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定阳宝山宫山寺之谜
贵定阳宝山,位于贵定县城北十里,由莲花峰(极顶犹如一朵石莲花)、飞凤山(山形犹如一只待飞的凤凰)、白太阳山(又名大青山,地形陡峭)所组成,海拔1580米,面积十余平方公里。阳宝山千岩万壑,峰峦叠嶂。昔时曾有三大古寺庙共万余平方建筑群,即莲花寺(建在莲花峰极顶石莲花上)、飞凤寺(建在飞凤山待飞的凤凰颈部)、宫山寺(建在大青山密林深处),由于历史的原因,已湮灭数百年且无任何记载,2016年7月8日该寺废墟方被发现面世,三大寺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三寺呈三足鼎立之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阳宝山在贵州省贵定县北十里,高千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嵬,诸峰环向此山,称之为“黔东之胜”(1931年5月版,第962页)。
贵定阳宝山可谓是太阳之宝山,天赐之佛地,早在数百年前的大明万历(1573—1619)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就在其编撰的《黔记》中记载:“诸峰翠立,然皆环向阳宝一山,其远者如朝如赴,近者如俯如揖,左右者如侍如卫,余尝登此山,及半已俯诸峰,如在几席,然极顶则培楼矣,视之,诸峰外层峰峦叠嶂,远水遥芩无一不在指顾,因念太华诗所谓,‘罗列似儿孙’,何其肖也”。
阳宝山莲花寺建在莲花峰的极顶上,因整个莲花峰犹如一朵开放的石莲花,故称莲花峰,极顶的区域只有百余平方米面积,站于极顶之上,极目远眺,颇有君临天下之感,集聚王者之气。建寺时,僧人们为了利用这一罕见的天下奇观,便逐步抬高和加宽石莲花之位置,增加面积,像天下闻名的悬空寺一样,寻找支撑点来建寺,莲花寺大雄宝殿有的柱础就是用石莲花瓣来做柱础,即美观,又显示出莲花寺之独特。莲花寺十分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南海观音就是坐在石莲花的花蕊之上,并且时有烟气会从座内溢出,颇为神奇。僧人们又在莲花寺侧修建了玉皇阁和千佛楼,楼高十二层,高耸入云,俯瞰群峰,堪称鬼斧神工,惊世之作。数百尊神像,金碧辉煌,供于楼中。莲花寺建筑面积六千余平方米,然而清咸同年间的咸同战乱(史称“咸同苗乱”)一把大火,千佛楼被毁为灰烬,清中期贵定阳宝山复兴大师宗定主持重修莲花寺,因千佛楼工艺复杂,结构奇异工匠难以修复。
贵定阳宝山飞凤山距莲花寺一公里左右,两山相邻,有“飞凤采莲”之美称。与莲花寺相比,飞凤寺却是另一番韵味,飞凤寺建在飞凤山的颈部,飞凤山犹如一只待飞的凤凰,两侧的山峰像欲着振翅膀准备翱翔蓝天。寺前一古龙井,古树苍劲,飞凤寺原建有大佛殿、云池殿、佛庐等庙宇,占地数千平方。原大佛殿曾悬挂有一“白云常在”石匾,可见飞凤寺风光十分秀丽。
飞凤寺也因历史之原因损毁殆尽,只剩残垣断壁。但贵定又地处黔中要塞,因地缘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王化较晚[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方正式建立贵州省]属朝廷鞭长莫及地区,自佛教传入中原后,贵定也颇受影响,就有僧人建宫山寺,但仅为口传,无任何文字记载,更未见过其真容,阳宝山宫山寺也犹如梦中的海市蜃楼,留下的只是虚拟无尽的记忆。然而近日一次历史文化挖掘的行动,有心的人们却意外地发现了它,终于揭开它那神秘的数百年面纱。
隐藏于贵定阳宝山白太阳大山深处的宫山寺,是一个鲜为人知、仅留下民间只言片语的传说,一个被兵火摧毁为废墟且被湮灭数百年,历史上地方官府及文献都从未记载的千年古寺,是贵州贵定阳宝山重要的佛法道场,经过人们多年不懈地寻觅之后,在人们的千期万盼之下,犹如一个历史老人,带着沧桑古老的面容,终于露出了他数百年未曾见过的真容。
笔者随着历史文化挖掘小组,进入了贵定阳宝山白太阳大山密林的深处,并因此发现了荆棘密布,地形十分隐秘的宫山寺。小组聘请的向导是在此长期工作的护林员,仍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摸排,方确定需踏勘区域的基本方位。人们几乎是爬着进入并看到宫山寺的,千余平方米恢宏的古建筑群令人十分的震撼,由于兵火及历史的原因,全部由石头修建的宫山寺已经完全损毁坍塌为废墟,石头乌黑灰暗,到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唯留下一面爬满青藤的墙头,犹如海中的一根定海神针,傲立于废墟之中而千年不倒,从密布的杂草、阴森的苔藓和荆棘可看出阳宝山宫山寺历史的古老和沧桑。
经人们短暂的初步清理后,发现仅剩半个臀部的石雕麒麟,其雕刻工艺非凡,一只大明成化(1465—1487)年间的生活用具(瓷器)只剩下了碗底,数百年前的历史文物均能得以出土,甚为可贵。兵火损毁的石栏栅的石柱,可见遭到人为破坏的栅栏浮雕石板碎块,山门石刻楹联也遭到人为损毁砸为数段,一个雕刻精细有莲台图案的建筑构件与坍塌的佛座证明这建筑就是宫山寺无疑。阳宝山宫山寺虽显苍凉,勾栏式的建筑、工艺精湛的石雕麒麟、皇家御用“大明成化年制”的瓷器残件,凸显了他昔日的恢宏、不凡和气派。
笔者又随众人将已被砸为数块的山门石刻楹联拼凑后,一幅由南宋(1127—1279)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所撰写的一副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跃入笔者眼帘。地处苗蛮之地的贵定阳宝山白太阳大山深处的宫山寺竟然出现一代大儒的书院楹联,令人不可思议。
朱熹,南宋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十四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在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南康知府、提典江西行狱主事、秘阁修撰、焕章阁侍制兼侍讲等,南宋庆元六年(1200)病逝。
朱熹一生,仕官七载,在朝仅四十六天,任祠官达二十三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有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就是朱熹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任南康知府并自兼白鹿洞书院“洞主”时所作六幅楹联中的一联。
初看贵定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石联引用的是一代大儒为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撰写之楹联,但在笔者的细观之下并多次查证后却看出其中的蹊跷,本是“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的山门楹联,却被贵州贵定阳宝山宫山寺主人改动为“日月二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楹联中的“两”字被改为“二”字,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出现了十分怪异的现象。
贵定阳宝山宫山寺的沧桑面世,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太多的历史谜团。
1.一个远古之寺,竟被兵火摧毁和历史湮灭了数百年而无人知晓?为何如此隐秘,以致地方官府和地方文献都从未有记载呢?
2.数百年前的贵定乃属“苗蛮地区”,还处于“原始农耕”时代,经济极度薄弱缘何有如此高规格,充满中原古建筑气息与本地建筑样式而格格不入的寺庙建筑呢?
3.数百年前未王化的苗蛮地区,如何会有引用一代大儒的楹联之人,如此高深的文化,书生又来自何处呢?
4.佛教寺庙本是弘法道场,只有经书而无诗书,寺庙又怎会引用书院的楹联而称“诗书万卷”呢。
5.既然引用一代大儒的楹联,为什么又要将楹联中的“两”字而改为“二”字呢,一代大儒的名联竟然想改就改,想变就变,改写之人是什么身份,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有如此高深渊博的知识,身处苗蛮地区的这个人又是谁呢。
6.《明史》载:“明正统五年(1440)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自后滇、巴、蜀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第66页)。据载: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元至正十一年(1351)毁于兵火,明正统三年(1438)兵火损毁87年后重建。书院楹联此时应才予面世,才为世人所知。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建文帝于正统五年(1440)在贵州长顺白云山为僧。隐藏数年后,由于长顺白云山远近闻名,不利于隐藏,只好另择他地,贵州长顺白云山与贵州贵定阳宝山距离不足一百公里,贵州贵定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的引用,也于该时间段,以上诸多的时间节点,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发生,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选择呢?
7.贵州贵定阳宝山千岩万壑、峰峦叠嶂、地域宽广,宫山寺为何选址建在白太阳十分隐秘的大山深处呢?而无任何记载又无人所知,隐藏寺庙有什么目的呢?在十分陡峭难行,连起码的交通条件都没有,香客信众都无法朝拜的地方,宫山寺僧人靠什么维持日常生活呢?修建这样的寺庙又有什么意义呢?
8.贵定阳宝山宫山寺建在名叫白太阳的大山深处,在非常注重和喜爱文字隐意的古代,佛教上白太阳的称谓象征什么?白太阳与宫山寺在文字上有什么关联没有呢?
贵定阳宝山宫山寺作为一佛教寺庙、弘法道场,引用的山门楹联却是一代大儒撰写的书院楹联,似乎就有“文不对题”之嫌,然而它又是真实的存在,这确实令人十分困惑。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一代大儒,南宋(1127—1279)期间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为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撰写的楹联,曾令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五体投地、拍案叫绝。上联是告诉人们:光辉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是天地两只明澈的眼睛,时刻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为此要珍惜光阴,刻苦努力。做人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除去贪欲。上联文比喻独到,有着深刻的寓意,下联是劝诫人们只有苦读万卷诗书,方能领会圣贤之心,聆听圣哲贤达之教诲,故而增加自己的修养。此楹联比喻新颖,意味隽永,表达了朱熹作为一代大儒,对于复兴儒学的迫切心情和殷切希望,给予后人启迪。
可是在笔者细观之下,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引用中却露出了奇异端倪,不但有悖常理引用儒学大师为书院撰写的楹联,而且阳宝山宫山寺又将联文中的“两”字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改变成了“二”字,虽仅一字之差,但却与一代大儒的希望和寓意南辕北辙,故而改变了整个联文的内涵和定义,其中真实反映了贵定阳宝山宫山寺主人取其一代大儒之名联为自己量身取用,暗藏玄机于其中的深刻寓意。
众所周知,“二”为数字,中国汉字数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大写“壹、贰、叁……”另一种是小写“一、二、三……”然而作为数字的“二”却还有另一种不同的写法,即“两”,它既不是大写,也不是小写,但仍是表示“二”的一个字,作为数字来说,只有“二”字有代写,其他数字均无。
“两”字与“二”字,作为数字未讲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意,作为数字的“二”是有前提和顺序的,即先有“一”才能到“二”。而“两”字是无顺序、无前提的,“两”含有“共”的属性,而“二”只是单独的一个数,无“共”的属性。按中国文字的传统习惯,“两只”眼睛不能称为“二”只眼睛,数字顺序应写为“一、二”而不能写成“一、两”,“两”个人不能称作“二”个人,“二十次”不能写作“两十次”,第二回不能称为“第两回”,这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区别。
贵定阳宝山宫山寺的主人为什么要将一代大儒联文中“两”字改为“二”字呢?笔者认为其中应与宫山寺主人复杂的生存环境和已过去的辉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表面上将“两”字改为“二”字只有一字之差,实际上字的改动是大有文章内涵的,其寓意非常深刻,他是想向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和一个朝代的故事。
笔者根据对明朝历史的粗浅了解,明朝建文皇帝已遁迹六百多年,堪为中国明朝第一大疑案,联系贵州贵定阳宝山建文帝灵塔和诸多证据的发现及贵州贵定阳宝山宫山寺出土的非同寻常的文物、贵州贵定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的石刻楹联应与明建文皇帝有关,为此对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文字的改动作如下浅释。
上联:“日月二轮天地眼”。大家知道,日月二字合写为明字,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建立大明王朝时,就有囊括日月之意,故而称之为“大明朝”,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中的“日月二轮”又作何解读呢?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中的“日月二轮”是有深刻含义的。佛、道二教中,“日”为阳,即光明,代表帝王;“月”是阴,代表黑暗。“日月二轮”按中国文化的传统数字顺序,先有第“一轮”的“日”,即是阳,代表光明与帝王。它是告诉后人,大明历史的功过是非,真假好坏,天地如同两只锐利的眼睛,自然会洞察一切,历史自会有公论。改动了的上联文中深藏不露的寓意确实让人非常难予琢磨。贵州贵定阳宝山觉灵塔院中的建文帝灵塔的“日、月”二字,寓意“日、月”颠倒,大明分裂,太阳暮落,阴暗升空,而阳宝山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中的“日、月”寓意则为日与月,光明与黑暗,大明朝已有“二轮”,是非曲直,天地有眼。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的“日、月”与建文帝灵塔塔联的“日、月”一脉相承,寓意十分深远。
下联:“诗书万卷圣贤心”,却是宫山寺主人对自己的一个描述和评价。佛教与儒学在中国是不同的,佛教只作偈语,不称诗,只有经书无诗书,阳宝山宫山寺作为佛教道场却为何要镌刻儒学的“诗书万卷”呢?这实际是向人们传递了宫山寺主人是一个崇尚儒学,饱读诗书万卷的圣贤之人,出家为僧乃是生死所迫,并非心愿。
虽然阳宝山宫山寺迷雾漫漫,扑朔迷离,而大山深处十分隐秘的宫山寺山门石刻楹联,为我们打开了思绪,拓展了想象空间,而以上的诸多发现,在没有史实记载的情况下,都难以对宫山寺建寺时代下定论。但欣慰的是,宫山寺的发现目前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接着还会有一些意外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发现,因而这个隐于苍茫山林之中的千年古寺将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阳宝山的文化底蕴将更加神秘,阳宝山宫山寺的神秘面纱也即将被揭开。