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阳宝山佛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2812字

阳宝山佛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引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尤其唐代茶圣陆羽早年在寺院长大,在长期的跟随智积禅师煎茶过程中,学习了寺院的煎茶之法,随着年龄的长大,陆羽遍访名山大川,探寻各种名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茶经》。在唐代佛茶文化体现在煎茶法上,在宋代佛茶体现在点茶法上,在明代佛茶体现在泡茶法上,而今,生逢盛世,百花齐放,佛茶文化也是异彩纷呈,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和谐自他,安顿心灵的重要作用。

一、佛茶的定义

佛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佛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佛茶广义为摄持身心、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从而昭示佛理、体证佛法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佛茶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启迪众生入佛法门、解脱烦恼、体证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佛茶文化必须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在佛茶的举、饮、品、放中体悟空性,而其中的轻安和喜乐是副产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正确的按照佛茶法门所诠去身体力行,解决烦恼摆脱心灵的空虚和不安是必然的。

二、佛茶的功能

佛茶的功能简单的可以概括为身心功能和社会功能,身心功能也就是正报,社会功能也就是依报,两者互相依托,不可分割。日僧惠明上人将佛茶的功德列出十条: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这里可以将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归纳为自身的身体和心灵方面,将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朋友和合归纳为佛茶的社会功能。另外佛茶在身心方面还具有: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增长善根诸多功能。佛茶在社会功能上更加广泛: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佛茶文化具有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这个作用可以起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匡扶社会正义的积极作用。

三、阳宝山佛茶形成的历史背景

阳宝山在贵定县城以北5公里,系西南名山,名闻遐迩,在明清时期已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贵定县地处黔中腹地,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宝山海拔1566米,因地势较高,常年云遮雾绕,山间地势平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

贵定县种茶历史悠久,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所产茶叶均为上品贡茶。《贵州古代史》载:“栽培茶树……贵定阳宝山、翁栗坡、五柯树、摆耳等地出产,特别是贵定阳宝山的云雾茶最著名,色清味香。”明朝万历年间,莲花寺开山白云大师在阳宝山上亲植茶园培制出“白云茶”,后来宝华上人、然蒲大师、法顺大师、若显大师、宗定大师、维善大师等明、清、民国历代高僧均继承了白云大师遗风,悉心培植阳宝山佛茶。清《黔南识略》载:“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充贡,岁出常不足”。清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屡著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缀。”《金鼎山云雾茶歌》载:“黔中茶品阳宝绝,贡茶不盈常外传。”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4月在云雾镇云雾村的关口寨立有石刻碑文,记载云雾茶作为宫廷贡茶,是贵州唯一、全国罕见的有碑文记载的皇室贡茶。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贵定云雾贡茶”,多产于阳宝山。阳宝山寺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毁,“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其后阳宝山佛茶文化亦曾一度中断。1997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的赵朴老品饮阳宝山茶后,法喜充满,欣然挥毫“佛茶”二字。自此阳宝山佛茶文化如同老树发新枝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阳宝山佛茶的社会价值

作为佛茶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支,阳宝山佛茶文化历史悠久,从现存的阳宝山上的塔林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莲花寺举行佛茶各种仪式的盛况,在通往莲花寺道路的左侧一斜坡上,是阳宝山塔林,面积上万平方米,计有石刻塔碑124座、和尚石墓71座、和尚土坟茔上百座,分属明代、清代、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可见当时阳宝山香火之盛。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贵州绝无仅有全国罕见。如此庞大的寺院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使常住僧人和合共住?其实佛茶文化的精神有:正、清、和、雅。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①仔细聆听,想了再说;②语音清楚,语词恰当;③语气温和,态度诚恳;④内容丰富,幽默风趣;⑤不说他过,紧守秘密。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仿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佛茶的仪规才能更好地进入“佛茶一如”的境界。

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佛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佛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佛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