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当前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与开发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5524字

当前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与开发

贵定阳宝山为西南名山,在明清时期已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此山独有的和尚坟塔林有200余座,早在明嘉靖年间即在主峰莲花山顶建有著名的莲花寺,此为前山最为著名的寺院,后山则有飞凤寺,在其左侧为公山寺,在后山岩石峭壁上还有仙人洞和观音洞等佛教圣址。康熙《贵州通志》载:“(阳宝山)屡著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缀。”阳宝山所产之茶,清香素简,回味无穷,赵朴初老先生曾为其题词“佛茶”。

阳宝山所在的贵定可谓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先贤名哲,贵定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姚世熙,被任命为太仆寺卿,后调任浙江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以清正廉明著称。贵定人徐暹在雍正五年(1727)被授内阁中书,为官十七年尽职清廉。明朝丘禾实、邱禾嘉等巨儒名人,亦曾在此秉烛夜读,留下不少珍贵墨宝。清朝安佩莲、汪柱元、段兆鳌等贵定历史名人亦名噪一时,诸多历史文化名人为贵定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一、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在贵定有着悠久的传播史,贵定阳宝山有佛教的记载,根据现有的史料,或可追溯至唐时期,有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蜀僧至此山草创“伽蓝庐”与金鼎山莲花峰。 [1] 宋人赵抃曾在其《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中写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作为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的贵州阳宝山海拔1566米,是一座风景秀美的佛教文化名山,在明代香火极盛,有莲花寺、飞凤寺、公山寺三所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驻锡僧人最多时曾达到二百余人,享誉西南诸多丛林之中。相传阳宝山莲花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阳宝山开山和尚白云大师所建,后经历代扩修,形成宏伟规模。主要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阁、韦驮台、静室、厢房等建筑组成。莲花寺坐落于莲花山顶峰,莲花寺山门右侧,原有脱衣亭,数十级青石阶直达山门。山门前有台基,宽约5米,全部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上面立有1米见方的石碑四块,碑上阴刻“千岩万壑”四字,字体浑厚圆润,雄健潇洒。莲花寺遗址左侧的阳宝山石刻塔院,有灵塔124座,和尚墓71座,和尚坟100余所。由于年代久远,墓碑上的文字已很模糊,但石刻塔院浮塔造型还清晰可辨,有圆形、方形、宝塔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浮塔上的图案有花、草、鱼、虫、兽、人物等。整个塔林占地十多万平方米,其年代自明崇祯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最高石塔逾4米。 [2]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千余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巍,群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 [3] 迄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前后三天,贵定县的广大民众及周围县市香客皆会邀约朝山,以感受宝山灵韵。 [4] 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佛教文化古迹以外,阳宝山地区还有极为浓厚的佛教节庆氛围,这为一般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文化影响,为当地佛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民众基础。

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存在于可感可触的物化空间中,在诸如节庆风俗、传说故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同样体现出来。作为西南佛教文化圣山,其在历史的存在中,乃至在当前作为朝圣旅游胜地加以开放过程中,阳宝山首先应该被还原为一个宗教活动的神圣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绝对是一个神圣空间,其诸多佛教文化遗存可感可对,具备着足够的宗教象征意义和宗教美感,但是作为被赋予世俗意义的文化场所,阳宝山极具文化旅游的价值,阳宝山在明清时期不仅香火鼎盛,信众极多,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观光者亦不在少数,诸如徐霞客、张澎、赵翼、林则徐等。作为历史上西南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阳宝山以及它所孕育的佛教文化,其重要地位不仅仅得益于宗教人士的开创与发展,亦与社会民众、文化传播者多年的虔心供养、苦心经营有着不小的关系,也正源于此,如今阳宝山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的探索开发才具有浓重的现实基础与重要价值。

归纳一下,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在于阳宝山作为西南地区历史上的佛教文化重镇,是信仰与世俗文化相交汇相融合的容留地,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历史上,对于僧众来说,信仰始终为其文化的一个核心地位,宗教意识、思想、情感要围绕信仰来展开,所以作为佛教文化的表层结构——阳宝山佛教遗存古迹,自然也须以信仰为其灵魂,为其本质特征的唯一性。同时对于更广大的社会群众来说,阳宝山作为宗教圣地还要满足他们文化层次、社会层次以及个人层次方面的需求,诸如观光旅游、娱乐休闲、社交活动、文化创作等,因而如今的阳宝山需要为广大民众提供多样的社会文化服务,展现其多样性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

二、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与开发

贵定县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1631平方公里,与麻江县、福泉市、都匀市、平塘县、惠水县、龙里县接壤,与开阳县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黔中之喉”之称。贵定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大县,蕴藏着发展旅游业的深厚潜能,据贵定县统计局2016年6月15日公布的2016年1至4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贵定县在今年1至4月,县接待旅游人数达231.56万人次(4月完成79.27万人次),同比增长140.33%(4月同比159.5%),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4.75亿元(4月完成6.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93%(4月完成39.89%)。 [5] 可以说贵定县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当地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社会经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十分密切,具有带动经济的超强功能,故而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结合贵定地区来说,发展佛教文化的旅游无疑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如果对于贵定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本地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定阳宝山丰富浓厚的佛教文化资源赋存为地方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开发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目前贵定阳宝山有中国罕见的和尚坟石刻塔林,面积上万平方米,计有石刻塔坟124座、和尚石墓71座、和尚土坟上百座,分属明代、清代、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佛教历史的文化延续性与持续生命力。阳宝山有万山来朝之势,其寺庙群始建于唐,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相当规模,闻名遐迩,是贵州佛文化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审美、宗教、文物、旅游、历史和科研价值。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莲花寺等古建筑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目前,贵定县已在依托阳宝山的佛教文化、佛教遗址等旅游资源,恢复重建。2015年开始准备5年时间投入28亿元将阳宝山建成集宗教、娱乐、休闲综合服务体系为一体的佛教文化综合旅游区。2016年8月至9月份在积极筹办的“中国·贵州‘佛海明珠·轶美贵定’阳宝山‘佛岱重光’杯中华楹联诗词大赛”及“佛茶摄影大赛征稿启事”,亦充分展示了贵定阳宝山悠久丰厚的佛茶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这些都无疑为提升贵定阳宝山佛教圣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佛教旅游资源在阳宝山地区异常聚集,呈现出一个布局全面的佛教圣地网络,这一分布特点既有利于相关部门在旅游规划中对阳宝山佛教遗迹进行统筹布局,从旅游开发的长远角度来讲,这一资源赋存特点也更易体现出该地区佛教旅游文化的鲜明特色。

从当前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作为以宗教文化为题材和内容的旅游活动,20世纪,朝圣旅游曾经受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近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消费观念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于宗教旅游的需求急剧增加,以及社会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对于“宗教”这个社会普遍现象的再讨论和再认识,就当今中国的现状来看,社会各界对于宗教旅游已经在政治上“脱敏”,进行朝圣旅游不再存在任何的政治敏感,近些年贵定地区宗教文化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贵定县应时而动,迅速开展起建设本地宗教文化旅游的热潮,可以说当前时期是贵定深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黄金时期。

实践亦证明,近些年来贵定地区积极引进资金,志在依托阳宝山的宗教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遗址等旅游资源,以阳宝山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度假景区建设为抓手,将阳宝山建设成为以佛教历史文化为主,其他文化为辅,集宗教朝圣、生态观光、修习养心、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省内、国内知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将自然风光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深挖旅游客源,极大地开拓了地区旅游市场,因而可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

三、贵定佛教文化旅游的精品开发战略及其实施

贵定县围绕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精品旅游线路战略,已为当前社会合理开发及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目前,贵定阳宝山国际旅游度假旅游项目由贵州兴黔财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四川中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贵阳鸿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定县人民政府以“政府项目+社会资本合作”的PPP开发模式,按照“政府项目、基金注资、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核心理念,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模式。甲、乙、丙、丁四方机构以股份合作形式。 [6] 在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金及社会相关智力支持。除此之外,贵定县在《贵州省贵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讲到要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将工作主体从政府向市场化的专业机构过渡,探索建立统一的旅游推广平台。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网上营销、新媒体营销等方式实施精准宣传、精细营销,重点宣传甘溪国家森林公园、金海雪山、阳宝山、洛北河风景区、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五大资源载体,塑造“生态、禅修、养生”三张旅游名片。加快旅游线路的调研和落实,大力发展以贵定为中心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线路,形成一批以县域及周边县市(地区)景区为旅游目的地的具有竞争力的精品旅游线路。 [7] 贵定县对于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充分体现了尊重文化资源分布、科学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以及重点打造特色精品的科学发展思路。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宣传营销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微博、微信、博客等微媒体,其所带来的信息沟通方式、传播方式、共享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已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交际广度,把佛陀所言“一多互摄、重重无尽之因陀罗网”华严境界尽显出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媒体的普及无疑为佛法知识的传播、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提供了积极有效的途径,佛教旅游文化的网络普及,佛教旅游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和运作为越来越多的信众与游客提供了相关信息的实时交流,成为提升保障旅游产品质量,构建市场、政府、社会三位一体佛教旅游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无上法宝。同时,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者自身来讲,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客观上促使了旅游者、观光客自身成为参与佛教文化信息流通的必要环节,极大地突破了朝圣旅游分享体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令佛教文化旅游的体验互动变得更广泛、更快捷、更有效。

故而,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过程中,贵定县应契机契理着力提升网络电子信息产业应用能力,加快完善景区标准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品牌宣传营销工程,积极提升旅游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总结:对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思考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致在于满足圣地朝觐、文化体验、古迹观光、修心度假等几种旅游需求,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取得经济效益,而是还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保护珍贵的宗教古迹建筑遗产、宗教文化和自然生态。宗教场所的开发一方面要保证信仰文化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宗教艺术、学术研究的文化功能,最后还要保证满足大众旅游的审美需求。

此外,从古至今各个宗教场所一直都在强调自身的意象表达,这些意象要么包括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显圣,诸如菩萨瑞像、佛光的显现等,要么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宗教活动,诸如白马驮经、嵩山棍僧救唐王此类传说演绎以及禳灾祈福、节祭庆典等法会,可以说几乎每一座佛教名山都有自己神秘的显圣故事、浓厚的历史气息以及大型宗教文化活动,不断吸引着僧众、学者、游人的到来。具体到本文,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亦即,在贵定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于宗教场所及相关资源的挖掘刻画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表面的功能及其现象上,还必须把它抽象成“意象”(mental images)并告诉他人,随着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化,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通过“意象”建立起神圣化的宗教心灵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贵定阳宝山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中一定要保证宗教文化的意象性与神圣性。


[1] 徐兴业:《中国古代史话》(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2] 龙平久:《略述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遗址的现状》,载《时代报告》2014年9月,第31页。

[3] 臧励酥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5月版,第962页。

[4] http://hk.plm.org.cn/gnews/201228/201228256429.html。

[5] http://www.guiding.gov.cn/doc/2016/06/15/1658_506513.shtml。

[6] http://www.guiding.gov.cn/doc/2015/02/26/1658_75409.shtml。

[7] 《贵州省贵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uiding.gov.cn/doc/2016/05/09/1658_399926.shtml。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