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佛茶文化浅说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3797字

中国佛茶文化浅说

佛教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佛文化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互相影响、相映生辉,两者在发展的时间节点上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部中国茶文化辉煌史似乎更倾向于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发展史。“禅茶一味、佛茶一如”无不彰显了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和体悟佛法甚深微妙处时茶的殊胜功德,而历代祖师的“吃茶去,且坐吃茶,吃茶、珍重、歇”等法语更是禅宗祖师藉茶演法指示路头,借汤澄心锤炼心性的方便,可以说禅茶一法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异曲同工。

一、佛茶的定义

太虚大师曾说过:“晚唐以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于净,虽若有江河就下之概。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秘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禅兴则元气复而骨气充,中华各宗教之佛法,皆藉之焕发精彩而提高格度矣。”故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禅是具有中华特色的佛法,当然此处之禅不仅仅限于宗门禅,所以时下所流行的茶禅或禅茶其实即是佛茶。

佛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佛茶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佛茶广义为摄持身心、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从而昭示佛理、体证佛法的茶及茶文化。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这个范围。佛茶的定义重点在于是否以三宝为中心的茶文化以及相应修行法门,同时也绝不能偏离佛茶的戒定慧三学的根本。无论哪种定义其实都不能全面真实的表述佛茶的真谛,这里对佛茶的定义仅仅作为研究佛茶文化的“拄杖子”而已,正所谓“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希望有志于佛茶文化研究和佛茶法门体证者可以此为舟筏,直挂云帆长风破浪,至彼岸即舍其筏。

二、中国佛茶文化溯源

关于佛茶的起源,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

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奉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禅宗“五家七宗”,历代禅师各具手眼,以直接的“吃茶去”、“且坐吃茶”的方式传法给弟子,使弟子在吃茶这件最平常的事中契悟本心,明自本性。这就形成了禅门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编《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其手书“茶禅一味”更把以茶传法推向了高潮。清规中明确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惠妙济大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湖北黄梅县的“黄梅禅茶”、阳宝山的“白云禅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三、佛茶的功德

佛茶功德及其殊胜,唐代刘贞亮归纳《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日僧惠明上人更是将茶德扩大到十条: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

佛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佛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四、佛茶文化的基础

佛茶文化和佛茶修学法门必须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很多人对由于对这个没有全面的把握,所以每每谈及佛茶文化都是阳春白雪、心灵鸡汤,看看文辞很美,而实际上根本未触及身心问题,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及人格的升华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实在是佛茶文化的悲哀,至于佛茶修学法门更是丝毫谈不上。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的佛茶文化可以归纳为“苦、空、举、放”四个字。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教以为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解脱烦恼、离苦得乐。而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茶的苦后回甘与佛法的离苦得乐异曲同工。任何法门都是让我们体悟空性,佛茶亦不例外。“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出自《椤严经》卷三),茶虽为一片叶子也由地、水、火、风构成,亦为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正因为佛茶的空性故,所以我们品茶时举杯与放杯安顿身心,不离当下,人生两件事拿起与放下这与品茶何其相似!

五、佛茶文化的精神与社会功能

佛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佛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佛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挽救社会人心、匡扶社会正义,提升社会道德。佛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佛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清、和、雅之精神融合到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功能中,发挥佛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六、信息时代佛茶文化的作用

时代虽瞬息万变,然中国佛茶和光同尘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新时期又焕发出特有的生命力。信息时代,佛茶依然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率真灵动,在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与人心变化中,以更为积极的入世态度,广泛接引大众,时时刻刻化导人心。

信息时代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计算机工具和国际互联网,也为人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烦恼和毒害。信息的时代,也是被垃圾信息骚扰的时代。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来不及,甚至懒得分辨,只凭固有的印象和错觉,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想象、吸引眼球的信息,缺少必要的辨别,盲信盲从。尤其今年夏天的电信诈骗案,更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信息垃圾的猖獗,更说明这个时代无论造业者还是受害者都曾因信息垃圾而焦虑不安。

当大众还只是停留在对假冒僧人、挟佛敛财等外部信息的质疑中,并对高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感到措手不及和紧张失望的时候,我们的佛教有志之士早就开始运用新媒体工具辅助修行。当人们只是在微信群中接受和清理大量信息垃圾时,我们的佛茶文化推广机构早就组织了各种大群,向大众宣讲佛茶的真谛,指导大众在现实生活中安住当下。

佛茶文化在处理信息时代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和危害方面是有其独特的功效的,佛教弟子用智慧而不用妄识,所有的信息垃圾在佛弟子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佛茶文化在信息时代不仅对治各种信息垃圾而且通过新媒体更加广泛地化导人心,匡扶社会正义。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