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8361字

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阳宝山自古为风景名胜,称为“黔东之胜”,早在明清时即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朝香圣地。两百余座明清和尚坟塔林为中国罕见、堪称西南一绝,阳宝山莲花寺曾经是贵州僧纲司驻锡之地,成为贵州区域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作为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阳宝山文化不仅在贵州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而且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稳定统一中发挥了积极的纽带作用,显示出重大的人文和文化价值,是我省稀有的文化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长期以来,阳宝山旅游业的发展对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本文试图论述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注意的问题、发展方向及阳宝山佛教旅游发展思路等三个方面,以引起人们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足够重视,并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一、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旅游开发中我们还应该规避一些常见的问题使阳宝山的开发不能落入俗套,以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

1.佛教旅游开发的庸俗化

佛教旅游所要开发的不是佛教本身,而是蕴含于佛教之中的极为丰富的文化。因此,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着眼于透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和活动性景观来挖掘其中包含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子,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但是一些佛教旅游项目在开发阶段缺乏精心设计创造,在经营管理阶段又疏于大胆开拓创新,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外,只能提供观光活动,而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佛教不但被庸俗化,甚至伪佛教也混杂期间,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因此,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不能仅从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考虑而片面的宣扬佛教或大肆营造一些并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仿古宗教景点。在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2.佛教旅游开发的商品化

随着阳宝山游客的增多,旅游经济的发展,商业化气息也必然会越来越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游客对阳宝山佛教氛围的感受与体验,降低旅游质量。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3.佛教旅游开发复古化

当前,不少地方把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看成是恢复历史。开发主体根据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记载或图像资料,描述古盛今衰的巨大落差,表达对现实促狭局面的不满,打出文化“复兴”的大旗,制造了大量复古的佛教旅游文化。如有人建议恢复明中期的几大寺庙及脚庵,实际上,这种主观想象中的文化真实性再现大多并不能被旅游者所认同和接受,不少人认为“古”就是文化,于是文化被移进了误区。佛教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复古主义是一种认识误区,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佛教文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原因。从现实的角度看,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存的文化土壤、文化空间和文化价值。佛教旅游文化开发不能简单复古,而是要把优秀的佛教文化遗产置于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当中重新审视和筛选,汲取其合乎旅游业发展的因子,创造出新的佛教旅游文化。

4.佛教寺庙开发同质化

由于汉地佛寺总体布局大体一致,大多为伽蓝七堂的模式,内部的供奉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制。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雷同性。尽管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但其毕竟同属于宗教文化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佛教文化无论在宗教内涵上还是在宗教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使佛教旅游文化产生同质化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寺院的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应充分重视。

5.旅游产品复合化

阳宝山的客源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香客(拜佛以及许愿或还愿者)、游客(以观光为主)、商客(各类商务客人及延伸的休闲度假者)等三类。不同客人有不同要求,要开发复合化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不同的游客需求。阳宝山的佛教文化在精品层面上对应的是小众的追求,在佛教世俗化的层面上则对应的是大众化的追求,所以要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阳宝山的旅游开发应该将不同的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进行开发,使各种资源形成吸引各类游客、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多层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丰富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还可以使不同的文化旅游资源互壮声势,提高知名度。开发的旅游产品不仅要有观光消遣型的,还要有考察型、娱乐型、参与型等,从而不断提高阳宝山旅游的市场占有份额,提高游客在景区的逗留天数和旅游综合经济效益。而且这种复合性开发很容易造就质量好、规模大的品牌性文化旅游产品。

二、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向

传统的旅游产品已显得不相适应而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现代旅游呼唤着现代旅游产品,现代旅游产品需要注入现代元素,旅游产品需要具备的所谓现代特征的元素可归纳如下:佛教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品大军中的一员,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还是具有旅游产品的共性,所以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也具有这样的发展方向。

1.体验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由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旅游业本质上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应是能率先跨入体验经济的产业之一。旅游产品的价值在于能为顾客提供何种经历和体验的程度,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调动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而获得身心愉悦的感觉和感受。缺少体验设计的产品将是不合时宜的、落伍的产品。南岳举办的“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经”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宗教体验旅游的案例。

2.休闲化

许多专家断言旅游正面临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化升级。似乎度假是比观光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旅游。其实不然,观光旅游也有高档低档之分,度假也有短期长期、廉价高端之别。观光也是人们选择的度假方式之一。在大众旅游时代,观光旅游产品在相当时期内仍会处于难以替代的主导地位。观光与度假高低优劣之辩,其实是个伪问题。对现代旅游,问题的症结在于不论观光还是度假,人们都期望赋予更多休闲的内涵。旅游消费正日渐成熟,人们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旅游。旅游的目的是换个环境放松身心成为主要诉求。传统的旅游产品标准化、格式化、流水作业式的旅游产品令人乏味疲惫。新一代旅游产品要求更休闲化,注重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的布局配置。强调体验参与,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从游客在阳宝山各个景点的停留时间可以看出,观光的成分更多一些,少了一种休闲的姿态。

3.生活化

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就是旅行中的生活,是换个环境生活的继续。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产品。人们期望不仅观景、观光,而且能观察生活,甚至能有异地生活的亲历。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现代旅游产品在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生活资源的挖掘。集市、家庭、社区、幼儿园、学校、监狱、婚俗、村落、农事……皆可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利用整合组成产品。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比如阳宝山地区浓厚的民间信仰习俗,生活的味道就非常浓烈。西班牙前旅游局长说过“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把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发展,则更会人性化。

4.参与性

传统的旅游产品模式是以景观为中心设计,以观光为主线展开。人们被组织计划安排,被动的消费产品。旅游消费者的成熟使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程式化的产品,希望主动地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旅游者的参与、社区的参与、与自然人文的交流互动的程度,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品质。

5.精致化

旅游市场趋向成熟的标志,是市场的细分和消费的分层。需求的分层和细分必然要求产品的精致化,管理的精细化。人们已难以接受粗制滥造的产品和粗放的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精品化已成为产品换代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国外的不少旅游产品从资源的禀赋上并不及我们,但在产品上注重设计的细节,服务的细节,管理的细节,细部的雕琢,产出的效应效果大不一样。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构成完美,细节出精品,这正是我们在产品上的主要差距和弱项所在。

6.乡土化

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产品的类同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专家们开出了特色化、个性化使产品差异化竞争的药方。但在市场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尽管标新立异追求产品的新、奇、特,但雷同化的重复现象难以避免,并成为竞争的常态。商业化社会使一切趋于同化,但地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归真返璞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呼唤现代的旅游产品更多地融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

7.自组化

旅游的方式正发生变化。从团队主导型转向散客主导型;传统的旅游方式趋向自主、自组、自助式;旅游产品的主导权逐步转向消费者。人们不愿被动接受定型的标准化的产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的旅游;更倾向于自己做主、自行组合、自由行动的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是能吸引人、留住人、留下钱,这才是硬道理。作为一种组合集成的产品,并非盲目地堆砌罗列各项时尚元素就能包装出现代色彩。只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认可的有效元素,才能具备现代产品的特征。成为值得人们期待的旅游产品。

三、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阳宝山拥有数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可供开发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这预示着阳宝山旅游业前景的光明远大,然而能否将此事业推向辉煌,还要看我们努力的水平和程度。阳宝山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发起来?这里涉及许多问题,不过总体来看,笔者认为阳宝山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总体思路是营造佛教体验氛围、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建立全方位的解说系统。

1.营造佛教体验氛围

目前,阳宝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宗教文化游览的旅游项目大多单一,普遍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最基础、低层次产品的开发上,阳宝山佛教旅游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以观光、求神拜佛、购买开光纪念品为主的低层次阶段,而没有将厚重、神秘的佛教文化氛围融入旅游活动之中,高层次的参观佛教仪式、参与佛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开发力度还很不够。游客在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文化景观,看看寺庙建筑,观观佛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游览形式单调,项目重复,大同小异,降低了阳宝山对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

阳宝山不能只是一个观光旅游目的地,需要把它变成一个集观光、文化、休闲、朝拜和其他相关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尤其是变成一个文化体验地。这就需要进行软开发,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设计,可以开发一些与佛教有关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度体验佛教文化。这和佛教的理念紧密联系,甚至可以直接用佛教的语言来解释。

首先,要全方位营造佛教体验氛围。如果游客在进入山门以后,随处可见袅袅青烟,耳边可闻僧众朗朗的佛经诵读之声,再加上一些香客虔诚的跪拜,那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也将带给他们深刻的心灵体验。因此,在佛教圣地,应处处营造这种神秘肃穆的体验环境,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感官方面来体验佛教的整体氛围,保证游客在适当的时空环境中做适当的事,让游客的体验由感受的浅层次流向享受的高层次,以增添旅游地的体验含量。在寺院内部环境方面,要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意境和氛围,可以宗教音乐和僧人的诵经声为背景,使旅游者在深沉洪亮的宗教音乐声中感受宗教寺庙所特有的肃穆和庄严。至于餐饮店、旅游纪念品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在不影响宗教整体氛围的基础上在旅游核心区外围形成“美食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等。只有优越的旅游环境、和谐的旅游氛围和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才能提高景区的品位和吸引力,才能满足游客观赏和体验的需求。其次,参与性项目的开发。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因而佛教旅游的开发应更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要求,佛教旅游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例如开发“出家”旅游,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游客到寺庙来“做几天和尚、撞几天钟”,亲身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或是开展佛教研习旅游,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创办佛教讲习所、研讨班,创立佛教学院等来传播佛教知识,弘扬佛教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佛教民俗旅游、佛茶文化旅游等,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忘却烦恼,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2.挖掘佛教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在阳宝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佛教名山的文化特征,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众多名人、名僧,使阳宝山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变成了承载佛教、佛事活动、名人、名僧的佛化自然,具有神秘、浪漫的色彩。佛教文化是阳宝山最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然而其文化特征在其旅游开发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旅游者上山主要目的是观光及烧香拜佛,而没有深入地感受、体验佛教文化内在意蕴,在山上停留时间较少,因此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感受阳宝山佛教文化。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即使出门旅游,也是行色匆匆,而主要原因则在于景区开发上存在的问题,没有打造出体现阳宝山独特佛教文化、吸引游客停留下来的旅游产品,而仅仅满足于现状,没有看到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

深化佛教的文化内涵,首先要把握佛教的本质,佛教的本质涉及人的生老病死,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决终极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了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会对发展地方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地方在兴建庙宇以吸引香客游人,发展旅游事业,并且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把庙宇修建得富丽堂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刻体现佛教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怀现代人生,造福众生和社会。这可以有多种途径来体现。比如说,印赠一些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佛像、佛书、法物,广结善缘,借此可宣扬佛教的人文关怀精神,佛缘结得广泛,香客游人的回游率也会提高。平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利社会人生的慈善事业,如救济贫苦、赈济灾荒、放生护生,支助贫困失学青少年、植树造林等等。这样对在社会上正面树立佛教慈悲关怀社会人生的善良形象,破除社会上一些人对佛教的误解,很有好处,从而可以进一步发展佛教信众和香客游人。另外,有条件的寺庙,可以举办一些诸如佛教坐禅、佛教医学、佛教养生,佛教文艺演出等等现代人比较能接受且可以对他们身心修养健康都有好处的活动,宣扬佛教关怀人生,福利大众的精神,这样可以较广泛地吸引社会上各种层面的香客游人。同时,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围绕本质设计项目,比如设计一些体现终极关怀的项目。在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项目,同时可以附加一些经营点,既提升文化形象,又提高经济效益。培养人们对阳宝山的精神寄托和感情寄托,使阳宝山成为人们乐意前往的精神家园。社会各阶层都需要传统文化,生活在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的社会的现代人,在物质充盈的同时非常需要精神的关怀和引导。可以充分发挥佛教圣地的影响力,举办一些与市民相关、体现当地风情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主题活动。策划组织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兼具经济效益的活动,使佛教文化的精髓和指导现世生活的理念能够真正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巧妙融合,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精神追求的同时,强化佛教圣地的影响力。与现实生活结合能让文化焕发出更大的活力,阳宝山要研究生活中的佛教和佛教中的生活,把佛教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佛教生活化,并注意内涵的深化,可以培育出一个产业链,首先可以从旅游的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入手,比如素斋馆就是佛教文化与餐饮的结合体;进一步要超越旅游,真正融入生活。可以围绕“生老病死”设计项目,延伸产业链和服务链,做出精品,做成品牌,同时可以扩大产业面,最终形成产业群。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达到一种境界,让阳宝山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成为胜境。

挖掘佛教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本地佛教僧人的素质,最好能培养出戒律清净,修学俱佳的大德高僧。佛教界的法门龙象,是佛教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从现在的汉藏佛教界情况来看,一个道场,如果戒律清净,注重闻思修行,坚持讲经说法,道风纯正,僧人素质好,加上有大德高僧的感召,即使是处于偏远之乡,仍会吸引大量的参学者和香客,同时也会逐渐带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一个道场,如果道风不好,其吸引力会降低很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佛教高僧的感召力量是很大的,从其他名山佛教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每当有戒德高洁、宗说皆通、行解相应的高僧住山时,便会遐迩钦慕,僧俗共仰,四方英秀纷至依附,从学者如云,甚至不少王公贵人,文人名士亦慕其高风前来拜访。因此,应引导成立阳宝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统筹阳宝山佛教文化传承相关事宜,并召开一些以阳宝山佛教文化为对象的研讨活动和会议,有条件时可申请成立阳宝山佛学院,为重振佛教名山培养宗教人才。

3.建立佛教解说系统

作为一个佛教文化圣地,其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景观、每一处设计、每一个创意都具有丰富的佛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与底蕴需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某种途径传达出来。而且,对于一般的旅游者来说,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新奇性、陌生性和专业性,倘若没有对各个景观、景点的细致讲解,游客就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知识,也就无法体会阳宝山作为佛教圣地的魅力所在,从而影响游客对其真正价值的客观评价,使其吸引力大大减弱。所以,在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阳宝山旅游区,系统解说的作用尤为重要。

首先,应着力对专业导游人才进行培训。导游员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但是,导游问题事实上被认为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这难以保证佛教旅游文化内涵能被顺利地传递给旅游者。由于导游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难以生动诠释佛教景点的旅游文化内涵。定点导游是佛教景点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入领会和理解,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传递佛教文化内涵,然而遗憾的是,阳宝山没有定点导游,即使有定点导游,也存在知识面窄、局限性强的缺陷。地陪导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佛教旅游文化的最大传递群体,由于行程内讲解任务繁多,大部分地陪导游对具体佛教景点的了解缺乏深度,他(她)们带给旅游者的往往只是程式化的泛泛而谈。如何提高这两类导游承载和传递佛教旅游文化的能力,是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由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佛学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很少有导游懂得佛教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对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非常不利。例如,目前在进行佛教旅游时,我们大多数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佛教建筑、造像等物质对象的介绍上,而对由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因此,在培养专业导游时,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应利用年审、冬训的机会加强对导游员宗教知识的专门培训,导游员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准许出家人为自己所在的寺院充当专业导游,为参观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讲解,以弥补旅行社导游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样才不至于使追求文化的旅游者失望。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如果只有导游解说员,没有安装电子解说系统,除了团队旅游者会有专门的导游进行讲解外,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大多数散客很少要求在游览过程中配备导游解说,这会使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而且景区的导游数量不多,如果要求讲解的客人较多,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完善的解说系统包括景点解说牌、宣传册、影像资料、专业书籍以及电子解说系统等,没有解说系统或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就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景观和建筑,拍照留念即可离开,这会直接影响游客的停留时间。内容翔实、娓娓道来而不枯燥乏味的解说系统,使游客每到一处都能对相应的佛教知识有所掌握,通过一天的旅游,对佛教文化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大致的了解,时光会在游客沉浸于佛教知识的讲解中悄然而过,而且能让旅游者乐其所得。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