚、青冈栎、女贞、刺槐、椤木石楠、乌桕、棕榈等树种;在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轻壤质的黄色石灰土山地,宜采用光皮桦、化香树、鹅耳枥、翅荚香槐、喜树、梧桐、大果冬青、榆树、猴樟、云南樟、柏木、麻栎等树种;在部分含燧石灰岩或碳酸盐类岩石的厚层老风化壳上,由于碳酸盐离子的长期淋溶流失,土壤已成酸性或近中性,造林树种可选用马尾松、华山松、慈竹、栓皮栎、白栎、麻栎,等等。此外,还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油桐、乌桕、杜仲、漆树、石栗、枇杷、柿、桃、李、杏、枣、樱桃等,通过人工植树造林,加速喀斯特荒山绿化,提高喀斯特地区的环境质量。


[1] 屈家铭.1983.白云质灰岩山地改造利用途径的初步调查.

[2] 罗秀娥,石入学,等.1983.有关贵阳市城区石山绿化造林的调查报告.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