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宝山佛教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现存阳宝山佛教遗址考证
作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阳宝山有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存。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阳宝山上的莲花寺及其和尚塔群。其中莲花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二十四年僧白云到此,增建千佛塔一座,并在后山建立飞凤寺。清嘉庆年间,由商人出资修缮,增建,后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再建。1958年后,寺庙疏于管理,佛像遭盗卖,庙宇被毁。现如今莲花寺仅有遗址,飞凤寺残破殿宇。 [1] 和尚塔群为与莲花寺前的斜坡上,为阳宝山和尚墓地,共有大小塔墓百余座,小土坟数百座,年代从康熙初到光绪末,墓碑上的文字已模糊。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还清晰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整个塔林占地1.19公顷,如今整片塔坟,除塔顶被毁外,别的保存完整,1981年被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人为破坏,风吹雨打,除了这些庙宇,佛塔等佛教遗址外保存外,阳宝山还存在仙人洞、观音洞、佛茶园等遗址。
二、阳宝山佛教遗址现状评估
1.现状资源
(1)物质资源。阳宝山莲花寺仅存遗址,飞凤寺建筑有所保留,保存最为完整的为和尚塔群,其中刻有碑文,以及精美的雕花。这些遗迹可供后人研究与了解佛教历史建筑。在阳宝山中还有仙人洞,观音洞,佛茶园等关于佛教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还有阳宝山优越的自然风光。所有这些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对于贵定这个城市来说弥足珍贵。
(2)文化资源。明代,随着贵州佛教的繁盛,特别是明末清初贵州佛教出现鼎盛,大量寺院遍布黔中,境内佛教名山亦纷纷涌现,随之兴隆繁盛,延至清代而不衰。 [3] 而阳宝山的佛寺就在这个时期兴盛,如今虽然寺庙不再有那个时代繁盛,但是阳宝山莲花寺和飞凤寺作为传统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明代对于贵州的开发,不仅带来佛教文化,还有大量的卫所建立,所以贵州存在着浓厚的移民文化,本文大胆推测,在阳宝山的佛教文化中,同样存在着这种文化,使得这一地区文化层次更加丰富。
2.阳宝山佛教遗址价值分析
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阳宝山属于西南三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贵定县城北十里,文献中称为“黔东胜境”。“缥缈危峰碧落齐,攀跻竟日有招提…”明代就有文人提起阳宝山的佛寺。 [4] 以后更是曾引来徐霞客、张澍、林则徐等名人游览观光,并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学遗产和艺术精品。 [5] 同时阳宝山秀丽的西南山地风光,有着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资源。同时,近年来贵州省响应中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由于贵州旅游产业以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为主,所以以阳宝山的佛教文化在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价值在贵州的旅游体系中显得独特。通过保护佛教遗址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加强贵州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品牌,开发新的旅游领域,促进与商业的互动,带动区域经济。同时通过旅游红利,合理保护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阳宝山现存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阳宝山地处黔东,山地居多,自古以来经济发展稍逊。虽然阳宝山作为佛教遗址有着传播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社会功能,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当地政府缺少保护与开发的资金,同时当地居民缺乏保护遗址的意识,任由其破落、毁坏。这样使得整体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
(2)物质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点发生着变化。如今的贵定县有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住在阳宝山的人们也是。因此在基础设施、供电、卫生设备趋于现代化,所以对于阳宝山的空间划分,自然资源的利用跟从前不同,这不仅破坏了阳宝山的自然环境,使得阳宝山丧失了原来的特色与味道。
(3)文化继承危机。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举办佛教活动的场所,是僧众居住修行的地方。但是近代以来阳宝山的佛寺由于战乱等原因,仅仅存于残垣断壁,虽然近几年进行了系统的修复、重建。对于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过程,历史证明佛教文化的兴盛不仅仅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民间的力量也不可以小觑。此外,在阳宝山当地需要继承的不仅仅有佛教文化,还有当地茶文化。此地产茶,属“贵定云雾贡茶”,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入朝进献给慈禧和光绪帝的贡茶就产于阳宝山。而如今此贡茶毫无名气,这跟当地对于茶文化的继承乏人有关。
三、阳宝山佛教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1.保护方法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 [6] 宗教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它是宗教和文化遗产的结合。我国西部地区世界文化遗产有9项,宗教世界文化遗产就有4项,占到西部地区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宗教遗产因此十分重要。 [7] 它仅仅依靠政府出台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对于阳宝山佛教遗址的保护不仅需要政策法律,还需要落实,更需要增强公众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所以需要这需要建设完善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宣传机制,将阳宝山打造成五台山、普陀山那样的佛教名山。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系统。
2.保护困境
(1)遗产修复问题。在遗址修复问题中,修复后的建筑同原有的建筑风貌不一致、不协调一直困扰着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如果一开始在修复遗址时,没有规划,会有新的建筑同原有的遗产格格不入的现象产生。这对原有遗址风貌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得当地的遗址失去了文化灵魂,降低了原有景观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阳宝山遗址近几年的修复工作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阳宝山遗址不仅仅是莲花寺、飞凤寺、和尚塔林等文化遗址,还有上文提及的佛茶园、观音洞等自然景观,遗址的修复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使保护具有全面性。
(2)文化活力延续问题。目前阳宝山遗址修复、重建工作中,将莲花寺、飞凤寺、和尚塔林等遗址保护、修复,以及阳宝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修复、改造的方面相对来说局限于表面。有些忽略以后要住于寺内僧众以及生态环境,这些僧众对于所在寺院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了解甚少,再则,忽略当地特色佛教文化的挖掘,如上文提及的禅茶文化等,这对于当地文化活力的延续存在一定的问题。
(3)专业人员缺乏问题。上段提及僧众对于本寺文化遗产不够了解,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阳宝山,还存在于全国寺庙以及佛教遗产中。目前,全国来说具有文化保护专业知识的法师十分稀少,并且全国近三十年来,中国佛学院和各地佛学院在佛教文物研究和保护专业方面也没有培养出足够的专门人才。 [8] 这对于阳宝山来说,也是如此。
3.转型与开发
阳宝山位于贵定县城西北八公里德新境内。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日莲花山,后山曰飞凤山。 [9] 文献中称之为“黔东之胜”,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阳宝山自古以来自然风光秀丽,佛教从明中叶开始十分繁盛。因此阳宝山有着十分显著的旅游资源。阳宝山可以开发特色旅游,结合当地的佛教资源,莲花寺、飞凤寺、和尚塔林、观音洞等,开展主题旅游。类似于浙江的普陀山,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之上,素有“海天佛国”、“南海胜境”之称,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开展主题旅游。阳宝山有着如此多的旅游资源,同样可以开展特色主题旅游,比如开展“黔东佛国”等特色主题,凸显佛教文化,宣扬黔东佛教文化。此外,还可以仿照黔东的梵净山,开始生态旅游,建立“森林氧吧”,这一使得文化同自然融为一体。开发更加合理与体系化。
四、小结
阳宝山同梵净山、普陀山、峨眉山一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其进行一定的旅游开发,不仅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再则,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带来的环境效益也十分可观。本文对于阳宝山所遗存的佛教建筑、遗迹等进行梳理,同时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提出了阳宝山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为以后阳宝山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参照。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243页。
[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黔南文物志稿一》,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31—133页。
[3] 王路平:《明末清初贵州佛教论纲》,《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 贵州古典文学学会:《贵州古典文学作品选》,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5] 胡笳纳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初中生辅导》2011年第3期。
[6] 桑吉、李星海:《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宗教》2016年第1期。
[7] 邓玲珍:《我国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初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协调路径研究》,2014年西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士论文。
[8] 桑吉、李星海:《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宗教》2016年第1期。
[9]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黔南文物志稿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1987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