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阳宝山当重“禅茶一味”
所属图书:《阳宝山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5849字

阳宝山当重“禅茶一味”

在阳宝山莲花寺大殿落成开光之际,特意前往步行登顶。虽不见“云联一片寺前寺”,但见新寺庄严,山势巍峨,依然“雾拥千层山外山”,依然“诸峰皆在几席下”,古之记不虚矣。最喜的是,许多燕子在殿前旋绕翻飞,等同欢庆,吉兆预彰。新寺之侧,有茶园顺山势铺展,茶园入口置放巨石,金书“佛茶”二字,以示非凡名贵。贵定以云雾贡茶闻名,近莲花寺多有梯田的痕迹,现已被蔓草占领,推想原来也应是茶田吧?

史载,明代兴时“前后楼数十楹,金碧辉煌”,“聚徒众百余人,鸣钟而食”,且“屡着灵异,来朝者众,遂为名山。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啜”。透过现存大面积僧塔,往昔的繁盛也可见一斑。20世纪僧人迫于极左力量四散,佛殿易为校舍。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兴旺的阳宝山民办中学。继而学校也迁走了,圣地废弛。无论寺庙也好,学校也好,这里有人气,才会有生气。寺毁人消,禅与茶同归寂。

如今,机缘成熟,慧明智觉,大兴土木,宝山重光,姿貌更伟。不过,新时代的佛教建设有新的契机,新的方便。特别是与旅游开发关系紧密。旅游开发要借佛教的影响力,佛教则承纳旅游开发的财资,二者又共同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此为众生感应之殊缘,乃欢喜大事。经曰:一切诸法缘合即生,缘散即灭。祝愿各方惜缘,结法侣而共兴,倍令增益,让宝地复归一方之胜,利益一方百姓,并回向众生。

佛法精深,玄旨静默,故释迦设教以演幽微。而教不离方便,故有法门万千。考虑阳宝山历史文化与地理物产,契理契机之摄化,当重“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缘起及其文化影响

在禅者和茶界中,“禅茶一味”已成为一句流行语,一句口头禅。“禅茶一味”之语的出处,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日本茶道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仅是本土民众的养心所依,也吸引全球喜好者游观体验。而日本茶道就是以“禅茶一味”为旨趣。这一茶道宗旨源于中国,是禅宗慧流,对日本泽被的结果,并直接与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有不解之缘。

日本茶道的祖师名村田珠光,与圆悟克勤禅师淡薄超然的书法结缘。静室内嵌入圆悟墨宝之境界,才开悟了禅与茶的真意。村田珠光的师父是著名的日本禅师一休宗纯。据传,一休宗纯禅师珍藏有圆悟克勤亲书的《印可状》。在一休宗纯禅师印可弟子村田珠光后,就将奉为至宝这份《印可状》传给了他。珠光将其挂于茶室,供奉仰怀,悉心参禅,研习茶味,终于悟到“禅”就在茶汤,禅茶不二。由此,茶道与禅宗之间建立起一则电光火石的等式——“茶禅一味”。

日本有的茶道场所,最爱挂一幅卷轴,卷轴上的句子是“猿抱儿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这是中国夹山寺之开山祖,善会禅师表示其悟境的名偈。而由圆悟克勤禅师所著,被誉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正是在夹山寺完成,其书也因此语得名。

还有一说,“禅茶一味”是圆悟克勤禅师在夹山寺著述期间品茶参禅的悟境,后来题赠日本一休宗纯禅师,再传珠光,珠光以这一法语而开日本茶道之禅门宗趣。种种说法都表明圆悟克勤禅师是“茶禅一味”的缘起,也可视为“禅茶”文化的祖师。

禅与茶的一味通感,很难用语言解释。禅,作为一种修持法门,或者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最早可追溯至印度教。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的简称,有安静思虑、思维修持等含义,据《奥义书》载,禅本是印度教瑜伽修习的高级阶段,后被佛教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并以此形成对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等影响深远的禅宗。

“禅”曾也被意翻为“弃恶”、“功德丛林”等,但最后流传的还是这个音译的“禅”。这是因为自唐初至唐中叶,禅宗自形成到兴盛,最后一家独大,“禅”几乎成了“佛”的同义语,其意义深玄,非一个具体的汉语词汇可以涵盖。禅宗为与其他佛教门派相区别,称自己为宗门,称其余为教门,认为自己是释迦牟尼说教之外的“教外别传”,是“密意”,是“心法”,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套用玄奘大师所立佛经翻译的“五不翻”原则的说法,“禅”之所以为“禅”,恰因“秘密故”、“含多义故”。

既然禅的含义不可以语言诠释,“遮诠”和“表诠”都不能彻底,佛教经典的文字也被否定,禅宗也不提倡一味参禅打坐。要实现“以心传心”,禅宗的祖师们自有自己的办法,或棒喝,或机锋,或指引,或参公案,甚至呵佛骂祖,并因此在禅宗内部又分化出各个不同的宗派。而禅与茶的关联,则大概源于一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标志茶与禅之精神融通的开端。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从谂禅师晚年驻赵州观音院。某日,禅师问一学僧:“是否到过这里?”回说:“到过。”禅师道:“吃茶去。”这个学僧离开,又来一僧,同问,回说:“不曾到过。”禅师还是说:“吃茶去。”监院疑惑,问:“为什么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的也吃茶?”禅师对监院还说:“吃茶去!”这反复的一句“吃茶去”,不能解释,也不可理解,却对有缘者直入人心,对无心人不知其妙,如惊雷繁花,成为著名公案,在唐以后经久传扬。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的咏茶诗中就多次提到赵州茶,比如“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檀那功德真无量,聊献新茶学赵州”。

“禅茶一味”将抽象的“禅”与具象的“茶”以一个“味”字统一起来,以色香而如空境,借感官而离万象,是禅悟的话头,其教化之功犹如春雨润物,细而无声。而当“禅茶一味”成为茶道的内在精神时,则把品、饮的口鼻受用提升为社会文化,即“禅”文化与“茶”文化共构为“禅茶”文化。铃木大拙曾说:“禅宗在构建日本人的性格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日本茶道则对禅宗品格深入日本社会起了普及教化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由一句诗意盎然的“禅”语,将一壶天然的饮品演绎为诗意盎然的艺术——“禅茶一味”的茶道文化,让“茶”从爽口走向润心。

作为茶道文化的发源地的中国,由于内困外患,屡失滋养,反而在异邦茂盛。而今国力复兴,文化繁荣,党的十八大开始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茶道文化,正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表达形式,是滋养民众心灵的琼浆玉液。

二、阳宝山以禅建构特色具有历史支撑

贵州远离中原,虽佛教传入早在唐代已有痕迹,张扬则在明代,且以禅为胜。

明太祖驱除外族统治而致力恢复中华,对佛教又特别有感情。太祖初为皇觉寺僧,宰相亦出身佛门,即位后即颁布了护持佛教的新政,如:立僧官、定考试、制度牒、刻藏经、整理僧籍、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成祖永乐帝以临济僧道衍为宰相,刻北藏,并作(赞佛偈)、《金刚经解》,力护佛教。此后,诸帝王也无不奉佛。在国家力挺佛教的氛围中,边远的贵州自受法益,多有高僧应机入黔。而这些高僧,大都禅门法嗣。据《黔书记略》载:

黔当明清代嬗之际,禅宗有大善知识二人,振风于延江南北。北为丈雪,雪曰语嵩,皆嗣法乳于破山,称一时宗门龙象。黔南远在天末,去中原万里,其民风朴素,山川险峻,声教几所勿及,即拈花一脉,自唐宋迄,胜国是少闻焉。

明代光大阳宝山的白云和尚,见记于乾隆《贵州通志》卷六:

虽然文献中没有直言白云为禅师,就其为克虎患,虎山冒雪,独行八日,即已表露禅风。

明代再兴阳宝山的宝华上人,在扩建佛寺时专设静室三楹。禅为静虑,静室在佛寺一般为坐禅之用。也可推知阳宝山重禅之风自古传承。以《黔诗纪略》卷22《送宝华上人游鸡足山诗序》为证:

又,《黔南会灯录》卷二:

我们再从《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所记,感受一下阳宝山禅风。《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卷一:

以上,从不多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感知阳宝山自古即重禅,立为佛法阐扬之方便。新时期,禅风更胜。特别是苹果公司的缔造者乔布斯宣称为禅者之后,更风靡全球。阳宝山当下的开展,当然地以继先贤之风最为简略,当以禅风化俗,改暴戾为慈柔。

三、阳宝山云雾茶融入禅意以得至味

茶汤之美,为历代诗歌所颂。茶汤的提神醒脑之功效,正好疗愈坐禅时昏沉等“禅病”。当茶汤之美与“禅”发生关联,其入口的滋味、其文化的意味都发生了巨变。

唐代元稹《茶功》:

寥寥数笔,茶味与禅境毕现,品诗如品茶,茶味、诗意,禅境于此便无分别。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论诗如论禅”,以诗喻禅,一语道破。钟嵘《诗品·序》对诗之本质描述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即指出诗是主体性与情的自然外现,所谓“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好诗。这对“味”的审美追求,所谓无极之味,与“三饮七碗”之至味,和慧能“明心见性”的禅味,难道不是所谓“禅茶一味”的味吗?

在最高处,在审美心灵之止境处,诗意、茶香和禅境,其味同一,此味不可表。正是禅藉以诗,诗藉以茶,三者合一,在某机缘契合处,禅师、诗人与品君,有了共鸣,在审美心理活动中有了共同的不可言喻的感受。

用西方符号学的方式来看,禅是意义、是质、是真,茶与诗是表达的符号,透过诗的字外,越过茶的香味,或许就是禅的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即如禅境。尽管禅之高妙,不可表达,但“以心传心”也时有凭借,这凭借就让诗与茶的联袂得以实现了。这种直达心源的意趣,即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是什么味?或即平常之味,正如马祖道一所讲:“平常心是道”。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

茶、诗和禅的联袂,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内容涉及采茶、茶俗、烹茶、斗茶、茶宴等。茶诗佳作,极大丰富。如唐代高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这首诗以茶之超凡香蕴,道禅之玄旨妙境。三饮茶汤,即三次境界的提升。正合参禅三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恰似茶之一饮之境,尽管入得门来,并不着根本,虽有洗涤昏昧之感,毕竟表面感受,满山落叶,漫天情思,不过眼识口感之外相。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亦如二饮之境,神清气爽,飞雨轻尘,已是飘然无我,空山自在,水流花开已任由自然。此境似乎已悟,却在途中。第三境——万古长风,一朝风月。在三饮之境的描述时,诗人已言穷,直言得道。当万古一朝同时,时空已破,此中妙境,只有证者自知,语言顿成局限,这时饮者与参者或有不言之同感。

禅者好茶,品得“禅茶一味”的诗之意趣,于是产生很多茶诗。茶、诗和禅,在无言之处的同一性,正如赵朴初先生《咏茶诗》:

最喜的是,阳宝山之云雾茶,正是深得茶汤禅意为一味的赵朴初先生取名“佛茶”。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品尝后欣然题词为“佛茶”。赵菩萨的品鉴是有客观基础的。贵定云雾茶,属中国历史名茶中的绿茶上品,因主产于贵定南部云雾镇云雾缭绕的苗岭主峰云雾山而得名。1952年,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第二届土特产交流会记载:“贵州茶叶以贵定五区云雾茶最好。”据百度百科载:

但是,云雾茶只是茶味美,若以阳宝山佛教旅游开发为契机,融禅入茶,以茶载道,则有佛茶至味,则有禅茶一味,才有赵老之“一壶真趣”。

四、结语

“禅茶一味”是把高深莫测的禅以清香入口的茶表达给社会大众,而茶在形、色、香、味、气、韵等方面,都可以赋予禅的意味。阳宝山为贵定名山,也是贵州省的佛教名山。而云雾茶是贵定特产,2014年,贵定茶园面积已达13.54万亩,茶叶总产量3791吨。此二者之结合是福及一方的智慧之策。赵朴初先生当年也以“佛茶”二字一语道破。今天,本文提“禅茶一味”,只在演绎。这除了增加茶叶文化价值,有益于旅游的开展,地方经济提升,更在于文化的社会功能,教化一方。“禅茶一味”,是把具象的茶,和抽象的,或者说无相的禅,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日本茶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以茶室的形式社会化,渐成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受茶道文化的熏习,禅文化则以愉快轻松的形式进入日本人的心灵。所以,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说:“对日本人的道德、教养乃至精神生活抱有公正的,理解的国内外著述权威都一致认为:禅宗在构建日本人的性格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大众教化当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当有次第的提升,而“禅茶一味”成了理论和实践都俱佳的方式,是一种禅生活、生活禅。当代禅师净慧长老不是提倡“生活禅”吗?长老对“禅”入生活的解释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不正可以纠正当下功利主义之偏吗?

阳宝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